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金属配位自燃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发布时间:2020-06-13 10:34
【摘要】:推进剂是火箭和航天飞行器的动力核心,对航天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肼类推进剂具有毒性和致癌性,迫切需要开发绿色替代产品。自燃离子液体由于具有低熔点、宽液程、高热稳定性等特点,成为潜在的下一代推进剂燃料。点火延迟时间是评估燃料性能的重要参数,而大多数自燃离子液体点火活性较差。本文通过引入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属离子,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点火性能的自燃离子液体。具体内容如下:设计合成了六种[B_(12)H_(12)_(12)]_2~-类金属(Cu~(2+),Ni~(2+),Zn~(2+))配位化合物。测试分析表明,六种金属配合物在室温下均为固体,熔点为196.7-269.3 ℃,这可能归因于它们高度对称的结构。在热稳定性方面,这些配合物的分解温度大于220 ℃,其中[Ni(C_5H_6N_2)_6]B_(12)H_(12)的分解温度最高(286.3 ℃)。此外,它们的密度优于肼类燃料(1.215-1.264 gcm~(-3)),[Cu(C_5H_6N_2)_4]B_(12)H_(12) 的密度最高(1.264 gcm~(-3))。点火测试的结果表明,[Cu(C_5H_6N_2)_4]B_(12)H_(12)和[Ni(C_5H_6N_2)_6]B_(12)H_(12)均展现出超短的点火延迟时间(lms),且对于点火延迟时间的主要影响来自不同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设计合成了五种N(CN)_2~-类Cu~(2+)配位化合物。测试分析表明,五种配合物的熔点为57.5-133.6℃,分解温度为200-282℃,密度为1.10-1.31 gcm~(-3)。其中,熔点和密度随着侧链长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以1.0-5.0%的不同比例将这些配合物添加到N(CN)_2~-基的自燃离子液体中,并测定它们的点火延迟时间。混合体系表现出更优的点火活性。例如,1-烯丙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盐在没有加入任何添加剂之前展现出较差的点火活性(43 ms),而添加了质量分数5%的[Cu(C6H8N2)4][N(CN)2]2添加剂的混合体系展现出短至6 ms的点火延迟时间。综上所述,本文在提高点火活性的指导思想下,得到了[B_(12)H_(12)]_2~-类金属(Cu~(2+),Ni~(2+),Zn~(2+))配位化合物和N(CN)_2~-类Cu~(2+)配位化合物。对这些配合物的结构、相变温度、热稳定性、密度和点火活性进行了表征和充分讨论,证实了通过引入金属离子来提高点火活性的可行性。
【图文】:

照片,离子液体,照片


逦9逦10逡逑图1.1邋BH2(CN)2-基自燃离子液体合成(1-10)邋[53]逡逑Figure邋1.1邋Synthesis邋of邋BH2(CN)2邋-based邋HILs邋(1-10)邋['邋?1逡逑■■n逡逑!邋rm|g逡逑图1.2自燃离子液体1与WFNA点火照片[53]逡逑Figure邋1.2邋Ignition邋photos邋of邋HIL邋1邋with邋WFNA[53]逡逑相较于常规的二氰胺n(cn)2_类自燃离子液体,BH2(CN);f类自燃离子液体极逡逑大地缩短了点火延迟时间,达到了邋4邋ms邋(如图1.2)。该类自燃离子液体的熔点逡逑达到-80邋°C,并拥有比N(CN)2_类自燃离子液体更宽的液程。粘度同样是评价自逡逑燃离子液体性能的参数之一,低粘度可以促进离子液体迅速地与氧化剂混合发生逡逑自燃反应。BH2(CN)2_类离子液体的粘度为12.4-39.4邋cP,远远低于大部分的逡逑N(CN)2—类自燃离子液体,具有更好的性能。此外常规的N(CN)2_类自燃离子液体逡逑不溶于四氢呋喃(THF)与乙酸乙酯(EA),而BH2(CN)f类自燃离子液体相比逡逑4逡逑

照片,离子液体,照片


Zhang等设计合成了邋10种含有BH3CN?阴离子的自燃离子液体。通过离子交逡逑换反应将BH3CN_阴离子分别与7VJV-二甲基肼、硼烷、咪唑类阳离子相结合[55],逡逑合成步骤如图1.5。点火测试表明,该类离子液体均可以与氧化剂WFNA接触发逡逑生自燃反应,,点火过程如图1.6。进一步研宄发现,尽管NaBH3CN的水稳定性逡逑较差,在水中会缓慢分解,但含咪唑阳离子的BH3CN_类离子液体在溶于重水中逡逑(D20)邋24邋h后进行核磁共振测试,得到的核磁图谱中未见明显的变化。表明逡逑BH3CN?类离子液体在水中不易分解,具有相对良好的水稳定性。在这10种自燃逡逑离子液体中,1-乙基-3-甲基咪唑氰基硼氢离子液体有极低的熔点(-71邋°C)、高热逡逑稳定性(247邋°C)、较低的粘度(19邋cP)和良好的点火活性(以=4邋ms)。逡逑6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昭;鲁荆虎;田应洲;;铜(Ⅱ)、铬(Ⅲ)金属配位染料的合成、性质及应用[J];黎明化工;1995年04期

2 张文昭;蒋玉萍;杨维强;;金属配位染料[J];江苏化工;1989年04期

3 靳丽强,李彦春;金属配位树枝状大分子鞣剂的合成及表征[J];中国皮革;2005年01期

4 郭振楚,韩亮1,谭凤姣,邓建成,吴同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与金属配位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年01期

5 毛希安;游效曾;;二维NMR波谱学及其在金属配位化学研究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1990年08期

6 刘新;吴川;吴锋;白莹;;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体系[J];化学进展;2015年09期

7 李邦玉;王耀荣;;金属配位下吡啶环上α位C-H键活化途径[J];宿州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8 银旭红;孙涛;周冬香;毛芳;;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与金属配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9 ;中国专利[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1年03期

10 李炳焕;CO与金属配位发生在哪一端[J];冀东学刊;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云;杨璐;梁亚唯;赵靖;黄建滨;;软金属配位高分子:新型功能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阎云;杨璐;徐丽敏;兰玉茹;黄建滨;;金属配位高分子的高级组装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李运玲;张玉明;张长丽;钱芳;苏光余;何卫江;郭子建;;基于金属配位的化学荧光探针:设计、合成与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李世军;;利用金属配位与主客体识别的协同自组装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5 王敬政;贾祥凤;宋爱新;滕敏敏;郝京诚;;M~(2+)-配位的囊泡相[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张伟;Richard J.Nichols;牛利;;金属配位中心对单分子电导性质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分会:分析装置及交叉学科新方法[C];2016年

7 张平;田晓慧;施维;唐真玉;;新型侧链含铬-咔唑生色团的金属配位高分子的合成和性质[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朱本月;沈雁峰;王淑萍;章喜昌;朱彬;陆瀛波;吴静;李世军;;利用金属配位作用组装、调控与超分子手性催化应用[A];第十九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6年

9 于澍燕;;由双金属配位或金属-金属成键引导的自组装大环化[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10 徐丽敏;阎云;黄建滨;;金属配位超分子自组装体的构建和荧光增强效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学琼;壳聚糖金属配位控制降解及低聚壳聚糖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2 谢芳;化学交联与金属配位型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孙泰;用复合和催化方法改善金属配位氢化物的储氢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培发;基于主客体分子识别和金属配位正交自组装构筑超分子聚合物[D];浙江大学;2016年

5 尉小旋;以环丙沙星为模型揭示酸碱解离和金属配位对抗生素光化学行为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田玉奎;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驱动的超分子聚合物[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纪奉元;双稳态环酰胺型分子梭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9年

8 许林;卤键应用的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伟;GPx酶模型的分子设计及其自组装[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川;添加剂对配位储氢材料的性能及脱氢机理的影响: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泽筠;金属配位自燃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8年

2 詹嘉懿;基于金属配位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超分子聚合物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宫健;卟啉和混杂卟啉环内氢迁移过程及其与金属配位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D];大连大学;2014年

4 贾辉;壳寡糖及其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合成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5 陈雪君;伯胺衍生聚合物反应性胶束化的金属配位诱导效应[D];湘潭大学;2012年

6 修远见;四硫富瓦烯衍生物及其金属配位聚合物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黄倩倩;金属配位天然高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8 王亚楠;3d以及3d-4f金属配位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D];内蒙古大学;2009年

9 王金泽;基于卟啉的联合治疗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10 李扬;具有规整结构的金属配位聚合物凝胶的制备与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11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11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6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