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社会助长效应对民航管制安全绩效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15:53
【摘要】:随着我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在册飞机架数和航班量逐年攀高,而可用空域的限制使得本就不宽裕的空间更加拥堵。民航各系统,特别是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持续承受着民航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而管制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履行国家空域的航空交通管制,避免飞行冲突,保障飞行秩序和飞行安全。管制员安全绩效的好坏关乎民航安全,过去对管制员安全绩效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管理体制、工作组织模式、疲劳、应急能力等方面,少有社会助长效应对管制员安全绩效的影响研究。结合管制员实际工作特点,采用塔台管制模拟软件和眼动仪搭建实验平台,模拟真实管制情境,选取管制差错次数、保持安全间隔、管制意图正确有效、对航空器保持识别、合理分配注意力等安全绩效结果和过程指标,采用2监控(无监控、有监控)×2任务难度(简单任务、困难任务)实验设计,分析社会助长效应对管制员安全绩效的影响;结合注视点数量、平均注视时长、扫视速度、瞳孔直径、注视熵率值等眼动指标数据,对其社会助长效应产生机理进行了初步解释。通过数据分析得到:(1)不同任务难度条件下,社会助长效应对管制员管制差错次数、保持安全间隔、管制意图正确有效、合理分配注意力等安全绩效指标有显著影响,即在有他人在场完成简单任务时,管制差错次数减少,保持安全间隔、管制意图正确有效、合理分配注意力得分提高,而在困难任务时则相反,社会助长效应对航空器保持识别没有显著影响;(2)社会助长效应对注视点数量、平均注视时长、扫视速度、注视熵率值等眼动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即他人在场导致被试注视点数量增多,平均注视时长变化与任务难度有关(在任务简单时缩短,困难任务无显著差别),扫视速度和注视熵率值增大,社会助长效应对瞳孔直径无显著影响;(3)管制员群体中社会助长效应的产生主要是他人在场导致被试动机水平升高,进而产生优势反应引起的,即提高简单任务时的安全绩效,降低困难任务时的安全绩效。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管制员社会助长效应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能够为管制运行室监控设备的引进及管制员的选拔和培训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35
【图文】:

界面图,眼动仪,人机环境,同步系统


中国民航大学硕士学位论文biiX2-30 眼动仪(如图 3-1 所示)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精确度高的特点的设计实现了多种研究环境下的非侵入式数据采集,支持大幅度、快速的此能够让被试在较自然的环境下完成实验,几乎不造成生理干扰。该眼动为 30Hz,双眼采集,可准确记录个体视线的位置,支持多种屏幕,如台式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电视屏幕等,支持大视角(近 36°)的高质量眼准确采集被试的注视、眼跳、瞳孔、眨眼等眼动数据。实验时,眼动仪与离为 40~90 cm,头部活动空间宽×高约 50 ×36 cm,在有效采样条件下的小于 0.5°。 ErgoLAB 人机环境同步系统同时同步记录个体的眼动数据,该软件具有制实验过程中电脑屏幕上的信息,方便后续的实验过程的回放。可截取时导出需求的眼动数据,可进行兴趣区的划分,创建注视轨迹图和热点图。

操作界面


图 3-2 Tower!2011 操作界面 实验实施过程.1 准备阶段(1)在一间环境条件适宜(温度控制在 25°C 左右,噪声在 35dB 以下,光~500lux 之间)的教室开展实验,除参与实验的人员外,无外人进入。将塔台模Tower!2011、ErgoLAB 人机环境同步系统安装在一台屏幕尺寸为 15.6 英寸、分1920×1080 的笔记本电脑上,将 Tobii X2-30 眼动仪与该电脑链接并将其固定在方的位置。对所构建的实验平台进行调试,以确保运行良好。(2)对招募的塔台管制学员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注意事项,对其进行编号并进训,直到能熟练操作塔台模拟软件为止。

任务难度,差错,交互作用,次数


图 4-1 管制差错次数的监控与任务难度交互作用图析可知: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对管制差错次数的影响显著。在任飞机架次较少,由于被试已得知在独自完成任务时的管制的得分,他人在场的监督有可能造成被试动机水平的提高,加集中注意力,犯错次数也相应的减少;在任务困难时,落、在等待点准备起飞等需管制的飞机逐渐增多,被试可的飞机,很容易遗忘飞机动态,而有他人在场,虽然可由于任务困难,被试经验不足,情景意识较差,有可能会中,进而导致被试易犯更多的错误。事后对被试的访谈得报酬挂钩,与独自完成相比,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一宁;;研究社会助长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6年17期

2 赵蓓;;自媒体社会助长效应给予社区教育的影响[J];山海经;2016年12期

3 王秀霞;迟艳波;;运用社会助长效应于小学科学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10期

4 李美华;;利用社会助长效应和社会抑制效应进行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1年24期

5 陈丽君;;小议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助长现象[J];学校管理;2005年04期

6 赵晨子;;运用“社会助长”效应 促进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4年03期

7 王金娥;;认知风格、情绪状态对社会助长的影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8 李朝旭;;社会助长研究的历史与现状:(Ⅰ)从内驱力说的发展谈起[J];社会心理科学;1998年01期

9 李红梅;李宁;;从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看社会助长理论[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10 张杰;;群体:动力还是压力?[J];初中生必读;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朝旭;莫雷;;社会助长研究的内驱力说简述[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2 李红梅;;浅谈社会助长理论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吕璇;窦菲菲;高佳琳;韩磊;高峰强;;观众效应对羞怯和非羞怯个体完成词汇记忆任务的影响:社会抑制或是社会助长?[A];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屈沙 曹贵康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他”+“她”>“他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宋彪 王敏;法治目标下的现代自律体系[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恒;社会助长效应对民航管制安全绩效影响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73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73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d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