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合成射流控制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1 22:25
   角区分离是高负荷压气机中常见的端区复杂流动现象之一,不仅造成流动损失急剧增加,还影响压气机的工作稳定性。在深入理解压气机角区分离物理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先进的流动控制技术,对于高负荷压气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射流是一种基于旋涡运动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有无需气源管道和结构紧凑等独特优势,仅对外界输出功量而输出质量为零的显著特征使其在压气机内流领域极具应用潜力。本文分别以低速和高速压气机叶栅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数值研究了吸力面、端壁缝式和孔式合成射流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合成射流控制角区分离的作用机制及其变工况适应特性,并对比分析了射流参数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此外,基于涡动力学和拓扑分析理论,分析了压气机叶栅流场的拓扑与旋涡结构,并探讨了旋涡结构与损失之间的关联。首先,系统地研究了吸力面合成射流控制低速和高速叶栅角区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吸力面合成射流能够显著提升叶栅时均气动性能,且具有良好的变工况适应特性,还可以有效改善叶栅时均流动特性。其中,吸力面合成射流控制低速叶栅的作用效果优于高速叶栅。流向动量注入是吸力面合成射流的主要作用机制,流动掺混也起到重要作用。激励频率决定叶栅流场对合成射流的动态响应特性,并影响由其诱导的流动掺混,这是其影响流动控制效果的主要原因。射流动量和射流角度对低速以及高速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一致,随着射流动量的增加和射流角度的减小,流动控制效果逐渐提升。然而,射流位置对低速和高速叶栅的影响规律不同,对低速叶栅时均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弱,而高速叶栅的时均气动性能随着射流位置向下游移动而不断提升。此外,局部叶高合成射流的作用效果与全叶高方案大致相当,但前者的控制效率更高。其次,还系统地研究了端壁合成射流控制低速和高速叶栅角区分离。研究结果表明,端壁合成射流也能够明显提升叶栅时均气动性能,变工况条件下的作用效果也较为突出,其中端壁缝式合成射流改善低速叶栅的作用效果优于高速叶栅。然而,其对叶栅时均流动特性的影响较弱,仅能够小幅推迟射流出口附近的流动分离。流向动量注入和流动掺混是端壁合成射流作用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前者在缝式合成射流中占据主导地位,上述两个因素在孔式合成射流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射流动量、射流角度和射流位置对端壁缝式合成射流控制低速及高速叶栅作用效果的影响规律一致,随着射流动量的增加和射流角度的减小,流动控制效果不断增强。射流动量满足“阈值”要求是其取得有效控制效果的前提,且低速叶栅的“阈值”高于高速叶栅;位于吸力面分离线根部起始位置附近的合成射流能够激发附面层中的T-S不稳定性,从而有效增强流动掺混。射流动量对孔式合成射流的影响规律不同于缝式结构,前者存在射流动量最佳值,与流向射流旋涡诱导的掺混损失区有关,这也是其作用机制不同于缝式结构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压气机叶栅流场的拓扑与旋涡结构展开分析。与端壁合成射流相比,吸力面合成射流对叶栅拓扑结构的影响更为突出,其中射流动量、角度和位置对其控制下低速叶栅拓扑结构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激励频率和射流位置对其控制下高速叶栅拓扑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合成射流通过控制附面层迁移来改善叶栅流动特性,并影响壁面拓扑形态和通道涡、集中脱落涡等涡系结构的发展。当选取适当的射流参数时,拓扑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奇点的数目大幅降低,此时的流动控制效果最为突出。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V232
【部分图文】:

压气机叶栅,失速,拓扑模型,面流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对象,提出了角区三维失速的空间拓扑模型。如图 1-1 所示结构将轮毂附近的低动量流体向吸力面输运,这是轮毂角区要原因。在关于压气机轮毂角区失速流动特征的研究中,L角区失速的形成伴随着壁面分离涡的出现,且随着叶片气动离涡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并最终改变了端壁流动的拓扑结的形成是角区失速现象的主要特征。Weber 等[23]研究了跨声波/附面层相互干涉诱导的角区失速现象。与其他研究得到上没有出现由压力面流向相邻叶栅吸力面的横流及其诱导的现象,相应地也就没有形成通道涡结构,但尾缘附近的气流壁后部还同时出现了分离线与分离螺旋结点。

负荷分布,压气机叶栅,泄漏流动,气动性能


第 1 章 绪 论现,增厚的附面层将主流流体卷入附面层内部,阻碍了分离区的扩大,但附面层厚度的增加导致叶栅的气动负荷降低、落后角增大;针对叶尖泄漏流动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的间隙尺寸下,泄漏流动能够抑制前缘马蹄涡,并削弱泄漏流动与端壁附面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控制吸力面流动分离的发展。此外,还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对压气机级气动性能的影响,静叶前缘和吸力面峰值区附近的粗糙度的增加降低了设计点附近的气动性能,由其造成的损失约占总损失的5%。粗糙度的增加还改变了叶片气动负荷分布及来流冲角的有效范围,并造成角区分离提前、轮毂附近的堵塞程度加剧。a) b)

涡流发生器,静叶,极限流线,壁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动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涡流发生器的几何外形和位置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总压损失的最大降幅高达 9%,气流折转能力和失速裕度也都得到了提高。在此基础上,Hergt 进一步将涡流发生器应用于跨声速轴流压气机静叶,使得部分工况点的等熵效率提高了 1%,表明涡流发生器具有在真实压气机环境中应用的潜力。此外,郑覃等[41]、吴培根等[42]、吴艳辉等[43]和李金鸽等[44]的研究也都证实了涡流发生器改善压气机气动性能的潜力,为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a) b)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龙婷;宋彦萍;刘华坪;陈浮;;射流式旋涡发生器对弯曲扩压叶栅流场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5年11期

2 刘永泉;刘太秋;季路成;;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机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航空学报;2015年08期

3 刘华坪;陈焕龙;李德雄;郭玉杰;程肖岐;陈浮;;射流旋涡发生器控制大折转角扩压叶栅二次流[J];航空动力学报;2015年04期

4 史磊;刘波;巫骁雄;那振喆;张鹏;;对转压气机轮缘端壁抽吸流场特性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J];航空学报;2015年09期

5 冯岩岩;宋彦萍;刘华坪;陈浮;;不同攻角下端壁射流旋涡控制扩压叶栅分离流动研究[J];推进技术;2015年01期

6 茅晓晨;刘波;曹志远;张鹏;;端壁射流对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控制的研究[J];推进技术;2014年12期

7 张海灯;吴云;李应红;赵勤;;高速压气机叶栅旋涡结构及其流动损失研究[J];航空学报;2014年09期

8 蔡乐;周逊;卢少鹏;崔涛;王松涛;;合成射流控制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4期

9 谢永慧;屈焕成;何海宇;;流动参数对合成射流控制叶栅流动分离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3年03期

10 刘艳明;关朝斌;孙拓;王保国;;合成射流激励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蔡乐;超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结构及其定常与非定常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萍萍;轴流压气机角区分离流动损失机理及流动控制策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曹志远;附面层抽吸对轴流压气机流动控制及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4 朱剑锋;脉冲射流抑制大扩压度压气机流动分离的机理及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5 王登攀;超声速壁面涡流发生器流场精细结构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羌晓青;低反动度附面层抽吸式压气机流动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陈焕龙;采用缝隙射流技术的弯曲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张华良;采用叶片弯/掠及附面层抽吸控制扩压叶栅内涡结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钟兢军;弯曲叶片控制扩压叶栅二次流动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付勇;可压缩性对脉冲射流控制流动分离的影响及其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9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879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c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