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人机 编队飞行 队形设计 编队构建 编队重构 阵风扰动 完成度
【摘要】:多无人机编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要兵力。队形是无人机编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无人机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多无人机编队队形的控制可分为队形构建、队形保持、队形重构三个部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无人机编队队形的构建和编队队形重构,本文的另外一项研究内容是无人机编队的队形设计。在无人机编队队形设计中,分析了无人机编队对队形的要求和有人驾驶飞机的编队实战经验;最后设计了8种针对不同作战任务的编队队形。在无人机编队队形构建的研究中,针对与目标点距离不同并且飞行状态不同的多架无人机,为每架无人机设计了一条符合安全要求的Dubins航路,这些航路由不同的直线段和弧线组成。并基于同时到达的目的,为每架无人机设计了相应航路应具有的速度。在无人机编队重构的研究中,首先采用蚁群算法基于最短路径要求为每架无人机在新的编队中分配一个位置,从而为无人机规划出新的路径,并且根据时间协同要求,计算出无人机在新的航路的设定飞行速度。设计了与前面的决策结果相适应的无人机编队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无人机实际飞行状态预测无人机能否按照时间要求完成队形构建或者队形重构任务,通过速度调节使得所有无人机同时到达目标点、构建成相应队形,并且编队中无人机的速度航向达到一致或者按照时间要求完成编队重构。最后进行了综合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所设计系统的有效性;带阵风扰动的无人机编队重构仿真结果说明气象条件对无人机编队重构过程的影响较为明显,无人机编队队形重构应该在气象条件允许时进行。
【关键词】:无人机 编队飞行 队形设计 编队构建 编队重构 阵风扰动 完成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79
【目录】:
- 摘要4-5
- 英文摘要5-10
- 注释表10-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无人机编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无人机编队队形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 1.2.3 无人机编队队形构建国内外研究现状15
- 1.2.4 无人机编队队形重构国内外研究现状15-16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16-18
- 第二章 无人机编队数学描述及运动学建模18-32
- 2.1 常用坐标定义及坐标转换18-20
- 2.1.1 常用坐标系定义18-19
- 2.1.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19-20
- 2.2 单架无人机数学模型20-24
- 2.2.1 无人机运动方程组20-23
- 2.2.2 Aerosonde无人机简介23-24
- 2.3 无人机编队三维队形设计24-30
- 2.3.1 无人机编队队形分析24-25
- 2.3.2 无人机编队队形设计25-30
- 2.4 无人机编队数学描述及无人机相对运动方程30-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无人机编队队形组织策略32-46
- 3.1 无人机编队队形组织流程32-34
- 3.2 无人机编队队形构建策略34-40
- 3.2.1 队形构建问题的阐述35-36
- 3.2.2 无人机编队构建中的航路规划36-39
- 3.2.3 无人机编队构建中的指令计算39-40
- 3.3 无人机编队队形重构策略40-45
- 3.3.1 编队队形重构中的位置分配41-43
- 3.3.2 编队队形重构中的指令计算43-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无人机编队队形控制系统设计46-54
- 4.1 AEROSONDE无人机自动驾驶仪设计46-48
- 4.1.1 面向编队控制的自动驾驶仪结构46-47
- 4.1.2 面向编队控制的自动驾驶仪控制律设计47-48
- 4.2 带时间约束的无人机航路跟踪控制系统设计48-52
- 4.2.1 无人机横侧向航路跟踪系统设计50-51
- 4.2.2 无人机高度跟踪系统设计51-52
- 4.2.3 多无人机航路跟踪中的时间控制52
- 4.3 本章小结52-54
- 第五章 无人机编队队形控制仿真及分析54-73
- 5.1 AEROSONDE无人机自动驾驶仿真验证54-59
- 5.1.1 无人机速度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54-57
- 5.1.2 无人机航向角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57-59
- 5.2 无人机编队队形构建综合仿真59-62
- 5.3 无人机编队队形重构综合仿真62-71
- 5.3.1 无阵风扰动无人机编队队形重构综合仿真62-67
- 5.3.2 阵风扰动下无人机编队队形重构综合仿真67-71
- 5.4 本章小结71-73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73-74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73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79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健成;美国海军无人机发展历程[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0年05期
2 时兆峰;以色列组建专门的无人机管理部门[J];飞航导弹;2001年10期
3 徐文;俄罗斯的无人机系统——格兰特[J];飞航导弹;2003年07期
4 何一波;各国使用的主要轻型无人机[J];飞航导弹;2003年11期
5 马晓平;系统工程学在无人机研制中的应用[J];航空科学技术;2003年04期
6 柯边;“影子200”战术无人机[J];航天电子对抗;2003年06期
7 温羡峤,李英;从美国无人机的发展来看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前景[J];现代防御技术;2003年05期
8 王永寿;日本无人机的研究开发现状与动向[J];飞航导弹;2003年08期
9 袁刚辉;徐志红;;不断壮大的俄罗斯无人机家族[J];现代兵器;2003年02期
10 徐文;俄罗斯无人机的发展现状[J];飞航导弹;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林;张庆杰;朱华勇;沈林成;;远程异地多无人机系统控制权切换技术研究[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2 谭健美;张琚;闫娟;;信息无人机系统——无人机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A];第二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3 黄爱凤;邓克绪;;民用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刘长亮;;无人机发动机气道开度自适应机构的设计与实现[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年
5 丁霖;;无人机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浅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6 刘泽坤;吕继淮;;舰载无人机系统的环境适应性[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叶烽;宋祖勋;;无人机系统电磁兼容性测试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易当祥;吕国志;沈玲玲;;多级路况下车载无人机疲劳载荷仿真[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钱正祥;金继才;杨鹭怡;;未来局部战争中反无人机作战对策研究[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10 高鹏骐;晏磊;赵红颖;何定洲;;无人机遥感控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山;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签约共同研发三国无人机系统[N];中国航空报;2007年
2 崔玺康;对抗无人机所面临的新挑战[N];中国航空报;2007年
3 林英;无人机将进入现代化农业领域[N];光明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陈永杰 马佳;中国无人机亮相:战争“零伤亡”将实现[N];北京科技报;2008年
5 祖茜枫;“综合者”:携带小导弹的小无人机[N];中国国防报;2008年
6 王磊;印度期望打造强大无人机部队[N];学习时报;2009年
7 李荔;无人机“俯瞰”黄河灾情[N];北京科技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宋斌斌;我国无人机应用高端化趋势明显[N];中国工业报;2011年
9 吴飞;反恐十年无人机扶摇直上[N];中国航空报;2011年
10 司古;美无人机遭神秘病毒入侵[N];国防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动态环境中的无人机路径规划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高九州;无人机自主着陆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陈岩;蚁群优化理论在无人机战术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林林;基于协同机制的多无人机任务规划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刘春阳;无人机隐身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小刚;非线性滤波方法在无人机相对导航上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黄国勇;变推力轴线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郑维刚;基于无人机红外影像技术的配电网巡检系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9 许德新;无人机光电载荷视轴稳定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唐晏;基于无人机采集图像的植被识别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分布式多类型无人机协同任务分配研究及仿真[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志花;无人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3 刘爱兵;可变形无人机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易姝姝;无人机飞行场景及数据的可视化仿真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佳璐;无人机项目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赵志鸿;某型无人机双发火箭助推发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建华;某无人机发射系统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8 戴世通;无人机飞行可视化仿真系统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9 曹攀峰;敌对与非敌对环境下无人机群的协同搜索路径与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锡宪;无人机测控中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2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6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