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分级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231.2
【图文】:
TAPS燃烧技术原理图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图1.4 Michigan/GE TAPS燃烧室结构示意图Sulabh K等人研究了在高温高压工作环境下,贫油预混预蒸发燃气轮机燃烧室中存在的几个不稳定因素。用PIV和PLIF方法分析了预燃级扩散火焰和主燃级贫油预混火焰相互作用引起的燃烧不稳定性因素。经测量火焰长度及表面密度等几个标准偏差参数后,发现火焰表面密度分布较宽,表明存在较大的火焰运动,如图1.5所示。剪切层中的强涡是正常涡量的两倍以上,表明需要建立非定常模型。室压力和燃料流量有所变化。测试的五个反应中的速度场相似,但与冷态下的速度场明显不同。放热使回流区的形状从椭球(热态情况)变为环面(冷态情况)。并在高压环境下,使用甲醛荧光法对喷射火焰进行成像处理[49-50]。图1.5火焰形态图Jacob E等人对贫油预混(LPP)燃烧室产生周期振荡进行了研究。燃烧室燃烧情况在一般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在非设计条件下,可以观察到与非定常回火和火焰底部喷射相关的振荡[51]。利用PLIF甲醛荧光法,通过PIV对主燃级和预燃级火焰进行成像处理
第3章 燃烧室计算域及边界条件试验所研究的对象是中心分级燃烧室,其独特之处是将燃料进行分级分将燃烧室中混合的燃油与空气分别在不同燃烧区域进行燃烧,同时旋流器区域内的燃油与空气得到充分混合,适合每个区域温度分布均衡,进而使,提高燃烧室出口温度,减少尾气中污染物氮氧化合物(NOx)的生成,最烧性能得到提升。烧室模型建立心分级燃烧室模型主要由燃烧筒、套管和旋流器等重要部分构成。各部分用于冷却火焰筒、头部和涡轮的空气进气量分别为 10%,其余 70%的空气级燃烧室旋流器,并满足各自完成做功所需进气量。同时,为使气流不受响,燃烧室尾端结构采用向内侧缩口的形式。并用 SOLIDWORKS 201对所研究试验件进行立体模型的建立。如图 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陵,张榛,牛海发,刘敬华;超音速燃烧室燃烧效率数学模型及气流状态参数的计算[J];推进技术;1989年02期
2 黄毓铭,王化庭,赵松巍;锅炉增设前置燃烧室燃烧稻壳的探讨[J];中国粮油学报;1989年02期
3 黄毓铭,王化庭,赵松巍;锅炉增设前置燃烧室燃烧稻壳的探讨[J];粮油食品科技;1989年02期
4 金业壮,盛元生;某型机环型燃烧室燃烧噪声的测量与谱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5 马元骥,夏来庆,周振成,胡章其,耿为群;影响斜盘形燃烧室燃烧性能的主要因素的研究[J];汽车技术;1984年06期
6 赵仕厂,高占斌,周建辉,郑洪涛,谭智勇;燃烧室燃烧过程中NO_x生成的数值模拟[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王绍卿;冲压发动机突扩燃烧室燃烧效率的计算方法[J];推进技术;1992年01期
8 邱伟;房人麟;邓远灏;钟世林;黄顺洲;;慢车燃油分级对高温升燃烧室燃烧效率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7年03期
9 汪凤山;孔文俊;王宝瑞;劳士奇;张培元;;进气温度对微燃机燃烧室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10 肖肖;;从尾气排放情况看车况[J];农村百事通;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金英;郑洪涛;穆勇;;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流场的数值计算[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殿春;尚守堂;程明;;中心分级燃烧室燃烧组织和设计思路分析[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张振奎;王钫平;任铭林;;微型燃烧室燃烧流场的数值研究[A];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C];2016年
4 赵臻;单鹏;;基于化学反应机理的微尺度燃烧室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郭敏雷;程树森;张福明;全强;;顶燃式热风炉燃烧室燃烧特性研究[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下册)[C];2008年
6 潘刚;郑洪涛;陈曦;潘福敏;;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重整气的数值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田中礼;何小民;边际;齐健;;一种LPP型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A];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C];2016年
8 杨勇;艾松;贾文;;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稳定性分析[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晓军;串联式TBCC超级燃烧室燃烧组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雷;中心分级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田野;空气节流对超燃烧室燃烧性能影响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13年
3 李朋玉;低排放燃烧室燃烧性能和污染排放预测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4 侯宽新;基于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燃烧室燃烧流场计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4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6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