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表面温度场及其相似性研究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V271.4;V219
【部分图文】:
第 2 章 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本章主要分析了飞机整体热环境的形成机理和传热机制,介绍了飞机表面度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求解思路,提出了用于飞机表面温度场计算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某型飞机外部气动热分析模型、内部结构几何模型以及整热网络模型。此外,阐明了飞机表面温度场相似的原理,介绍了推导相似准则方法,提出了温度场相似需要满足的条件。2.1 整机热环境的形成机制飞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整体,其所处热环境是多区域、多层次耦合作用的结果。探究飞机表面温度场分布,首先要分析其整体热环境的形成机理,明确各物理过程间的传热机制,以建立准确的数理模型。按照几何区域划分,整机热环境可分为外部热环境和内部热环境,两者通过蒙皮互相影响。其中,外部热环境包含对流和辐射换热,内部热环境涵盖导热、对流、辐射多种传热方式,蒙皮内部存在导热,如图 2-1 所示[55]。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温度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求解思路飞机表面温度场是涉及复杂形体下三维瞬态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多层次的动态耦合换热系统,准确地预测其随时间变化的分布规律,必确的理论依据,制定清晰的求解思路,以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根据飞机整体热环境的特点,其表面温度场分析依据传热学基本原理,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空气动力学、计算热辐射学等多种数值计结合的方式求解各传热过程的控制方程。由于飞机的几何结构和传热过杂,利用单一的数值计算软件进行一体化求解,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且较低。因此采用多层次区域分解和复杂换热过程解耦的方法,利用不同算软件实现多层次、多区域、多传热过程的求解,如图 2-2 所示。
图 2-3 设备节点热网络模型示意图[59]机内部设备的离散网格系统,如图 2-3 所示程,其中 B、W、E、F、N、S 分别为与节点e、f、n、s 分别为控制体 P 与控制体 B、W( ) P、 z为控制体 P 分别在 x、y、z 三方向上的nz) 、s( z) 分别为体节点 P 与体节点 F、B间隔[t, t+Δt]内对控制容积 P 进行积分,假定均匀的,且假定C P PS S S T。分:0( ) ( )( ) ( ) tP P P P PtTc dxdydzdt c T T x y t 上一个时间步的温度值。的积分分别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超;张龙;姚琳;;高速飞行器结构气动热计算与温度场模拟[J];四川兵工学报;2015年11期
2 高莹莹;史增民;李旭东;张杨;张燕红;;基于Reentry F的气动热工程方法及转捩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5年03期
3 张磊;郎进花;王松岭;;流固耦合问题数值模拟算法研究进展[J];热力发电;2015年01期
4 刘磊;桂业伟;杜雁霞;耿湘人;王安龄;;风洞热结构考核中温度场相似准则问题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10期
5 杨光达;段焰辉;蔡晋生;;基于轴对称比拟的高超声速复杂外形气动热预测方法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14年02期
6 张亮;程晓丽;艾邦成;欧东斌;;高超声速钝球柱外形表面热流分布研究[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4年01期
7 姚伟;李勇;范春石;宋琦;;复杂热环境下平流层飞艇高空驻留热动力学特性[J];宇航学报;2013年10期
8 韩翠华;郝志新;郑景云;;1951-2010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9 何崇超;张汉勋;;SINDA/FLUINT仿真软件在电子设备热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年09期
10 吕建伟;王强;;飞行器表面三维流场与固壁温度场的耦合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鑫;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结构建模及模型降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静;发动机进口静止/旋转部件结冰及结冰试验的相似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浩;风洞虚拟飞行试验相似准则和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栋;某型无人机动态温度场分析与热模型修正[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赵璇;飞机蒙皮温度场及局部结冰过程数值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郭帅;高超声速飞行器关键部件的多物理场耦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4 孙宇;大型无人机整体热环境三维动态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谭利临;航天器挠性附件动力学相似性理论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唐国庆;高超声速多体分离动态气动加热计算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孙伟;真实气体效应影响下的高超声速气动加热计算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高扬;基于多场耦合方法的高超声速翼面气动热弹性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张建伟;高超声速再入体气动热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刘亚;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与热环境的数值计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6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86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