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型面流场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5 07:21
【摘要】:典型三维内转式进气道流场参数分布不均且自起动困难。为改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参数分布及气动性能,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基于型面流场控制的内转式进气道流动特性研究,提炼了进气道流动特性的主导气动因素与关键设计参数,获得了相应的影响规律。首先,分析了典型内转式进气道的主要流动特征。研究发现:唇罩激波与侧壁边界层干扰诱发的流向涡是影响该类进气道流动的主要因素,导致流场参数分布不均,近压缩面一侧存在相对较大的低速低压区,影响了进气道的气动性能。其次,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内转式进气道型面流场控制研究,给出了进气道控制型面的关键设计参数以及参数取值范围,获得了相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偏距、中心线型是控制型面的关键设计参数,在研究范围内,合理选取上述参数可以改善进气道的流场参数分布,提高进气道性能。再次,分析了型面流场控制关键参数对进气道流动的影响机制。本文提出的内转式进气道型面流场控制方案影响边界层的发展与空间分布,改善边界层周向分布的均匀性。分析表明:该型面流场控制方案能够减弱唇罩激波强度、重构唇罩激波干扰区的压力分布,减小干扰区的横向压力梯度、减弱流向涡强度,进而控制流向涡的产生、发展以及空间分布,可以改善流场参数分布均匀性。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型面流场控制的内转式进气道较优设计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211.48
【图文】:

超燃冲压发动机,结构示意图,进气道


第一章 绪论研究背景与意义超声速飞行技术先进与落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科技以及社会发展,因家争相发展、争夺的技术制高点。高超声速飞行条件下,与其他动力装置相比,速动力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比冲高、经济性好等优势,是实现大气层内高超声速动力系统装置之一[1][2]。近年来美、俄、法、德等国均在发展各自的高超飞行器,重点是发展与验证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技术,核心是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燃冲压发动机(图 1.1 所示)关键部件主要有进气道、隔离段、燃烧室及尾喷管为高超推进系统主要的气流压缩部件,负责向燃烧室提供满足燃烧组织要求的一空气,其总压恢复系数,抗反压能力,自起动马赫数等主要性能指标直接影响了能。目前,从气流压缩方式分进气道主要有二元、轴对称、侧压以及三维内转式类型进气道相比,三维内转式进气道的压缩效率高,流量捕获特性好,轴向尺寸维内转式进气道是各国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目前进气道研究的热点。

模型图,进气道,模型


1.2.1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设计技术与基准流场研究内转式进气道的性能主要跟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设计方法,特别是变截面三维进气道设计采用直接几何过渡设计能够实现进出口形状可控,但采用该方法改变了基准流场的流动特征,影响了进气道的性能。二是基准流场,基准流场是获得进气道构型的基础,直接影响进气道的性能,是改善进气道性能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在这两方面已展开大量研究工作。直接流线追踪进气道进出口几何形状不能同时指定且形状不规则,不利于与飞行器前体及下游燃烧室的一体化设计,近年来国内外先后提出了几类变截面的三维进气道设计方案。NAS的 M.K. Smart[6]-[8]设计了方转椭圆的三维内收缩进气道 REST 进气道(见图 1.2),试验结果表明:该进气道流量捕获性能与设计状态总体性能较高。REST 进气道突破了直接流线追踪进气道进出口形状无法同时指定的缺陷,但该进气道变截面设计方法仅实现几何上的光滑过渡而非气动上的光滑过渡,所以该进气道在设计状态也无法实现完全乘波。中科院力学所肖雅斌等人提出了等收缩比变截面三维内收缩进气道设计方法,该方法把进气道流场分解成许多个具有相同收缩比的流管进行设计,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设计的进气道(见图 1.3)具有较高的流量捕获特性及理想的出口流场。

几何形状,进气道,圆变,截面


1.2.1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设计技术与基准流场研究内转式进气道的性能主要跟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设计方法,特别是变截面三维进气道设计采用直接几何过渡设计能够实现进出口形状可控,但采用该方法改变了基准流场的流动特征,影响了进气道的性能。二是基准流场,基准流场是获得进气道构型的基础,直接影响进气道的性能,是改善进气道性能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在这两方面已展开大量研究工作。直接流线追踪进气道进出口几何形状不能同时指定且形状不规则,不利于与飞行器前体及下游燃烧室的一体化设计,近年来国内外先后提出了几类变截面的三维进气道设计方案。NAS的 M.K. Smart[6]-[8]设计了方转椭圆的三维内收缩进气道 REST 进气道(见图 1.2),试验结果表明:该进气道流量捕获性能与设计状态总体性能较高。REST 进气道突破了直接流线追踪进气道进出口形状无法同时指定的缺陷,但该进气道变截面设计方法仅实现几何上的光滑过渡而非气动上的光滑过渡,所以该进气道在设计状态也无法实现完全乘波。中科院力学所肖雅斌等人提出了等收缩比变截面三维内收缩进气道设计方法,该方法把进气道流场分解成许多个具有相同收缩比的流管进行设计,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设计的进气道(见图 1.3)具有较高的流量捕获特性及理想的出口流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松野;弹用亚、跨音速S形进气道研究的一些进展[J];推进技术;1988年03期

2 安庆芳;涡轮的重复进气道的试验研究[J];推进技术;1988年05期

3 潘杰元;超音速斜板进气道侧向溢流估算[J];航空学报;1988年09期

4 魏国福;;超音速导弹进气道的选择标准及调整[J];飞航导弹;1988年12期

5 张X元;彭成一;;空天飞机M=0~7.5进气道通道形状概念性设计[J];战术导弹技术;1988年03期

6 何中伟;强激波-附面层干扰下的气流动态畸变研究[J];推进技术;1989年02期

7 张学良;进气道设计中的几个工程计算问题[J];推进技术;1989年02期

8 张学良;求进气道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点的计算法[J];推进技术;1989年04期

9 鲍文,常军涛,牛文玉,于达仁;超燃冲压发动机磁控进气道设计影响因素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5年03期

10 乔文友;余安远;;内转式进气道与飞行器前体的一体化设计综述[J];实验流体力学;201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亮波;孙波;卓长飞;满延进;李宏东;;预冷发动机进气道数值模拟[A];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10发动机内外流一体化相关技术[C];2019年

2 李岩芳;魏和平;陈林泉;;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进气道设计技术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2005年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发动机分册)[C];2005年

3 徐锦;何海波 ;张坤 ;马林静;;三维内转进气道设计参数对前体/进气道性能影响规律研究[A];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10发动机内外流一体化相关技术[C];2019年

4 张兵;谢旅荣;赵有喜;;一种定几何双设计点轴对称进气道设计概念及初步研究[A];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10发动机内外流一体化相关技术[C];2019年

5 胡占仓;朱呈祥;孔凡;尤延铖;;三维内转组合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流动分析[A];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3冲压及组合推进技术[C];2019年

6 肖雅彬;岳连捷;张新宇;;利用NURBS中心锥消除马赫盘的内转式进气道设计方法[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7 朱宇;李天;;Bump进气道设计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曾丽芳;潘定一;叶尚军;邵雪明;;考虑外流影响的S弯进气道快速优化设计[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9 曲俐鹏;卫锋;余安远;吴颖川;;唇口激波分布可控的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设计[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贺旭照;乐嘉陵;秦思;;一体化曲外锥乘波前体进气道设计和性能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方明 杨颖;更有美景在明天[N];中国航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晓樯;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计算与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伟辰;S弯进气道与跨音速风扇流动特性一体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尹涛;一种可调进气道气动特性评估及改进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3 马涛;宽域内收缩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4 王肖;一种二元超声速变几何进气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5 朱婷;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型面流场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6 张海峰;高超声速二元弯曲激波进气道气动调节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7 张琦;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扩张段补充燃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8 吴孟君;TBCC弯曲激波压缩可调进气道优化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9 闵浩;TBCC可调高超声速内转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10 蒲永彬;一体化二元变几何进气道设计及气动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9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69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9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