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场高精度紫外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21-12-18 02:08
静态紫外地球模拟器通过性能测试和精度标定,对紫外地球敏感器自身姿态测量的精度起决定性作用。结合静态紫外地球模拟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并选取了七片透镜组作为初始结构;结合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的技术要求,分析确定了畸变的像差容限,利用ZEMAX软件对静态紫外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进行优化,并分别对40°和17.46°的视场角进行像质评价,经优化后的光学系统最大场曲约为0.12 mm,相对畸变小于0.25%,平行度误差优于9.4″,视场角为40°和视场角为17.46°时地球张角误差分别为0.016 391°和0.016 51°,对实现卫星高精度自主导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3(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静态紫外地球模拟器工作原理
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的视场角主要由卫星运行的轨道高度所决定[10],地球张角计算的原理如图2所示。图中:ω为地球张角;R0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 km;L为CO2层厚度,为22 km;R为CO2发射带的半径,且R=R0+L;h为卫星距地面高度;S为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且S=h+R0。则地球张角计算公式:
根据主要技术指标可知,本系统属于大视场小孔径光学系统,即轴上像差较小,轴外像差将对像质有较大影响。因此,应该主要考虑彗差、像散、垂轴色差以及畸变。根据有效焦距为100 mm,出瞳距为100 mm,出瞳直径为10 mm,视场角为40°,选取了参数较为符合同时像差较小的由七片透镜组成的目镜组,其结构如图3所示。2.3 设计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用于静态红外地球敏感器的高效算法[J]. 陈璐,王昊,王本冬,金仲和. 宇航学报. 2019(08)
[2]恒星地球模拟器的光学系统设计与精度模拟分析研究[J]. 孙高飞,张国玉,刘石,王凌云,高玉军. 空间科学学报. 2015(05)
[3]静态红外地平仪大角度测量模型及误差研究[J]. 李鑫,崔文楠,周士兵. 红外技术. 2015(01)
[4]高轨紫外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的设计与仿真[J]. 薛召凯,张国玉,张健.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4(09)
[5]利用地球紫外和恒星可见光的卫星自主导航[J]. 孙俊,张世杰,李葆华. 光学精密工程. 2013(05)
硕士论文
[1]红外地球敏感器地面测试用地球模拟器的研究[D]. 董云芬.南京理工大学 2014
[2]基于天文观测的高精度姿态测量技术研究[D]. 戴东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3]小型双目标地球模拟器结构研究[D]. 杨东.长春理工大学 2011
[4]衍射光学元件设计及金刚石单点车削技术的研究[D]. 王鹏.长春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41415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3(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静态紫外地球模拟器工作原理
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的视场角主要由卫星运行的轨道高度所决定[10],地球张角计算的原理如图2所示。图中:ω为地球张角;R0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 km;L为CO2层厚度,为22 km;R为CO2发射带的半径,且R=R0+L;h为卫星距地面高度;S为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且S=h+R0。则地球张角计算公式:
根据主要技术指标可知,本系统属于大视场小孔径光学系统,即轴上像差较小,轴外像差将对像质有较大影响。因此,应该主要考虑彗差、像散、垂轴色差以及畸变。根据有效焦距为100 mm,出瞳距为100 mm,出瞳直径为10 mm,视场角为40°,选取了参数较为符合同时像差较小的由七片透镜组成的目镜组,其结构如图3所示。2.3 设计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用于静态红外地球敏感器的高效算法[J]. 陈璐,王昊,王本冬,金仲和. 宇航学报. 2019(08)
[2]恒星地球模拟器的光学系统设计与精度模拟分析研究[J]. 孙高飞,张国玉,刘石,王凌云,高玉军. 空间科学学报. 2015(05)
[3]静态红外地平仪大角度测量模型及误差研究[J]. 李鑫,崔文楠,周士兵. 红外技术. 2015(01)
[4]高轨紫外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的设计与仿真[J]. 薛召凯,张国玉,张健.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4(09)
[5]利用地球紫外和恒星可见光的卫星自主导航[J]. 孙俊,张世杰,李葆华. 光学精密工程. 2013(05)
硕士论文
[1]红外地球敏感器地面测试用地球模拟器的研究[D]. 董云芬.南京理工大学 2014
[2]基于天文观测的高精度姿态测量技术研究[D]. 戴东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3]小型双目标地球模拟器结构研究[D]. 杨东.长春理工大学 2011
[4]衍射光学元件设计及金刚石单点车削技术的研究[D]. 王鹏.长春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41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354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