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姿轨系统自抗扰控制方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448.2
【图文】:
2(c) 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d) 棱镜任务图 1.1 在轨服务运动示意图空间自主在轨服务中,姿态与轨道的高性能控制是航天器执行任务时平稳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开展空间活动乃至未来进行深空探测的重要依靠>@,因此对航天器姿轨系统的控制具有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两航天器编队系统姿态与轨道的收敛速度、收敛精度等动态特性较好;另一方面,来自复杂空间环境、非合作目标航天器线速度与角速度不可量测、航天器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中未建模动态、服务航天器质量与惯量参数存在不确定性等因素严重影响其控制品质。因此必须研究先进的控制理论来保证航天器姿轨控制系统的鲁棒性、高精度以及时效性。本文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空间在轨服务卫星任务需求为指导,旨在提出存在线速度与角速度不可量测问题、航天器质量与惯量参数不确定问题时,空间
品质控制的工程实现奠定理论研究基础,提高未来航空任务的可靠性。本研究课题来源于国家 973 项目《空间合作目标运动再现中跨尺度控制的前学问题》。1.2 航天器姿态与轨道的研究现状具有良好动态特性的运动控制系统是航天器生存和圆满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天器的在轨运动是一种六自由度运动,对刚体航天器六自由度运动的研究通常将解为质心的平动和绕质心的转动两部分,即轨道运动和姿态运动。一、航天器姿态控制方法研究现状依据不同的航天任务,姿态控制被分为姿态调节和姿态跟踪控制>@,姿态调节为使航天器姿态在平衡点附近振动;姿态跟踪目的为使航天器系统的输出跟踪上的期望轨迹,相较于姿态调节更为复杂和难以处理。常见姿态控制系统如图 1.2
Zou A M 提出了基于有限时间观测器的有限时间输出反馈控制器,并证明了该非观测器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稳定以及状态量具有收敛性>@。Wu S 等人针对挠性航天在扰动、参数不确定性和传感器与执行机构配置不精确的情况下多目标姿态跟踪设计了含有输出反馈和前馈的鲁棒H∞控制器,输出反馈分量用于保证控制系统前馈分量驱动姿态跟踪运动所需速度>@。此外,滑模控制等也在姿态调节以及姿态控制中有广泛的应用>@。二、航天器轨道控制方法研究现状依据不同的控制力输出方式,航天器轨道控制被分为脉冲式和连续推力轨道控脉冲式轨道控制利用推进器的短时速度增量进行轨道控制,连续推力控制利用推长时间进行工作,而非脉冲式的短时间控制作用。常见轨道控制系统如图 1.3 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林阳;王生捷;;基于自抗扰控制的全数字电动舵机设计[J];计算机仿真;2013年04期
2 王瑶为;邢科新;马剑;张文安;;直线一级倒立摆的自抗扰控制方法及实现[J];控制工程;2017年04期
3 段永杰;王江磊;陈仁涛;;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J];决策探索(中);2018年07期
4 魏伟;李东海;左敏;刘载文;;压电定位系统的自抗扰控制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6年10期
5 赵俊波;翁震平;魏纳新;;基于自抗扰控制的载人潜水器动力定位仿真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年08期
6 谭文;周宏;傅彩芬;;负荷频率控制系统的线性自抗扰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3年12期
7 夏卫星;杨晓东;严建华;;舰艇环航时电罗经主轴的鲁棒自抗扰控制算法[J];中国造船;2010年02期
8 夏卫星;杨晓东;严建华;;改进型自抗扰控制技术在电罗经直航向误差建模中的应用[J];电光与控制;2010年06期
9 时从波;;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对偶然测量误差的抑制作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07期
10 郭松山;;电动机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综述[J];机电技术;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忻彦;黄一;韩京清;杨雨;魏宗康;;基于自抗扰控制思想的动力调谐陀螺力平衡回路设计分析[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张捚豪;张文安;;磁悬浮球系统的线性自抗扰控制与参数整定[A];第36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D)[C];2017年
3 黄焕袍;聂玲;潘钢;夏明;;自抗扰控制技术在火电机组DCS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陈忻彦;黄一;韩京清;杨雨;魏宗康;;基于自抗扰控制思想的动力调谐陀螺力平衡回路控制的实验研究[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5 袁韬;陈皓;兰杰;;倒立摆自抗扰控制算法简易实现[A];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茗棋;胡敏;杨雅君;孙延龙;陈科维;;基于电磁力的集群航天器机动自抗扰控制[A];第二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2017年
7 柴素娟;李东海;姚小兰;;高阶系统的自抗扰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8 王丽君;童朝南;尹怡欣;李擎;;大时滞监控AGC系统的自抗扰控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陈璇;宋晶超;兰维瑶;金辉宇;;非最小相位零点对线性自抗扰控制稳定性的影响[A];第37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A)[C];2018年
10 刘翔;包启亮;;机动平台光电跟踪系统的自抗扰控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丙善;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车用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2 管志敏;自抗扰控制技术在大型火电机组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段慧达;一类不确定高阶非线性系统的级联自抗扰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雷正玲;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自抗扰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5 王U
本文编号:2772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72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