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基于等效板分析的结构模型修正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15 15:25

  本文关键词:基于等效板分析的结构模型修正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离散源损伤 等效理论 Nastran 静力学 模态 FEA AGARD 445.6


【摘要】:随着对复杂状况下飞机性能研究的深入,建立飞机复杂结构的精确分析模型越来越重要。基于等效原理建立的含离散源损伤板精确分析模型,能够实现快速建立仿真分析模型、准确分析的目的。为了将等效原理更安全地应用于航空领域,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等效原理以及掌握利用优化设计等效原理对含离散源损伤机翼结构进行修正建模工作。本文围绕含离散源损伤机翼结构模型的静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展开研究,应用等效原理,以含离散源损伤机翼结构模型的精确化建模为目的进行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编制的Nastran优化设计程序对所建立的含离散源损伤机翼模型进行优化设计模型修正,通过对比分析仿真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验证本文编制的Nastran优化设计程序在建立精确分析模型方面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含离散源损伤板模型的静力学特性进行优化设计分析,验证编制的程序在静力学等效方面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编制的Nastran优化设计程序对静力学特性的匹配是正确、有效的。(2)在对含离散源损伤机翼结构的静力学等效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优化设计分析,验证编制的程序在动力学等效方面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编制的Nastran优化设计程序对动力学特性的匹配也是正确、有效的。(3)通过在AGARD 445.6机翼上应用本文编制的Nastran优化设计程序并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与AGARD 445.6机翼的标准模态实验对比,验证本文编制的Nastran优化设计程序的正确、有效性。
【关键词】:离散源损伤 等效理论 Nastran 静力学 模态 FEA AGARD 445.6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有限元模型修正理论的研究背景10-11
  • 1.2 等效理论在模型修正方面的研究应用11-16
  • 1.2.1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研究12-14
  • 1.2.2 等效理论在模型修正方面的研究14-16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6-18
  • 1.3.1 本文研究内容16-17
  • 1.3.2 本文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修正评判标准18-26
  • 2.1 有限元建模技术18-20
  • 2.1.1 有限元建模技术18-19
  • 2.1.2 结构参数设定及输入19-20
  • 2.2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评判标准和过程20-22
  • 2.2.1 模型修正的相关性分析20-21
  • 2.2.2 有限元模型修正过程21-22
  • 2.3 结构优化设计法修正有限元模型22-25
  • 2.3.1 优化设计方法简述22-23
  • 2.3.2 Nastran优化设计原理23-25
  • 2.3.3 等效板模型修正的目标函数确定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含离散源损伤板静力学等效模型修正26-38
  • 3.1 静力学等效模型建立26-31
  • 3.1.1 边界载荷条件分析26-27
  • 3.1.2 强度分析与小变形分析27-29
  • 3.1.3 模态分析29-31
  • 3.2 静力学等效模型修正31-33
  • 3.2.1 静力学优化模型建立31-32
  • 3.2.2 静力学优化设计结果32-33
  • 3.3 静力学等效模型分析33-36
  • 3.3.1 静力学对比分析33-35
  • 3.3.2 动力学对比分析35-36
  • 3.4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含离散源损伤板动力学等效模型修正38-54
  • 4.1 动力学模型修正相关理论38-42
  • 4.1.1 结构模态分析理论38-41
  • 4.1.2 动力学模型修正方法41
  • 4.1.3 等效板模型动力学模型修正41-42
  • 4.2 动力学模型修正42-43
  • 4.2.1 动力学修正模型建立42
  • 4.2.2 动力学模型修正结果42
  • 4.2.3 动力学模型修正结果分析42-43
  • 4.3 动力学等效模型分析43-47
  • 4.3.1 动力学等效模型的静力学分析43-44
  • 4.3.2 动力学等效模型的模态分析44-47
  • 4.4 含离散源损伤板结构模型修正方法应用47-52
  • 4.5 本章小结52-5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4-56
  • 5.1 全文总结54
  • 5.2 研究展望54-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作者简介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誉;金振林;;五自由度并联机械腿静力学性能评价与优化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6期

2 黄烨;;针梳机梳箱动静力学有限元分析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1年03期

3 周敏;邢清;;中间罐车车体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J];重型机械;2009年02期

4 郭拔常;双轨道型多柔传动的设计与静力学分析[J];机械工程师;2001年03期

5 杜敬利;段宝岩;仇原鹰;訾斌;;舱索系统的非线性静力学分析与索长解算[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年08期

6 余晓流;王美玲;汪永明;;基于二级半转机构月球车的静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2010年10期

7 王淑慧;吴立成;;水上行走机器人腿部静力学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8 张建军,高峰,陈玉龙,赵辉;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并联微动机器人静力学及其微动平台的静刚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9 贺元成;方正;冯彦宾;袁林;罗怀林;郑自求;;BFT型多柔传动的静力学分析[J];重型机械;2007年03期

10 崔冰艳;金振林;;基于正交机构的机器人肩关节静力学分析与结构参数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宪川;图解静力学的塑形法初探[D];南京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周娅;图解静力学结合参数化在自由形式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2 付胜海;基于等效板分析的结构模型修正及应用[D];中国民航大学;2015年

3 范迎明;基于CAD技术图解工程静力学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4 谭智;月球车静力学分析及单轮实验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玉鑫;某四轮电动代步车静力学及碰撞特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邱焕仁;一种三并联万向腕关节的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44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544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4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