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环绕类地行星的典型应用轨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19:33

  本文关键词:环绕类地行星的典型应用轨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类地行星 人工轨道 连续小推力 编队构形 轨道优化


【摘要】:环绕轨道是对类地行星进行近距离连续观测的首选轨道。本文主要以类地行星的环绕轨道为背景,研究了轨道摄动、人工轨道、摄动对编队轨道构形影响和应用轨道优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论文首先采用轨道摄动理论对航天器环绕类地行星的轨道运动进行了分析,比较了环绕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航天器所受的主要摄动力。同时,针对太阳同步轨道、临界轨道、冻结轨道等典型应用轨道,用解析方法研究了类地行星的环绕动力学,并且分析了这些应用轨道的主要特性与环绕地球的同类型轨道特性的差异。对于人工轨道控制,主要研究了利用连续小推力实现环绕类地行星太阳同步轨道、冻结轨道以及太阳同步冻结轨道的轨道根数任意选择的可行性。考虑了类地行星非球形引力摄动的主要带谐项(J2,J3,J4项)影响,推导了不同控制策略中控制力和速度增量的计算方法,采用能量消耗较少的控制策略设计了环绕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等类地行星的太阳同步轨道、冻结轨道以及太阳同步冻结轨道,结果表明连续小推力控制方法可用于环绕类地行星太阳同步轨道、冻结轨道以及太阳同步冻结轨道的设计。对于摄动对编队轨道构形影响,推导了编队构形参数中的沿航迹距离和垂直轨道面方向运动振幅与编队航天器经典轨道根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一阶、二阶长期摄动对编队构形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半长轴修正减小影响的控制方法,并以环绕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航天器编队为例进行了仿真,比较了半长轴修正量的大小,结果表明控制方法有效。关于环绕类地行星的应用轨道优化问题,采用基于分解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算法框架,并以环绕火星的航天器轨道优化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针对仿真中出现的评估时间较长、搜索代价较高的问题,采用高斯过程模型辅助求解多目标高代价优化问题,描述了主要算法框架,并给出了仿真算例。
【关键词】:类地行星 人工轨道 连续小推力 编队构形 轨道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412.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主要符号对照表9-11
  • 第1章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 1.2 研究现状13-19
  • 1.2.1 环绕轨道动力学13-15
  • 1.2.2 小推力控制下的人工轨道15-16
  • 1.2.3 航天器编队构形控制16-17
  • 1.2.4 航天器深空探测轨道优化17-19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19-22
  • 第2章 环绕类地行星的轨道摄动分析22-55
  • 2.1 引言22
  • 2.2 类地行星的环绕轨道运动22-38
  • 2.2.1 主要摄动分析22-26
  • 2.2.2 非球形引力的主要带谐项摄动26-33
  • 2.2.3 太阳的第三体引力摄动33-38
  • 2.3 典型应用轨道的存在性判据38-53
  • 2.3.1 太阳同步轨道38-44
  • 2.3.2 临界轨道44-50
  • 2.3.3 冻结轨道50-53
  • 2.4 本章小结53-55
  • 第3章 环绕类地行星的人工轨道控制55-80
  • 3.1 引言55
  • 3.2 环绕类地行星的人工太阳同步轨道55-65
  • 3.2.1 控制策略56-58
  • 3.2.2 仿真算例58-65
  • 3.3 环绕类地行星的人工冻结轨道65-76
  • 3.3.1 控制策略65-69
  • 3.3.2 仿真算例69-76
  • 3.4 环绕类地行星的人工太阳同步冻结轨道76-79
  • 3.4.1 控制策略76-78
  • 3.4.2 仿真算例78-79
  • 3.5 本章小结79-80
  • 第4章 摄动对环绕类地行星的编队构形的影响80-98
  • 4.1 引言80
  • 4.2 一阶长期摄动对编队构形的影响80-89
  • 4.2.1 对沿航迹距离变化率的影响82-87
  • 4.2.2 对垂直轨道面方向运动振幅变化率的影响87-89
  • 4.3 二阶长期摄动对编队构形的影响89-96
  • 4.3.1 对编队构性参数变化率的影响91-93
  • 4.3.2 补偿一、二阶摄动的编队构形半长轴修正93-96
  • 4.4 本章小结96-98
  • 第5章 环绕类地行星的应用轨道优化98-118
  • 5.1 引言98
  • 5.2 基于分解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求解应用轨道优化问题98-107
  • 5.2.1 轨道多目标优化模型98-101
  • 5.2.2 算法框架101-104
  • 5.2.3 仿真算例104-107
  • 5.3 高斯过程模型辅助求解高代价多目标优化问题107-117
  • 5.3.1 高斯过程模型108-112
  • 5.3.2 算法框架112-114
  • 5.3.3 仿真算例114-117
  • 5.4 本章小结117-118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18-120
  • 6.1 研究总结118
  • 6.2 展望118-120
  • 参考文献120-131
  • 致谢131-13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33-134
  • 附录A 多目标优化的经典算例134-1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晓珩;葛之江;;“快鸟”号展翅高飞[J];航天器工程;2002年01期

2 王永谦;;太阳同步轨道的太阳相对于轨道面入射角的计算方法[J];航天器工程;1995年04期

3 罗远;高扬;;洛仑兹力太阳同步轨道的分析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0年05期

4 润众;新友;;问答[J];航空知识;2007年02期

5 龚胜平;李俊峰;宝音贺西;罗镇;;太阳帆绕地球周期轨道研究[J];宇航学报;2012年05期

6 张希舜;;法国准备研制第二代“斯波特”卫星[J];国外空间动态;1985年02期

7 老强;;我国进入世界空间强国行列[J];今日科技;1990年07期

8 ;知识资料窗[J];中国航天;1994年03期

9 苏明;曹延华;;应急空间轨道技术[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淡雪;岳晓奎;;基于自适应积分的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优化设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晓超;;太阳同步轨道电子探测器的多方向设计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2 王江磊;李晓林;马号兵;李忠旺;王亚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星等研究[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于绍华;杨林娜;;对地观测卫星太阳同步轨道设计的快速实用方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刘敬智 宋晓梦;航天清华一号进入太阳同步轨道[N];光明日报;2000年

2 李苹洁;“航天器控制技术”获中国专利金奖[N];科技日报;2013年

3 记者 董映璧;一箭带九星轰鸣入苍穹[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李红;欧洲最大的卫星升空[N];科技日报;2002年

5 记者  武铠;创新发展 荣当民族典范[N];中国航天报;2006年

6 汪凌;日益军事化的日本航天测绘[N];中国测绘报;2007年

7 牟加金 赵 波;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辉煌[N];大众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志刚;环绕类地行星的典型应用轨道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伟;星载电子设备热网络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45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545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d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