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型充气式再入减速热防护结构优化分析
本文关键词:某型充气式再入减速热防护结构优化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充气再入 气动热 优化设计 热防护 航天返回
【摘要】: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充气式再入返回技术逐步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文章以充气式再入返回系统为背景,对柔性热防护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首先,参考美国充气式再入返回试验中典型的充气式再入返回系统热防护材料和结构设计,建立了柔性热防护结构的一维传热模型。然后,根据差分算法,推导出了柔性热防护结构各功能层传热控制方程的离散格式。文章以材料的耐热能力为约束条件,柔性热防护结构各功能层的材料和铺层这两个参数为优化变量,得到了给定热边界条件下柔性热防护结构的优化方案。最后,通过差分算法计算出柔性热防护结构各功能层再入过程中的温度响应,并用ANSYS有限元方法对结果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各功能层的材料分别为Nextel720、Refrasil 2000、Upilex,对应的铺层数分别为1、3、1时,为最优的柔性热防护结构设计方案,此时柔性热防护结构的面密度为2.128kg/m2。
【作者单位】: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关键词】: 充气再入 气动热 优化设计 热防护 航天返回
【基金】:载人航天预研项目
【分类号】:V445.1
【正文快照】: 0引言随着充气式再入返回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关键的柔性热防护结构也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充气式再入返回的热防护系统(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TPS)采用了结构和热防护的一体化设计,其热防护结构不仅要承受热载荷,而且还要承受再入、减速过程的气动载荷,因此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证;NewtonCotes求积公式和不等式[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 颜庆津;人工释能法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3 季白桦,袁修干,温文彪;三维人体运动数据提取的人机交互方法及实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王钢林,武哲;基于QR分解求解带顶点三对角带状线性方程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吴强;王占林;李佳;王志峰;;Stewart平台远程操作试验系统的研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6 王英,郑德玲,鞠磊;基于Lorenz混沌系统的数字图像加密算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7 李本平;烟囱定向爆破仿真模拟[J];爆破;2003年03期
8 陈由旺,陈军;瞬态导热的计算机分析[J];技术教育学报;1997年01期
9 白云超;张晓明;吕妍红;李魁;赵荣;;一种发射车快速精确定位定向技术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10 孔巧丽;;用切贝雪夫多项式拟合GPS卫星精密坐标[J];测绘通报;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明;;导弹飞行过程动力学仿真[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成渝;华艳茹;徐绩青;吴宋仁;;波浪正向入射对直立堤作用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董烨;董志伟;周海京;;任意轴对称周期慢波结构色散曲线的数值计算[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重远;杨建民;;上面级中途修正方案的选用[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达兴亚;沈怀荣;赵忠良;陶洋;;基于CFD的飞行仿真方法研究[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学礼;刘静;王定远;孟华;张建华;;基于LabVIEW和研华PCI-1710L的离子浓度检测系统[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申江;祝长江;张艳辉;申子萱;;某腹撑系统温度-结构耦合应力应变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C];2014年
8 于浩;薛秀生;张兴;张志学;张羽鹏;;发动机表面热辐射率主动式测试系统的研制[A];2014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震;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空间性能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2 于永海;有压瞬变流反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3 蒲莹;汽轮发电机故障在线综合诊断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1年
4 程常桂;气膜软接触连铸技术的基础研究[D];上海大学;2003年
5 高建强;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时仿真模型与运行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6 蔡元奇;时域内动态载荷识别理论及实施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张海涛;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李同卓;蒙特卡罗法对射流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D];武汉大学;2005年
9 钱华;双连杆偏心盾构刀盘系统总体参数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郭泽英;基于精细算法的短肢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发玉;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实用性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嘉佳;配料车间自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德军;C/C复合材料烧蚀行为的数值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苑大威;低旋弹药姿态算法及末段弹道控制策略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5 程擂;基于声阵列的目标声源定位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6 刘丰;双频双电子注高功率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景琪;基于混沌的图像保密传输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8 郭江;能量守恒法应用于GOCE卫星数据解算[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浩;震后公路边坡锚固结构工作状态评估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杨鹏;样条曲线在道路平面线形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有荣;袁建平;罗建军;;再入滑翔式飞行器轨迹快速优化[J];飞行力学;2008年06期
2 李惠峰;凌源;;基于预测校正法的低升阻比飞船再入轨迹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南英;陆宇平;龚平;;登月返回地球再入轨迹的优化设计[J];宇航学报;2009年05期
4 汤一华;余梦伦;胡德风;杨勇;谢泽兵;;基于非线性最优终端匹配的再入轨迹快速规划研究[J];宇航学报;2010年01期
5 沈红新;李海阳;彭祺擘;;月球返回舱再入制导律设计[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沈红新;彭祺擘;李海阳;;载人登月再入段应急策略仿真分析[J];载人航天;2012年04期
7 王德文;杨月诚;查柏林;;地面模拟再入烧蚀系统研究[J];测试技术学报;2013年03期
8 陈建祥;飞船再入制导研究[J];飞行力学;1997年04期
9 李季陆;载人飞船再入大气层航程控制的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J];航天控制;2001年01期
10 韩祖南;再入飞行仿真的几个力学问题[J];力学季刊;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南英;陆宇平;龚平;;登月返回再入轨迹的优化设计[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林鑫;李飞;余西龙;陈立红;张新宇;;航天器行星再入辐射现象研究的初步设想[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肖歆昕;李文皓;张珩;;亚轨道飞行器再入通道概念及应用[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4 曾春平;胡军;孙承启;;反馈线性化方法在再入制导中的应用[A];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范晓樯;李桦;丁猛;;弹头外形再入表面热流工程计算[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吴忠;朱挺;魏孔明;;基于控制力矩陀螺的再入弹头姿态控制技术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李文皓;肖歆昕;张珩;;亚轨道飞行器再入攻角设计的法向过载动平衡方法[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彪;快船式飞行器再入轨迹优化与制导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吴旭忠;滑翔式飞行器再入制导与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郑立伟;预测制导理论在飞行器再入与大气层外拦截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钱承山;空天飞行器多模型鲁棒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黄国勇;基于Terminal滑模的空天飞行器再入鲁棒自适应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峰;升力体式飞行器再入轨迹的快速规划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吴启星;载人飞船应急救生轨道的返回再入动力学与制导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3 倪晓彬;基于能量的再入轨迹控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杜昕;载人深空飞行返回再入特性分析与制导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苏杭;探月飞船返回跳跃式再入轨迹规划与制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李培林;回收舱再入过程的飞行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孟鹏飞;再入目标的跟踪定位与轨迹预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马宏图;高可靠性再入轨迹在线设计及实时制导[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董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杨欢;再入飞船等离子体鞘套对通信衰减的仿真与建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2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4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