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振动模态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的结构损伤辨识
本文关键词:基于振动模态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的结构损伤辨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结构健康监测近年来成为工程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结构健康监测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结构损伤辨识、损伤定位与损伤程度的标定。结构损伤诊断是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的核心与难点,目前有关这一关键问题的研究两个热点是利用结构振动模态分析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本文在对国内外结构损伤诊断研究系统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将振动模态分析技术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来探讨进行结构损伤诊断的方法。以板模型和机翼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损伤模拟,由模态分析获得的模态参数。针对板模型构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损伤标识量,并采用经过改进的BP神经网络进行损伤识别,识别结果令人满意:针对机翼结构构造了两种损伤标识量,也有较高的识别精度。由识别结果的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损伤标识量对损伤的灵敏度,指出模态信息的不完善性对结构损伤识别的结果几乎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论文最后总结了基于结构动态特性分析的神经网络结构损伤诊断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结构健康监测 损伤识别 模态分析 神经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V215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7-9
- 1.1 概述7-8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8
- 参考文献8-9
- 第二章 结构健康监测概论9-18
- 2.1 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背景、动态及现状9-12
- 2.2 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方法12-15
- 2.2.1 基于智能材料结构思想的损伤识别方法13
- 2.2.2 基于结构动态特性的损伤识别方法13-14
- 2.2.3 基于阻抗技术的损伤识别方法14-15
- 2.3 结构健康监测的信息处理技术15-16
- 2.4 本章小结16
- 参考文献16-18
- 第三章 基于结构振动模态分析技术的结构损伤诊断18-36
- 3.1 模态分析技术概述19-25
- 3.1.1 位移模态理论19-23
- 3.1.2 应变模态理论23-24
- 3.1.3 模态参数识别24-25
- 3.2 模态参数与结构损伤的关系25-27
- 3.3 基于振动模态分析技术的破损诊断27-33
- 3.3.1 结构损伤识别27-28
- 3.3.2 结构损伤位置的识别28-32
- 3.3.3 结构损伤程度的识别32-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参考文献34-36
- 第四章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及其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36-49
- 4.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36-40
- 4.2 BP神经网络及改进40-45
- 4.2.1 BP网络的构造40
- 4.2.2 BP算法及其改进40-43
- 4.2.3 BP网络参数的改进43-45
- 4.3 神经网络方法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45-47
- 4.4 本章小结47
- 参考文献47-49
- 第五章 基于模态参数的神经网络板损伤辨识49-66
- 5.1 结构模态分析49-52
- 5.1.1 有限元分析软件 MSC\PATRAN简介49
- 5.1.2 Mathworks.MATLAB简介49-50
- 5.1.3 分析结构模型的选取50-51
- 5.1.4 结构的损伤模拟及模态分析51-52
- 5.2 基于模态参数的神经网络损伤辨识52-64
- 5.2.1 基于位移类损伤识别指标的损伤辨识52-57
- 5.2.2 基于频率类损伤识别指标的损伤辨识57-61
- 5.2.3 基于模态应变能损伤指标的损伤辨识61-64
- 5.2.4 各损伤识别指标的神经网络损伤识别结果对比64
- 5.3 本章小结64-65
- 参考文献65-66
- 第六章 基于模态参数的机翼结构损伤识别66-75
- 6.1 机翼模型的选取66
- 6.2 损伤模拟及模态分析66-67
- 6.3 基于模态参数的神经网络辨识67-72
- 6.3.1 基于损伤引起的频率改变的损伤识别67-70
- 6.3.2 基于单元模态应变能改变率的损伤识别70-72
- 6.4 两种损伤标识量识别结果比较72-73
- 6.5 本章小结73-74
- 参考文献74-75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75-78
- 7.1 总结75-77
- 7.2 展望77-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与论文发表情况78-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俊;赖玉活;唐清春;房学明;沈玲玲;;基于ANSYS Workbench12的床身模态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2 袁清珂;杜亚男;王同乐;丁瑶;;印刷机滚筒的模态分析[J];包装工程;2011年15期
3 孙彦锋;;基于ANSYS龙门起重机结构系统的模态分析[J];机电技术;2011年03期
4 刘义伦;时圣鹏;廖伟;;利用曲率模态识别桥梁损伤的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08期
5 彭超;;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综述[J];山西建筑;2011年25期
6 尹骏晖;李伶;杜青;;基于神经网络和柔度曲率的简支梁损伤识别[J];山西建筑;2011年21期
7 李世林;;CFM56-7B发动机叶片振动模态分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汪宗兵;廖希亮;刘日良;;基于Catia的电动轿车车架动力学分析与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0年10期
9 宋立廷;左曙光;康强;;燃料电池车用旋涡风机叶轮模态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15期
10 黄绪鹏;卢齐;;基于HyperWorks的柴油机缸盖的模态分析[J];汽车零部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蕾蕾;翁艳;;基于振动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2 黄国君;黄晨光;江中华;刘乙君;伍敏;;基于光纤光栅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A];2010’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洪涛;王伟;李海旺;秦冬琪;;长平煤矿钢结构输煤栈桥动力检测及模态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鲁守卫;业红玲;;汽车变速器二轴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惠敏;李士彬;汤红卫;;摩托车的振动测试与分析[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白国良;李红星;陈爱国;朱佳宁;;某工业厂房动力特性测试[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张文远;张东;章晋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泄洪洞事故闸门模态分析及流激振动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韩光;方国民;丁欣;;基于模态分析技术的一种事故筛选和排序新方法[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习军;王大钧;陈予恕;;奇异的高阶自激振动现象分析[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韩维涛;张亚新;;基于ANSYS的组合管式反应塔的模态分析[A];2005年全国塔器及塔内件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丽娜;《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理论实验并重[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王 冀;让车辆更静一些、更舒服一些[N];中国汽车报;2003年
3 ;航天CAE技术(九)[N];中国航天报;2006年
4 ;哈飞:集科技优势领衔亮相[N];中国商报;2005年
5 联想集团工业设计中心 辛志峰;散热与抑噪的良方[N];计算机世界;2002年
6 小雨;虚拟仪器研究领域的领跑者[N];中国信息报;2006年
7 安世亚太 田锋;含蓄的CAE正在火起来(二)[N];中国航空报;2005年
8 ;特大桥呼唤健康监测系统[N];中国建设报;2004年
9 李春晓邋通讯员 闫考;重磅出击 徐工科技推出系列小挖产品[N];中国交通报;2007年
10 王瑞水、刁骋;百余专家交流桥梁“把脉”术[N];中国交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辉;基于计算智能方法的简支梁桥损伤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何伟;中、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损伤识别关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付春雨;基于车致振动响应的铁路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贺瑞;大跨桥结构监测系统的模态识别和误差分析及损伤识别[D];清华大学;2009年
5 段红霞;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江阿兰;中承式肋拱桥动力特性分析及损伤识别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李大军;随机激励下梁桥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8 丁北斗;基于环境激励网架结构的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程良彦;拱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及损伤结果可视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李国东;钢结构损伤诊断实用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基于结构模态参数损伤识别的数值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2 颜王吉;单元模态应变能灵敏度及其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8年
3 尤吉;基于模态分析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4 李琦;基于环境激励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健;基于模态参数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D];东南大学;2006年
6 张爱丽;模态曲率差值法在拱肋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施晓良;基于振动模态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的结构损伤辨识[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8 周建荣;钢桁架拱桥结构基于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法[D];重庆大学;2010年
9 梁冰;网架损伤识别的动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王义远;简支梁损伤识别曲率模态方法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振动模态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的结构损伤辨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31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