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流变的起落架减震器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磁流变的起落架减震器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磁流变减震器 半主动控制 最优控制算法 模糊控制算法
【摘要】:起落架作为飞机的一个重要部件,在承载飞机重量,吸收飞机在起飞、滑跑和降落三个阶段所产生的巨大载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减震器作为起落架的重要部分,绝大部分的减震效果都由减震器来实现。磁流变减震器是一种新型的半主动控制型减震器,有着响应时间短,可靠性高的优点。通过制定合理的半主动控制算法并将其应用在磁流变减震器的起落架上,可以有效减缓机身的震动,提高舒适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首先,本文通过建立起落架减震系统动力学模型,在Simulink里搭建仿真平台,在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被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的仿真,根据结果分析其动力学特性。之后建立一套评价体系,来对不同算法之间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其次,本文对最优控制算法并结合粒子群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提出最优控制的优化指标函数,并改进权矩阵,提出最优控制策略,并在Simulink上实现了磁流变减震器通过最优控制算法的仿真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传统的最优控制算法只能使起落架在某一项指标上达到比较好的控制效果而无法在综合性能上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而粒子群-最优控制算法可以在综合性能上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实际应用时会比较复杂。之后,本文研究了模糊控制算法,并结合PID控制算法提出了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算法,并在Matlab中对其进行了仿真控制实验,对机身的位移,加速度和机轮动载荷的峰值和均方根值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算法大大优于传统的被动控制,并且与最优控制算法相比,这个算法改善了前者会出现局部性能恶化的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比前者更加简单。最后,结合已有的实验数据,并在仿真平台中进行仿真实验,发现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此控制方法切实有效。
【关键词】:磁流变减震器 半主动控制 最优控制算法 模糊控制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2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磁流变减震器研究现状11-12
- 1.2.2 磁流变减震器半主动控制算法研究现状12-13
- 1.2.3 基于磁流变减震器的起落架研究现状13-14
- 1.3 本文主要内容14-15
- 第二章 磁流变液性能和减震器力学模型15-23
- 2.1 磁流变液的组成及流变效应15-16
- 2.2 磁流变减震器的工作模式16-18
- 2.3 磁流变减震器的模型18-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起落架减震系统的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23-34
- 3.1 起落架减震系统的分析与建模23-25
- 3.2 起落架减震系统的时域分析25-30
- 3.2.1 飞机滑跑振动分析25-28
- 3.2.2 减震系统阶跃特性分析28-30
- 3.3 起落架减震系统的频域分析30-32
- 3.4 起落架减震系统的评价体系32-33
- 3.5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起落架减震系统的最优控制34-53
- 4.1 最优控制的理论基础34-38
- 4.1.1 起落架减震系统最优控制的流程34-35
- 4.1.2 起落架减震系统的状态方程35-36
- 4.1.3 系统可控可观和稳定性分析36-38
- 4.2 最优控制算法38-44
- 4.2.1 起落架减震系统最优控制性能指标38-40
- 4.2.2 权矩阵的选择40
- 4.2.3 最优控制的数值仿真和结果分析40-44
- 4.3 最优控制算法的优化44-48
- 4.3.1 权矩阵的全局寻优44-46
- 4.3.2 最优控制策略的制定46-48
- 4.4 仿真分析48-52
- 4.5 本章小结52-53
- 第五章 起落架减震系统的模糊-PID控制53-68
- 5.1 模糊-PID算法的理论基础53-57
- 5.1.1 模糊控制的结构与流程53-54
- 5.1.2 PID控制的结构与流程54-55
- 5.1.3 模糊-PID控制和变论域55-57
- 5.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57-61
- 5.2.1 控制器控制流程57
- 5.2.2 变论域模块设计57-59
- 5.2.3 模糊控制模块设计59-61
- 5.2.4 PID控制模块设计61
- 5.3 仿真分析61-65
- 5.4 实验对比65-67
- 5.5 本章小结67-6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8-70
- 6.1 结论68-69
- 6.2 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岩,郭大蕾,翁建生;振动半主动控制技术的进展[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1年04期
2 徐建功,王肇民,何玉敖;基于预测控制的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2期
3 赵有泽;;半主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山西建筑;2010年17期
4 丁于强;刘齐茂;;工程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发展现状与前景[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杨智春,赵令诚,姜节胜;结构非线性颤振半主动控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J];航空学报;1993年11期
6 刘季,孙作玉;结构可变阻尼半主动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7 何琦,何玉敖;毗邻结构变刚度变阻尼半主动控制[J];振动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8 孙清,伍晓红,戴红,范健,周进雄,张陵;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系统的时滞补偿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9 孟庆利;张敏政;;基于模式识别的模糊半主动控制策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6期
10 赵林;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实用性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敖;何亚东;;瞬时最优半主动控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2 刘栋栋;李淑玉;;H_∞优化控制理论在半主动控制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3 程传辉;刘清良;邱国兴;;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实用性研究[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4 孙清;伍晓红;刘正伟;李鹏;;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时滞效应[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5 陈勇;虞雅梅;楼文娟;孙炳楠;;基于时间离散模型的斜拉索振动半主动控制[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彭文韬;徐家云;李桂青;;半主动控制结构设计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7 董宏英;霍达;徐宁寿;李云栋;;考虑时延的内置经络系统半主动控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8 梅真;;磁流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张巍;李江;何玉敖;;半主动控制与被动耗能减振控制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10 李杰;陈建兵;彭勇波;;半主动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的密度演化分析[A];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第六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山云;含磁流变阻尼器重卡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半主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林伟;多维多点地震激励的大跨度空间结构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D];天津大学;2009年
3 李秀领;非对称建筑结构的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亓兴军;桥梁减震半主动控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李江;高层建筑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发胜;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半主动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陈砚衡;基于磁流变的起落架减震器的半主动控制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3 何路;基于蚁群算法的结构半主动控制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赵永春;基于压电材料的悬臂梁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赵亚平;利用压电材料的振动能量收集及半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刘建军;建筑结构半主动控制系统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许祖德;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分析及仿真程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祝辉;弹塑性结构的主动和半主动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冯中杰;相邻结构体系的主动和半主动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杨晓;电动汽车半主动控制悬架试验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35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53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