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天体采样容器捕获机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423
【图文】:
感器的接触信号,发出控制指令,启动正推发动机,迅速完成航天器之间的对接过程。同时缓冲机构在对接过程中工作,吸收两航天器互相冲击的产生的能量。(c)捕获主被动对接机构经过多次碰撞后,导杆头部滑入到被动捕获机构的槽内,控制系统收到头部发出的捕获信号从而关闭正推发动机,当导杆头部的捕获锁锁舌与被动对接机构舱门底部接触时,两航天器对接成功。(d)校正捕获完成一段时间后,主动对接机构上的主驱动电机启动,将导杆拉回,当被动对接机构被拉近时停止,主被动机构的姿态矫正由拉杆系统完成。(f)锁紧当主被动对接机构的对接面贴近后给出信号,启动对接锁锁紧。锁紧完成后,传感器给出信号。(g)分离分离时,启动捕获锁电机,捕获锁所设回到初始位置,再启动主驱动电机反向转动,将导杆从被动对接机构舱门中退出,直到导杆回到初始位置。
且在对接完成时,中心对接机构挡住转移通道,必需由航中心对接机构及缺点,周边式对接的设计思想被提出来。思想的设计目标主要有:成后能形成自然通道供航天员和物品在两航天器之间转移在结构外沿,对接完成后就能形成中心转移通道,同时便构型一致,接口一致的对接机构,即主被动机构具有异体对接机构可同时在追踪航天器和目标航天器上使用。式对接机构如 APAS-75(Androgynous Peripheral Assembl天器之间的相互救援,前苏联科学院和美国航天局在 196两国采用由前苏联工程师提出的环-瓣式设计方案,在对接飞船为追踪航天器与阿波罗飞船对接,也能以阿波罗飞船作。在这种设计思想下,两国经过多年努力,研制了一种新型种导向板外翻的异体同构式周边对接机构被称为 APAS-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隆球;张广玉;柏合民;陈萌;范佐;;非合作目标卫星三臂型对接机构及其力学分析[J];上海航天;2015年01期
2 郑彤;章定国;廖连芳;吴胜宝;;航空发动机叶片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23期
3 谭勇;朱成贤;;基于Adams进行复杂接触分析的等效方法[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3年S1期
4 李新刚;裴胜伟;;国外航天器在轨捕获技术综述[J];航天器工程;2013年01期
5 崔潇潇;;美国空间交会对接测量技术发展研究[J];国际太空;2011年10期
6 蔡洪亮;高永明;邴启军;卢昱;;国外空间非合作目标抓捕系统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张凯锋;周晖;温庆平;桑瑞鹏;;空间站机械臂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8 翟光;仇越;梁斌;李成;;空间飞网捕获机器人系统时变惯量姿态动力学研究[J];宇航学报;2008年04期
9 崔乃刚;王平;郭继峰;程兴;;空间在轨服务技术发展综述[J];宇航学报;2007年04期
10 栾恩杰;;中国的探月工程——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青;王天舒;;柔性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中的几何非线性影响[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强;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方法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志华;星载抛物面天线赋形方法及热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超;空间旋转飞网捕获系统机构设计与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吴楠;欠驱动索杆桁架式机械手爪设计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徐敏;空间弱撞击对接机构设计与仿真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4 孙棕檀;刚柔耦合系统分析动力学建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5 刘传世;空间非合作目标对接机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房奎凯;作大范围运动柔性薄板的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与数值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晓雪;非合作目标对接捕获机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邬明智;月球车用可重复展开式太阳能帆板机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邢慧颖;空间充气展开太阳电池阵的热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朱大炜;基于模态综合法的雷达天线机构柔体动力学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15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1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