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燃烧室扩压器性能优化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12:44
   随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动机压气机的增压比逐渐增大,为了保证火焰筒内气流实现稳定充分的燃烧,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推力和燃烧效率,需要对扩压器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单通道短突扩扩压器,前人已经对其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对于内部流场结构的分析依旧不足,仍存在可以完善之处;此外,三通道扩压器作为一种新型扩压器类型,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三通道扩压器有关的实验数据缺失。故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已使用的单通道短突扩扩压器设计模型,同时对比设计出三通道扩压器模型,利用直观精细的水流模拟手段,先进的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和压力测量,对扩压器内部流场特性和压力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主要关注不同突扩间隙比和流量分配比下,单通道扩压器和三通道扩压器压力性能及内部流场结构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比得到最佳的突扩间隙方案及流量分配方案。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对于单通道扩压器而言,当突扩间隙比与火焰筒内流量分配一定时,增加外环流量,扩压器总体压力性能呈现先提升后下降的规律,并且在流量分配比为0.31:0.365:0.325时,总压损失最低;突扩间隙会对主流流动产生阻塞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这种阻塞作用是有利于扩压器提高性能的,过大的突扩间隙使得阻塞效果降低,过小的突扩间隙会使流体进入相应通道时发生弯折;同时,突扩间隙比在1.6~1.8范围内时,扩压器压力性能最佳。实验表明,三通道扩压器的压力性能普遍优于单通道扩压器的,其流场内雷诺应力分布较均匀;此外,流量分配比的改变主要影响了前置扩压器出口速度的畸变情况,从而影响扩压器静压恢复的能力。而相较于单通道扩压器,三通道扩压器流量分配比的改变而引起的流场畸变现象较小。
【学位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V231.2
【部分图文】:

示意图,扩压器,多通道,通道


3.多通道扩压器??气动扩压器为了达到足够的扩张角,需要增加扩压器的长度,否则会产生气流分离??现象。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学者们提出多通道扩压器的设计理念。图1.6为多通道扩压??器的示意图,简单来说,多通道扩压器是在气动扩压器的基础上,使用导流板将扩压器??分割为多个通道。如图所示,从压气机出口流出的气流经过1处被中间两个导流板分割?I??为2、3、4三个通道。此时在一定的扩压器长度下,总扩张角达到了?27°,每个通道扩??张角仍较小,能够保证通道内流动不会产生气流分离。这一创新设计简单便捷的提升了??气动扩压器的总体性能。?|??I??5??

示意图,扩压器,原理,示意图


?i=mzir3?9,??图1.6多通道扩压器示意图??导流板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由导流板分割形成的每个通道都为一小型的气动扩压??器,保证内部流场平稳顺畅,不产生流体分离。同时各通道组合能够得到更大的扩张比。??而且在同样扩张比下,多通道扩压器长度比气动扩压器的小很多。二是可以提前引导气??流分为多股,流入火焰筒及内外环通道内,减小总压损失。??4.涡控扩压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对于扩压器而言,防止扩压器内部发生流体分离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1960年,Ringleb[5]指出旋涡可以抑制气流发生流动分离,并提出气流??在旋涡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大幅度的拐弯。在此理论下,1975年Adkins[6]提出了涡控扩压??器

示意图,扩压器,抽气式,原理


?i=mzir3?9,??图1.6多通道扩压器示意图??导流板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由导流板分割形成的每个通道都为一小型的气动扩压??器,保证内部流场平稳顺畅,不产生流体分离。同时各通道组合能够得到更大的扩张比。??而且在同样扩张比下,多通道扩压器长度比气动扩压器的小很多。二是可以提前引导气??流分为多股,流入火焰筒及内外环通道内,减小总压损失。??4.涡控扩压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对于扩压器而言,防止扩压器内部发生流体分离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1960年,Ringleb[5]指出旋涡可以抑制气流发生流动分离,并提出气流??在旋涡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大幅度的拐弯。在此理论下,1975年Adkins[6]提出了涡控扩压??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艳娜;毕明树;周一卉;赵晓敏;沙嵬;;旋流作用下突扩燃烧室内冷态流场的PIV分析[J];实验流体力学;2015年06期

2 徐磊磊;阮灿;方骁远;邢菲;赵传亮;;前置扩压器几何参数对突扩扩压器性能的影响[J];推进技术;2015年07期

3 颜应文;李井华;徐榕;邓远灏;徐华胜;钟世林;;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旋流流场特性PIV分析(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2012年04期

4 何跃龙;邓远灏;颜应文;李井华;赵坚行;;大涡模拟模型燃烧室燃烧性能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2012年09期

5 李昊;林明;张玉山;沈继奎;陈春德;;中心突扩燃烧室PIV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1年04期

6 郭延;;用超声波流量计测量成品油计量技术[J];仪器仪表用户;2007年01期

7 杨义红,尹协振,陆夕云;二维波动板流动显示方法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5年02期

8 程勇,汪军;旋流燃烧室内湍流流动的PIV实验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何小民,毛军逵,谈浩元;相对突扩间隙影响压力损失的研究(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2年02期

10 何小民,毛军逵,谈浩元;突扩扩压器突扩间隙与压力损失间关系的研究[J];推进技术;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源;单通道短突扩扩压器流动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53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853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1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