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基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抗干扰跟踪控制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05:37
【摘要】:针对各类飞行器的研究中,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飞行速度、隐蔽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使其成为临近空间飞行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与传统飞行器相比,高超声速飞行器采用的机体/发动机一体化设计,使其在推进系统以及动态结构之间存在着强耦合、非线性等特性。同时,由于近空间环境的复杂性,如何在未知扰动影响下设计具有满意性能的控制器受到了自动控制领域的广泛关注。论文以NASA的Langley研究中心公布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外部干扰的影响,基于智能化扰动建模方法和干扰观测器设计方案,设计了一系列可行的抗干扰控制算法并系统分析了模型的动态性能。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讨论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模型建模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T-S扰动建模的抗干扰跟踪控制算法。利用小扰动线性化方法,在飞行包线内的某一平衡点获取线性化模型,验证通用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的合理性。考虑外部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T-S模糊模型进行扰动建模,设计干扰观测器实现对未知不规则干扰的估计。进一步,设计基于PI控制输入与干扰观测值的复合控制器,结合凸优化理论,完成对干扰的动态补偿,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跟踪性能。(2)研究基于神经网络扰动建模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线性模型抗干扰跟踪控制问题。引入带有可调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对不规则扰动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设计干扰观测器对未知干扰进行估计。进一步,结合所设计的自适应参数调节算法和凸优化理论,计算PI控制器增益和干扰观测器增益,实现对不规则干扰的估计和抵消。基于Lyapunov分析方法,证明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干扰影响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和动态跟踪性能。最后,仿真算例验证了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干扰的建模能力,并保证飞行器线性模型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3)研究基于动态神经网络辨识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模型抗干扰跟踪控制问题。为了克服扰动线性化引起的建模误差大的缺点,直接考虑带有非线性项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动态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辨识,分别设计非线性扰动观测器与自适应控制算法,计算观测器增益,同时完成对飞行器模型的辨识以及对外部干扰的估计。进一步,结合Nussbaum函数设计跟踪控制器,构造相应的Lyapunov函数,验证动态模型具备良好的辨识性能和动态跟踪性能。最后,仿真算例表明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图文】:

外形图,外形图


逡逑图1.1邋X-43A外形图逦图1.2邋X-43A发射模拟图逡逑代号X-43A为Hyper-X计划的第一个无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验证机,它的机身长度为逡逑3.6m,翼展宽度为1.5m,质量大约为It,采用液氢作为燃料,推进系统采用双模态超燃冲逡逑压发动机。它的优点能够在稀薄的大气中获取氧气,从而保证推进系统的正常工作[13]。逡逑2010年5月,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X-51A乘波体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成功升空最高飞行逡逑速度达到了邋5Mach,并且超燃冲压发动机运行了大约200秒。X-51A的机身长约4.3m,质逡逑量大约为720kg。X-51A的最初目标是检验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而发展一小时攻击地球逡逑

效果图,效果图


兰利研究中心牵头,按照试飞计划和任务不同,分为X-43A、X-43B、X-43C、X-43D四逡逑个型号。逡逑图1.1邋X-43A外形图逦图1.2邋X-43A发射模拟图逡逑代号X-43A为Hyper-X计划的第一个无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验证机,它的机身长度为逡逑3.6m,翼展宽度为1.5m,质量大约为It,采用液氢作为燃料,,推进系统采用双模态超燃冲逡逑压发动机。它的优点能够在稀薄的大气中获取氧气,从而保证推进系统的正常工作[13]。逡逑2010年5月,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X-51A乘波体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成功升空最高飞行逡逑速度达到了邋5Mach,并且超燃冲压发动机运行了大约200秒。X-51A的机身长约4.3m,质逡逑量大约为720kg。X-51A的最初目标是检验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而发展一小时攻击地球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4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涛;徐松林;;浅议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研究进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年11期

2 周正阳;解静;张莽;李小艳;;高超声速飞行器转捩特性及表面特征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6年06期

3 孙文;王刚;姚小强;王晶晶;;临空高超声速飞行器目标特性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7年01期

4 郭行;符文星;付斌;陈康;闫杰;;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巡航段突防弹道规划[J];宇航学报;2017年03期

5 孙文;王刚;郭相科;王晶晶;;临空高超声速飞行器多传感器协同探测体系[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6 张绍芳;叶蕾;;国外高超声速飞行器及技术发展综述[J];中国航天;2016年12期

7 欧阳金栋;刘慧慧;邓进;陈雷;龚仔华;;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防护技术现状综述[J];教练机;2017年01期

8 ;新书推荐[J];大飞机;2017年03期

9 王勇;张艳;白辰;傅瑜;檀朋硕;;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方法综述[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10 李海林;张斌;吴德伟;卢虎;;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组合导航故障检测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1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双丽;刘杰;;高超声速推进系统几何构型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布局的影响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下册)[C];2016年

2 王俊山;;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结构材料研究与应用现状[A];第十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3 杨鹏飞;方洋旺;刘云霞;伍友利;;面向随机控制的弹性高超声速飞行器建模[A];第36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A)[C];2017年

4 贺元元;吴颖川;贺伟;张小庆;刘伟雄;乐嘉陵;;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气动性能预测方法[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5 李海林;吴德伟;张斌;;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机理与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张小庆;吕金洲;贺伟;;高超声速飞行器脉冲风洞测力系统分析研究[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张建宏;汤柏涛;陆红;;组合动力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方案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8 张栋;唐硕;佘文学;邓帆;郭健;;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射流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研究综述[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梁捷;秦开宇;陈力;梁频;;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控制一体化优化设计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李海波;张正平;吴振强;程昊;刘宝瑞;孔凡金;;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振动噪声耦合分析与试验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都群;美国空军正在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寻求前缘材料[N];中国航空报;2017年

2 林文强 兰济民 盛子程;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铁布衫”[N];解放军报;2018年

3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1所 木林森;高超声速飞行器: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N];中国航天报;2017年

4 蜂鸟;胎死腹中的X-20高超声速飞行器[N];中国航天报;2017年

5 栗清海;美澳合作高超声速飞行器意欲何为?[N];中国航天报;2017年

6 廖孟豪;美国研制GO Launcher 1高超声速飞行器[N];中国航空报;2017年

7 徐晖;美国加快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N];中国航空报;2009年

8 空军指挥学院 姜明远 姜苈峰 仇潇;高超声速飞行器影响未来战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轩立新;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磁窗关键技术探索研究[N];中国航空报;2015年

10 廖孟豪;美国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路线图[N];中国航空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辰;基于扰动补偿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姿态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徐雪菲;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载雷达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3 付磊;基于几何一体化方法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彭坚;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源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熊柯;高超声速飞行器巡航控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罗世彬;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发动机一体化及总体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7 刘燕斌;高超声速飞行器建模及其先进飞行控制机理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车竞;高超声速飞行器乘波布局优化设计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黄得刚;高超声速飞行器路径规划、制导与控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10 王婕;弹性高超声速飞行器跟踪问题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南施;高超声速飞行器仪器舱防隔热与热控一体化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姚怀博;柔固耦合高超声速飞行器热流固多场耦合计算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徐露兵;基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抗干扰跟踪控制算法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4 刘洪泉;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环境仿真模拟分析[D];中原工学院;2018年

5 苏沛华;变几何进气道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建模与控制[D];天津大学;2017年

6 蔡志俊;一种面向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多场耦合技术及其实现[D];浙江大学;2018年

7 朱国梁;高超声速飞行器建模和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姜定国;面向不确定条件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9 申玉叶;高超声速飞行器机理建模及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10 王颂超;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动力学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04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04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4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