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控制力矩陀螺用超声电机的设计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21:29
   控制力矩陀螺是通过陀螺原理实现动量交换从而完成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的设备,广泛用于各种人造卫星、空间站等航天飞行器。控制力矩陀螺主要由产生角动量的高速组件、实现动量交换的低速组件及相关控制电路组成。现有控制力矩陀螺的低速组件一般由电磁电机和减速齿轮构成。该系统整体具有结构复杂、体积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弱、机械响应慢、不易实现高精度控制等缺点。超声电机具有转速低、扭矩更大、断电自锁、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瞬态响应更快、定位精度高等优点。为实现微型卫星的姿态控制以完成对目标区域的快速、精确地扫描和观测,本文以单框架力矩陀螺在微型卫星的姿态控制应用为背景,研究用于驱动控制力矩陀螺的超声电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介绍单框架力矩陀螺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控制力矩陀螺的应用现状,针对太空的极端工作环境分析了现有电磁电机驱动控制力矩陀螺可能遇到的不足,提出使用超声电机驱动控制力矩陀螺可能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2、设计了旋转行波驱动的单框架力矩陀螺,根据控制力矩陀螺的机械结构的需求,设计了中空型的旋转行波超声电机,利用有限元法对该型超声电机定子尺寸进行了优化。加工制造了样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3、针对航天高真空需求,提出了异型模态超声电机。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异型模态超声电机的工作机理,对异型直线电机的解算方程及非线性接触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超声电机定子进行了模态分析、模态识别、网格节点轨迹计算和载荷响应计算。以定子结构尺寸为输入,以超声电机的工作频率、模态混叠、振动振幅为设计目标进行了动力学优化。并根据优化结果制作了样机。4、设计了异型直线超声电机驱动控制力矩陀螺的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完成了对动量轮质心偏置情况的模态分析和应力分布分析。对动量轮轴承强度进行了校核。最终根据优化和校核结果加工制作了样机。5、根据系统要求对所设计的样机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和部分参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异型超声电机的负载性能和速度性能大幅提升。超声电机与控制力矩陀螺的耦合实验表明:动量轮转速在低转速时对框架的旋转速度影响很大;当动量轮转速升高后,动量轮的转速对框架的旋转速度影响较小。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V448.22
【部分图文】:

控制力矩陀螺,双框架


并在 1966 年将其搭载在对日观测的天文台上,完成其对日观测时的姿态控制。图1.1 为美国在 70 年代成功研制基于轴承支撑的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并将该控制力矩陀螺成功应用在空间实验室[16-22]。其单个控制力矩陀螺力矩输出容量达 2700 N·m。美国为国际空间站姿态控制系统研制的力矩陀螺如图 1.2 所示,该控制力矩陀螺属基于轴承支撑的双框架控制陀螺力矩陀螺,控制力矩陀螺产生的总力矩容量达 19000 N·m。图 1.1 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 图 1.2 ISS 使用的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

控制力矩陀螺,双框架


润滑支持设备及润滑脂,降低了设备失效风险,提高了系统可靠度。基于超声电机驱动力矩陀螺可以提高SGCMG系统的集成度,精简整个系统设备,提高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2 国内外 SGCMG 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是一种动量交换设备。通过改变高速转子角动量的同时,产生对基座的力矩,基座安装在航天飞行器上,从而实现对航天飞行器姿态的改变和控制。由用寿命长、工作精度高,世界各大航天强国都在此领域投入了研究。美国和前苏联由于经济实力强大,对控制力矩陀螺的研究比较早[14-22]。从上世纪 50 年,美国便开始了对控制力矩陀螺的研制工作[14-16]。美国开展了一系列机械轴承支撑的双制力矩陀螺的实验及探索,并于 60 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成功研制出使用轴承支撑的双框架矩陀螺,并在 1966 年将其搭载在对日观测的天文台上,完成其对日观测时的姿态控制1 为美国在 70 年代成功研制基于轴承支撑的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并将该控制力矩陀螺用在空间实验室[16-22]。其单个控制力矩陀螺力矩输出容量达 2700 N·m。美国为国际空间站姿态控制系统研制的力矩陀螺如图 1.2 所示,该控制力矩陀螺属基支撑的双框架控制陀螺力矩陀螺,控制力矩陀螺产生的总力矩容量达 19000 N·m。

控制力矩陀螺,磁悬浮控制,研究论证,空间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陀螺具有力矩放大作用,且整体结构刚度优于多框架架控制力矩陀螺的研究。基于轴承支撑的控制力矩陀整体可靠性。因此和美国研究方向不同的是,前苏联60 年代苏联科学家就开始将控制力矩陀螺安装在气象闪电号”卫星等。并于 70 年代完成将其研制的磁悬浮站,80 年代中期又将其设计的控制力矩陀螺陀螺安装示为“和平号”国际空间站所使用的磁力悬浮单框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立丰;;超声电机:小装备,大作用[J];国际人才交流;2019年10期

2 郑伟;黄伟彬;周景亮;阮玉镇;;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超声电机测试系统设计[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8年01期

3 杨淋;赵淳生;;军民两用高性能超声电机的研发和产业化[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年09期

4 陆菲;韩敏;赵舒博;;超声电机专利技术综述[J];中国新通信;2018年18期

5 陶征;刘旭;胡斌;;响应面法的杆式超声电机有限元模型修正[J];声学学报;2017年03期

6 黄帅军;刘振;付前卫;姚志远;刘献伟;;基于双定子直线超声电机的移动平台设计[J];压电与声光;2017年02期

7 郝铭;;超声电机驱动的控制系统探讨[J];时代农机;2017年07期

8 王笑竹;张健;;新型旋转驻波超声电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微电机;2016年02期

9 ;江苏丰科超声电机科技有限公司[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5年04期

10 ;赵淳生:追逐超声电机“中国梦”[J];中国民商;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牛;V形直线超声电机动力学建模与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董兆鹏;双谐振环形行波超声电机设计及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3 吕其宝;直线超声电机微观摩擦磨损分析和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4 李响;驻波型直线超声电机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5 史维佳;行波型超声电机调速特性复合补偿方法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6 张东升;旋转行波超声电机若干动力学问题分析[D];天津大学;2017年

7 李锦棒;基于数据驱动的行波超声电机剩余性能寿命预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陈柱子;面内弯曲行波超声电机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9 牛子杰;行波型中空超声电机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10 郝铭;纵弯复合平面超声电机及驱动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龙骐;MEMS行波超声电机启动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胡稳;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法兰定子超声电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3 唐洪权;控制力矩陀螺用超声电机的设计及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4 郭咏;预压力自调整行波超声电机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5 李南安;螺纹杆式直线超声电机结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6 洪鑫;用于微小型旋翼飞行器的超声电机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7 王楠;中空型超声电机及其在舵机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8 王翔;旋转型行波超声电机转子准零刚度动力学分析及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9 张百亮;L形板结构直线超声电机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10 马倩扬;旋转型行波超声电机系统的机电特性测试系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2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872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6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