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基于火焰面模型的超声速两相燃烧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08:55
【摘要】: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高速飞行器的动力装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在军事战略和未来的空天飞行器领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数值仿真的角度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其中主要涉及基于火焰面模型发展起来的燃烧模型和多尺度两相流模型的改进与应用。(1)首先根据火焰面的基本思想,建立了考虑可压缩修正的FGM模型,并生成了能够考虑层流和湍流燃烧的火焰面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支板和凹腔结构的超燃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该燃烧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FGM模型可捕捉到火焰托举现象,更适合于部分预混燃烧,发现凹腔内的激波、边界层和剪切层互相影响,将凹腔的高温引到主流区,可以促进燃烧。(2)针对超燃中液态燃料破碎和雾化的两相问题,分别采用VOF模型、LPT方法和可压缩修正的K-H/R-T二次破碎模型对超声速条件下横向射流雾化过程进行数值研究,发现VOF模型在喷注的近场区与试验结果相吻合,但对稀疏相区的精度低,LPT方法与之相反,可压缩修正的K-H/R-T模型得到的穿透深度、液滴直径和液雾展向分布优于原模型。(3)提出了将VOF模型与LPT方法相耦合的方法,模拟液态燃料喷注雾化过程的多尺度变化过程,并与水横向射流实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尺度耦合算法,可以准确地捕捉射流初期的连续相和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离散相的分布,实现了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描述雾化的多尺度变化过程,此外发现,增加射流的湍流度可以增加气流界面表面波的不稳定性,使小液滴更早地从液柱上剥离下来。(4)利用火焰面模型结合LPT算法,对超声速条件下双凹腔结构和支板/凹腔组合结构的煤油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火焰面模型在超声速两相燃烧中的适用性,发现雾化、蒸发引起的点火延迟降低了主燃区的燃烧释热;后掠形支板与下游的凹腔相配合,能增强火焰稳定的效果;对于垂直布置的支板/凹腔组合构型,随着二者距离的增加,支板尾部的高温回流与凹腔的耦合作用减弱,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燃烧。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了火焰面模型在超声速两相燃烧研究中、两相耦合算法在雾化的多尺度问题中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超声速条件下的两相燃烧过程打下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231.2
【图文】: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过程,来源,结构示意图


飞行能力的动力装置,早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高超声略上有着巨大的威慑力,同时也可用作为未来的空天飞行器,在国家展战略中的潜力巨大。为了实现高超声速飞行,目前,美国、俄罗斯本等国家分别提出了高超声速推进技术方案,以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发动机,Spersonic Combustion Ramjet, Scramjet)为主的组合式动力发并掌握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是实现高超声速飞行的必要前提战略意义[1-7]。背景与意义冲压发动机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动力装置,主要由进气道、隔离段组成(见图 1.1),其运动部件较少,结构较涡喷、涡扇发动机相对简可直接取自大气,在燃烧室中实现亚声速或超声速燃烧(以下简称超飞行中拥有更好的比冲,成本也比其他推进方式低,具有广阔的应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是实现高超声速飞行的必要前提。

试验飞行器,高超声速,轰炸机


和 2005 年 9 月到 2013 年 5 月相继进行的 X51A[9, 10](图1.2)四次试验,具有较大影响,激发了世界各国对高超飞行器的兴趣。除以上计划外,还有与昆士兰大学等机构合作的 HyShot[11, 12]计划,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ir ForceResearch Laboratory, AFRL)和澳大利亚国防科学技术部联合管理,NASA、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英国 BAE 公司等参加,并由美国波音公司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为主要承担单位的高超声速国际飞行研究试验(Hypersonic International Flight ResearchExperimentation, HIFiRE)计划[13]等。除美国外,俄罗斯 1987 年开展的冷(Kholod)项目实现了人类首次在飞行实验中的双模态转换,但随着苏联解体,在美国主导的新军事变革冲击以及本国经济的影响下,俄罗斯的高超声速技术研发进入低潮[14];法国从 1992年提出了国家高超声速研究与技术计划(PREPHA),并突破了氢燃料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关键技术[15];德国借助其在空气动力学上的传统优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永放;史俊瑞;徐有宁;李本文;;低速过滤燃烧火焰面倾斜动力学因素数值预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年07期

2 侯明辉;;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走了(组诗)[J];辽河;2017年10期

3 史俊瑞;李本文;于春梅;闫中元;;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燃烧火焰面倾斜的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孙明波;范周琴;梁剑寒;刘卫东;王振国;;部分预混超声速燃烧火焰面模式研究综述[J];力学进展;2010年06期

5 张猛;俞森彬;金武;王金华;黄佐华;;预混湍流3D火焰面密度和燃料消耗率的估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年07期

6 吴玉欣;叶桃红;;不同化学热力学建表参数对火焰面模型精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7 张健;刘柽钰;杨涛;;基于过程变量-火焰面模型的湍流燃烧大涡模拟[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年07期

8 范周琴;刘卫东;孙明波;王振国;庄逢辰;;超声速湍流燃烧火焰面模型理论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年04期

9 何博;聂万胜;苏凌宇;;层流非预混燃烧的火焰面模型理论及数值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2年03期

10 王慧汝;金捷;柳杨;;采用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火焰面模型模拟煤油两相燃烧流场[J];航空动力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常军涛;张辰琳;刘萌萌;王友银;;燃烧与流动耦合下的模态转换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李晓鹏;范学军;;超声速燃烧中的特征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张健;晋国栋;何国威;;三股射流燃烧系统的大涡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范周琴;刘卫东;张顺平;孙明波;;三维超声速化学反应混合层大涡模拟[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5 夏永放;史俊瑞;徐有宁;;低速过滤燃烧波逆向传播不稳定性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燃烧学专辑[C];2014年

6 廖钦;徐胜利;;不同压力煤油气溶胶点火延时的测量研究[A];第一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张文普;李宇斌;;边界层内湍流/火焰的相互作用与回火的机制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超;基于火焰面模型的超声速两相燃烧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万华仙;不同受限条件下双方形对称火源相互作用燃烧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白卫东;电站锅炉煤粉火焰安全监测及燃烧诊断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陆阳;燃烧计算中火焰面模型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吴玉欣;层流多维火焰面生成流形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范周琴;超声速湍流燃烧火焰面模型判别建模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陈靖;湍流稀液雾两相流燃烧的大涡模拟和火焰面模型相关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李震;小尺寸PMMA火焰传热阻碍效应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9 徐璁;H_2/CO湍流预混火焰面与涡团相互作用的直接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王昆;火焰面波动激发漩涡脱落的热声振荡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露;多孔介质预混燃烧火焰面变形不稳定性的动力学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王中林;基于双目视觉的火焰目标检测[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3 赵国焱;超声速湍流扩散燃烧火焰面模型修正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张思;虚实融合场景中三维火焰交互运动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5 王馥瑶;基于层析成像和压缩感知的火焰三维重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6 于春梅;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燃烧的火焰面不稳定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7 邹文杰;甲烷—空气预混气在轴向叶片式旋流器中回火特征大涡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8 周忠涛;基于视频特征的火情监测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7年

9 朱茜茜;泡沫陶瓷多孔介质燃烧温度特性和火焰面移动特性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金艳;预混气体在堆积床内燃烧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0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30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0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