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翼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的系统研究与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279;V249
【图文】:
。行问题就已经被美国NASA认定为21世;纪执行诸如类地行星的使能技术。多个空中、地面或水下运载工具的协同工作有着重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的控制实现研宄,能够在目前电池续航等时间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项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执任务,例如农业、土地测绘、物资投递、消防救灾、商业路演为明显的行业应用前景和值得深入研宄的科学意义。逡逑宄背景与意义逡逑固定翼无人机来说,多旋翼无人机突出的优势更多地是在于具多旋翼无人机可以进行快速地垂直起降,拥有很强的机动性以。由于其研制成本低,容易入门,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基本上都多旋翼无人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四旋翼无人机作,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救灾现场或是现场,又或是在各种军事领域中都不缺乏它的身影。逡逑,逦:_
无人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多旋翼无人机协同控制的研究方军方的极大重视,已经被美国空军科学研宄局列为六大基础研究课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由此看来,虽然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技阶段,但相信协同编队飞行必将会成为未来飞行机器人的基础性技外研宄现状逡逑本课题的研宄内容,多旋翼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的系统研究主要包:协同编队飞行内相对定位和避障问题的研宄、协同编队飞行数据题的研宄以及协同编队飞行算法的研究等等。逡逑编队飞行内相对定位与避障的国内外研宄现状逡逑问题是研宄机器人运动控制的重中之重,也是无人机编队飞行中的事领域中,定位精度是依靠采用高成本的定位设备来提升。而如何得成本低廉而又较为精准的室外定位效果,仅仅依托全球定位系统位是远远不够的。逡逑
队的活动区域,以地面标记为活动范围的应用不太能为以后的大范推广。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方向关注于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中相对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定位精度,尽可能地避免编队内碰撞。逡逑用相对定位的方式来提高飞行器定位精度的研宄中,有不少突出g邋Lin等人[1]于2014年在没有进行任何无人机之间数据通信的基标记的情况下根据跟随无人机机载单目相机计算相对距离,提出行器之间的领航-跟随模式的相对定位。通过相机标定结合图像人机的运动状态并引导跟随无人机作出相应的跟随运动。Jiuqing助部分GPS信号丢失的无人机,通过在相互信息交换的基础上,从而帮助编队内无人机定位自身。该研宄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上的动态非参数置信传播算法(dNBP)来计算无人机空间位置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编队间相邻距离越远定位精度越高。J.Pes飞行器室内自主挑战赛的背景搭建了一种基于ArUco视觉标记的无人机编队框架(如图1.3所示),根据地面立柱上的标记识别空间位置,并体现出模块化、兼容性等特性。逡逑逦逦逦逦逦逦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楚豪;;基于集中式控制的多个无人飞行器编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S1期
2 李磊;李小民;郑忠贵;张国荣;;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四旋翼无人机分布式编队控制方法[J];电光与控制;2015年10期
3 李相民;颜骥;刘波;;多无人机编队自主协同控制架构[J];电光与控制;2015年03期
4 徐文涛;晁爱农;叶广强;丛林;黄烨;;搜索打击任务的多无人机编队的研究与优化[J];电光与控制;2014年04期
5 牛轶峰;肖湘江;柯冠岩;;无人机集群作战概念及关键技术分析[J];国防科技;2013年05期
6 吴平;唐文照;;无人机集群数据链组网技术研究[J];空间电子技术;2012年03期
7 樊琼剑;杨忠;方挺;沈春林;;多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控制的研究现状[J];航空学报;2009年04期
8 李文皓;张珩;;分布式多无人机编队飞行的阵形保持策略[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2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启波;多无人机协同任务规划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2 杨成顺;多旋翼飞行器建模与飞行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书林;四旋翼无人机编队飞行的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陈学坤;四旋翼无人机编队巡航飞行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欧超杰;多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郭海洋;基于蜂群算法的无人机群协同飞行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苏炯铭;无人机通信网络仿真及路由协议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99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9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