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载荷下舰载机拦阻着舰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V271.492;O313.7
【部分图文】:
多体系统动力学渊源源于 Newton-Euler,Lagrange 等人的经典力学[1],其发展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多体系动力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由刚体动力学、经典力学、弹性力学、矩阵理论、图论、计算数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背景,也是应用力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2]。多体系统的中“系统”是指由一组元素,通过某种连接方式,组成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多体系统具有一定的特点,其都由以下 4 类元素的组合而成:(1)体:系统中的各个构件;(2)铰:各构件之间无质量的运动约束;(3)力:系统内体间的,以及系统外物体所施加的力矢或力矩;(4)拓扑结构:体与体的连接结构。工程机械、飞机、航天器、机器人等是最为常见的多体系统,如图 1.2-1、图 1.2-2、图 1.2-3、图 1.2-4 所示。
多体系统动力学渊源源于 Newton-Euler,Lagrange 等人的经典力学[1],其发展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多体系动力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由刚体动力学、经典力学、弹性力学、矩阵理论、图论、计算数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背景,也是应用力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2]。多体系统的中“系统”是指由一组元素,通过某种连接方式,组成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多体系统具有一定的特点,其都由以下 4 类元素的组合而成:(1)体:系统中的各个构件;(2)铰:各构件之间无质量的运动约束;(3)力:系统内体间的,以及系统外物体所施加的力矢或力矩;(4)拓扑结构:体与体的连接结构。工程机械、飞机、航天器、机器人等是最为常见的多体系统,如图 1.2-1、图 1.2-2、图 1.2-3、图 1.2-4 所示。
图 1.2-3 多体系统:通讯卫星 图 1.2-4 多体系统:机器人多体系动力学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 Witterenburg 和 Roberson[3]将图论法引入多体系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Lagrange 方法的基础。Witterenburg在 1977 年出版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4](Dynamics of System of Rigid Bodies),以及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会(IUTAM)主持的第一次国际性多体系统动力学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到目前为止,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运动-弹性动力学建模方法,即 KED 法[5]。该方法不考虑构件的弹性变形对其大范围运动的影响,只是通过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到构件的运动状态,结合构件的惯量(惯性力)和外力对构件进行弹性变形和强度分析。(2)混合坐标建模方法。该方法提出了用大范围浮动系的刚体坐标与柔性体的节点坐标(或模态坐标)建立动力学模型[6],将构件的浮动坐标固化,弹性变形按理想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学伟;吴永康;吴少波;杜晓松;;拦阻钩触舰反弹动态分析及缓冲性能研究[J];飞机设计;2015年01期
2 杨全伟;;舰载飞机拦阻钩载荷实测方法研究[J];航空学报;2015年04期
3 邱东海;贾宏光;马伍元;高九州;周凌;;摇臂式起落架缓冲机构动态分析与优化设计[J];振动与冲击;2014年20期
4 刘成龙;魏小辉;贲亮亮;彭一明;尹乔之;;发动机推力及拦阻力对起落架载荷的影响分析[J];航空计算技术;2013年04期
5 金鸣;徐胜;;基于Virtools的舰载机着舰拦阻仿真研究[J];飞机设计;2012年06期
6 贾忠湖;郑小洪;;拦阻着舰过程中的飞机起落架动力学分析[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史红伟;徐元铭;刘博;;基于能量法的舰载机拦阻着舰动力学分析及建模仿真[J];飞机设计;2011年06期
8 姚念奎;隋福成;王成波;;舰载机的自由飞行钩住情况[J];飞机设计;2011年06期
9 刘瑜;童明波;;某型飞机着舰拦阻动力学仿真与分析[J];航空计算技术;2011年04期
10 许东松;刘星宇;王立新;;变化风场对舰载飞机着舰安全性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柳刚;舰载飞机着舰拦阻钩碰撞及拦阻动力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钟琳;某型飞机起落架着陆缓冲算法与联合仿真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2 旷刚;飞机适坠性与滑跑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段萍萍;舰载飞机着舰过程动力学性能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朱琳;舰载飞机拦阻着舰过程起落架载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杨凯;舰载机着舰过程的动力学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83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88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