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窝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椭圆窝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椭圆窝 摆动中心 终端执行器 精度标定 窝形调整 加工参数优化
【摘要】:高效灵活的机器人柔性制孔系统代替低效繁琐的人工作业是飞机数字化装配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功能末端执行器的开发和新工艺的探索研究是飞机装配实现全面自动化的关键环节。现代军用飞机为提高机体性能,广泛采用整体式机翼,但整体式机翼壁板在装配中需要用到一种椭圆头无耳托板螺母进行单侧固定,因此,需要在飞机机翼骨架上加工出端面类似椭圆形状的窝。传统手工加工工具简陋,加工质量依赖工人的技术水平,加工出的椭圆窝存在窝形不对称,质量不统一等缺陷,大大降低了整体式机翼壁板装配的可靠性。工业六轴机器人配备相应的专用执行器代替人工加工,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但其中涉及的工艺难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机器人终端执行器的性能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航空紧固件的发展概况,指出了椭圆窝执行器的开发和椭圆窝制造工艺的研究势在必行。在深入分析椭圆窝结构特点和加工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锪刀与摆动中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决定椭圆窝外形的关键因素,进而推导出了椭圆窝摆动中心公式。结合椭圆窝的成形原理,对椭圆窝执行器的基本结构、功能特点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分析椭圆窝执行器各部件相对角度偏差在压脚局部坐标系的投影分量对椭圆窝加工精度的影响,提出了相对角度偏差的精度要求,从而使加工系统误差控制在许用范围以内。利用LeicaAT901型激光跟踪仪对整个椭圆窝执行器进行了标定。使用标定数据,对椭圆窝窝形参数进行理论计算,使用计算结果进行了窝形试验,总结出了椭圆窝实际窝形与理论窝形的常见偏差形式及相应的补偿方法。以NAS6型椭圆窝为例,在铝合金材料上进行了加工参数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为消除椭圆窝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振纹,在考虑材料加工特性的基础上,应尽量选用高转速配合低的进给速度,同时选择较高的摆动角速度,以降低椭圆窝制造过程中加工系统的切削力峰值,弱化系统振动,提高椭圆窝窝面加工质量。采用调整和优化后的椭圆窝窝形参数和加工参数加工出的NAS6型椭圆窝,长短径尺寸误差在0.05mm以内,标准螺母端面与工件表面的高度偏差在0.02mm以内,窝面粗糙度达Ra1.6,满足整体式机翼装配的要求。
【关键词】:椭圆窝 摆动中心 终端执行器 精度标定 窝形调整 加工参数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62.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6
- 1.1 引言13-14
- 1.2 机器人终端执行器国内外发展现状14-18
- 1.2.1 ONCE机器人末端执行器15
- 1.2.2 瑞典NOVATOR螺旋铣终端执行器15-16
- 1.2.3 BROTJE公司双机器人协同钻铆系统16-17
- 1.2.4 其他类型的机器人终端执行器17-18
- 1.3 航空紧固件18-23
- 1.3.1 传统航空紧固件概况18-21
- 1.3.2 专用航空紧固件21-23
- 1.4 激光跟踪仪技术23
- 1.6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23-24
-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4-26
- 第2章 椭圆窝结构特点和加工原理26-37
- 2.1 椭圆螺母与椭圆窝27-31
- 2.1.1 椭圆头无耳托板螺母27-28
- 2.1.2 椭圆窝28-31
- 2.2 椭圆窝加工原理31-33
- 2.2.1 传统人工加工方法31-32
- 2.2.2 机器人锪椭圆窝加工原理32-33
- 2.3 椭圆窝摆动中心公式33-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椭圆窝执行器37-48
- 3.1 椭圆窝执行器37-38
- 3.2 椭圆窝执行器的标定38-46
- 3.2.1 标定原理38-40
- 3.2.2 标定系统40-41
- 3.2.3 标定过程41-46
- 3.3 椭圆窝执行器控制软件46-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第4章 椭圆窝窝形参数计算和调整48-54
- 4.1 椭圆窝窝形参数的计算48-49
- 4.2 椭圆窝窝形参数的调整49-51
- 4.3 椭圆窝窝形精度的测量51-53
- 4.4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椭圆窝加工参数的计算和优化54-66
- 5.1 椭圆窝加工参数的计算54-56
- 5.2 椭圆窝加工参数优化试验56-64
- 5.2.1 椭圆窝加工系统57-59
- 5.2.2 测力系统和椭圆窝受力特点59-60
- 5.2.3 试验结果分析和加工参数优化60-64
- 5.4 本章小结64-66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6-69
- 6.1 总结66-67
- 6.2 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建平;周建平;梁楚华;管伟明;刘志如;;短电弧加工技术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新技术新工艺;2008年07期
2 李洪涛;;数字化车间的混流成线加工技术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3年09期
3 黄芳;张兆新;;高速铣加工技术研究[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0年12期
4 杨加宏;周明;言峰;郑傲然;;微纳表面结构加工技术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7年05期
5 宋贵亮,刘贵杰,张玮;智能加工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J];现代机械;2000年01期
6 张之敬;;坚持自主创新,适应战略需求 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微细结构加工技术研究应用基地[J];国防制造技术;2009年03期
7 孙毅;曲宁松;李寒松;李冬林;刘建;;微小群孔阵列的照相电解加工技术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年02期
8 杨光明;;气缸套平台网纹加工技术研究[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7年09期
9 袁光明,王好臣,焦学健,尹占民;端面蜗形凸轮加工技术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2期
10 谢献忠;赵志强;;燃机护环国产化加工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尹义蕾;杨胜强;李秀红;倪有强;;旋转永磁场加工内孔表面的光整加工技术研究[A];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何建国;;基于微能脉冲的微纳米尺度沉积与去除可逆加工技术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0年版)[C];2011年
3 赵鹏飞;姜雪梅;徐新发;万秀屏;范鑫;;一种小直径轮盘加工技术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2年
4 王广林;;某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进、排气处的加工技术研究[A];第三届数控机床与自动化技术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陈绍军;王则金;郑明锋;金心怡;陈丽娇;童金华;谢雯君;;福建省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A];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永昌;葛正广;张维科;彭小侠;万发勇;王小风;;新型兔肉脯加工技术研究[A];2007中国兔文化节“康大杯”兔业优秀科技论文、科普作品集[C];2007年
7 杨伟华;许红霞;王延琴;周大云;匡猛;方丹;冯新爱;;棉子油与棉子蛋白加工技术研究新进展[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银霞;郑红发;黄怀生;赵熙;粟本文;;高香红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江柳;;电火花双轴对滚加工技术研究[A];第八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建华;昌飞公司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力[N];中国航空报;2007年
2 戴书林 张旭东 史先龙;沛县一项成果填补国内外三项空白[N];中华建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平;基于AFM的微纳尺度模板加工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德洋;笔式连续直写的纳米加工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唐小波;椭圆窝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曹军辉;压电式超声表面加工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陈明;微细螺旋冷却孔电解加工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5 马放;红外跟踪系统中硅透镜的加工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博;机载光电稳瞄转塔加工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7 韩翔;基于侧墙工艺的纳机电结构并行加工技术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8 王丹;凯芙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占小猛;超细长簧丝变径加工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10 仲维炜;钢料车间中的柔性调度及球面板加工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68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6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