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鞘套中传播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鞘套中传播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摘要】:高速飞行器在飞行再入大气的过程中,一般飞行速度都会达到十几马赫,在飞行器的头部(与空气接触)的地方会形成一种激波。激波与飞行器头部之间的温度极高,这样就会导致包覆在飞行器周围的空气电离,形成一个等离子体层,同时由于很高的温度,会使飞行器表面的隔热材料发生烧蚀,产生烧蚀颗粒,等离子体与烧蚀颗粒共同混合,即所谓的“等离子鞘套”。鞘套的产生严重影响了飞行器与地面站通信。等离子体鞘套本质是由等离子体构成的,但与普通的等离子体相比,自身又具有非常复杂的特性,例如时变,非线性以及边界效应等等。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鞘套中的传播与相互作用机理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通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地面站与飞行器通信时,当大功率电磁波入射到等离子鞘套中时,大功率电磁波的热效应会使电子温度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等离子体的电磁特性。同时等离子体鞘套中气体的湍流结构的存在,也会对电波传播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针对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衰减,自相互作用以及湍流对电波的影响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等离子体中波的衰减非线性效应。论文在分析等离子体鞘套介电常数的基础上推导了线性衰减的衰减系数以相位常数的表达式,并将其推广到非线性衰减的情况,在考虑非线性响应的基础上,推导了衰减常数以及相位常数的表达式,并对两种情况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建立鞘套传输矩阵模型,计算鞘套中的反射系数以及透射系数,分析其随着入射波频率和碰撞频率的变化规律。2.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鞘套中的自相互作用。建立电磁波在鞘套中传播时电磁波对电子的加热模型,推导电子温度、碰撞频率以及介电常数随着入射波振幅变化的表达式,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入射波场对鞘套参数的影响。考虑到等离子体也会对入射到其中的电磁波产生作用,影响电磁波在鞘套中的传播问题,建立了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鞘套中相互作用模型,通过仿真计算了自作用因子,分析了场振幅随着入射场强的变化规律。3.等离子体鞘套中分形湍流对电波传播的影响。首先介绍了等离子体鞘套中的分形以及分形维数,引进分形相位屏进行建模,并对透过相位屏的衍射强度进行了仿真计算,再此基础上将一维分形相位屏推广到二维,对二维分形相位屏进行了模拟,并且对平面波透过二维相位屏的衍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等离子体鞘套 非线性效应 自相互作用 分形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19;O441.4;O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符号对照表11-13
- 缩略语对照表13-16
- 第一章 绪论16-22
-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16-17
- 1.2 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鞘套中非线性效应研究现状17-19
-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以及创新19-22
- 第二章 等离子体鞘套的产生及其电磁特性基本理论22-34
- 2.1 等离子体鞘套基本概述22-29
- 2.1.1 等离子体特征参数23-25
- 2.1.2 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25-29
- 2.2 关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29-31
- 2.3 等离子体鞘套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31-32
- 2.4 本章小结32-34
- 第三章 等离子体鞘套中电磁波的衰减非线性效应34-48
- 3.1 概述34
- 3.2 等离子体介电常数34-36
- 3.3 电磁波在等离子体内的衰减及透射36-41
- 3.3.1 线性情况时等离子体衰减常数36-37
- 3.3.2 等离子体非线性衰减常数37-39
- 3.3.3 传输矩阵模型理论39-41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41-46
- 3.4.1 等离子体鞘套中衰减特性41-43
- 3.4.2 非线性情况下等离子体鞘套中衰减特性43-45
- 3.4.3 等离子体鞘套的反射以及透射特性45-46
- 3.5 本章小结46-48
- 第四章 等离子体鞘套中电磁波的自相互作用48-62
- 4.1 概述48
- 4.2 电磁波对等离子体加热48-52
- 4.3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52-55
- 4.3.1 等离子体频率与入射波场强的关系52-53
- 4.3.2 等离子体碰撞频率与入射波场强的关系53-54
- 4.3.3 等离子体介电常数与入射波场强的关系54-55
- 4.3.4 等离子体衰减常数与入射波场强的关系55
- 4.4 等离子体鞘套对入射电波的作用55-60
- 4.4.1 理论模型55-57
- 4.4.2 模拟仿真与结果分析57-60
- 4.5 本章小结60-62
- 第五章 等离子体鞘套中分形湍流对电波传播的影响62-80
- 5.1 概述62
- 5.2 分形以及分形维数62-64
- 5.2.1 分形62-63
- 5.2.2 分形维数63-64
- 5.3 一维布朗运动64-65
- 5.4 等离子体鞘套中折射率起伏功率谱65-67
- 5.5 鞘套中一维分形相位屏模拟及衍射分析67-73
- 5.5.1 分形模型67-69
- 5.5.2 湍流大气中一维分形相位屏的衍射69-71
- 5.5.3 仿真结果及分析71-73
- 5.6 鞘套中二维分形相位屏仿真及衍射分析73-78
- 5.6.1 二维分形相位屏模拟73-75
- 5.6.2 二维分形相位屏衍射75-76
- 5.6.3 模拟仿真以及结果分析76-78
- 5.7 本章小结78-8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0-82
- 参考文献82-86
- 致谢86-88
- 作者简介88-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军,石中岳;用有限元法解龟磁波穿透非均匀有耗等离子体鞘套时的损耗[J];计算物理;1986年02期
2 李力游;;等离子体鞘套中锥体上的开槽天线的辐射场问题[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年01期
3 赵汉章,吴是静,董乃涵;不均匀等离子体鞘套中电磁波的传播(Ⅱ)[J];地球物理学报;1985年02期
4 袁忠才;;等离子体鞘套对飞行器再入过程信号传播特性的影响分析[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4年01期
5 王文清,肖佐,霍宏暹,冀相仁;等离子体鞘套对天线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2期
6 于哲峰;刘佳琪;任爱民;张生俊;马平;石安华;;磁窗天线增强等离子体鞘套透波特性研究[J];宇航学报;2011年07期
7 董乃涵 ,赵汉章 ,吴是静;非均匀等离子鞘套中电波传输的近似计算[J];宇航学报;1984年01期
8 孙欣;刘亚南;刘毅敏;王先义;王健;;基于传输矩阵法的等离子体鞘套传输特性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9 李江挺;郭立新;金莎莎;方全杰;;等离子体鞘套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牛骏;赵志钦;杨伟;陈祝明;刘昱朗;;非均匀等离子体覆盖下目标流场的透射特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江凡;席晓莉;柳杨;;等离子体鞘套中电磁波传播特性的ADE-FDTD计算[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2 柳杨;王丽黎;刘江凡;席晓莉;;WKB方法在等离子体鞘套中电波传播的应用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3 刘铁军;方振民;;再入通讯中断与天线超导磁窗[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媛;等离子体鞘套数值仿真及其与电磁波相互作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高平;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下导航信号及系统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郑灵;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对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武晓南;等离子体鞘套中三波相互作用下电磁传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敏琪;利用PIC模拟等离子体中电磁波传输[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徐超奇;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鞘套中传播的非线性效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罗琦;等离子体鞘套隐身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朱方;返回舱再入段雷达散射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杨永常;ZT-FDTD法分析航天器再入等离子鞘套对通信信号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张亮;航天器再入段电波特性及加磁场减轻黑障效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昌臻;“黑障”测控传输体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皎;等离子鞘套下GPS捕获跟踪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0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59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