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高超声速飞行试验热流密度测量方法与装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7:12

  本文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试验热流密度测量方法与装置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 热流密度测量 飞行试验测量装置 反问题 校准技术 试验评价


【摘要】:高超声速飞行中,飞行器表面承受由复杂能量传输过程所引起的气动加热载荷。对气动加热进行准确量化是开展飞行器热防护设计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提高结构效率、优化飞行性能的关键。气动加热载荷设计参量,多源于建立在不同程度假设基础上且经过验证的工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或各类高速风洞设备的模拟试验结果,与真实飞行状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高超声速飞行试验所获取的实际环境载荷数据是验证与完善气动加热计算方法、风洞试验方法和天地相关性的唯一实践参照。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多个国家在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中通过“嵌入式”或“内置式”测量装置进行了飞行器表面热流测试,获取了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但大多针对钝体再入短时大热流或长时间小热流情况。近二十年来,随着各种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发热潮的到来,热防护技术与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防热材料与服役环境的耦合作用也愈发受到重视。在更为苛刻的服役环境下如何精确、可靠地获取的飞行气动热数据,推测量技术领域提出了急迫需求和严峻挑战,需要在测试方法、耐环境能力和热结构匹配性等一系列科学和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本文从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发需求出发,以获取真实飞行的气动载荷为目标,在通过“嵌入式”(Add-on)手段测量“冷壁热流”技术途径的基础上,发展了可适应更宽服役范围的热流密度测量方法及热流辨识反问题计算方法。结合典型飞行条件,设计并研制了飞行试验用热流测量装置,通过试验确定了接触参数,利用相变机制预防结构热设计过载;搭建了两种基于误差传递体系的校准试验平台,通过试验校准试验和燃气射流综合试验,验证了测试装置的热流辨识有效性与结构可靠性。全文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变截面圆柱作为测量装置的基本外形,将其划分为一维传热区域和热沉区域,以一维传热区域不同位置的两处温度响应分别作为目标函数变量和边界条件,开展了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方法的非稳态热流密度参数辨识方法研究。通过多种金属物性参数输入与多组热流密度-时间波形载荷下的仿真试验,证明了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对一维传热问题的辨识有效性,并优选出无氧铜作为敏感材料;为解决表面温度非均匀产生的结构间热传导及其引起的一维模型分析误差,设计了由尖楔式护圈组成的多层过渡式隔阻方案,在一维传热辨识计算结果基础上,利用仿真试验两测点的温度数据构造目标函数,采用DS(Downhill-Simplex)方法对整体模型进行表面热流密度寻优计算,藉此修正结构间热传导引起的干扰。提出了增加温度测点(增加目标函数约束)、增加隔阻层(缩小优化参数上下限范围)两种改进方案,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有效性。(2)在上述测试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了给定高超声速飞行轨迹与几何外形、热防护材料和结构条件下热流测量装置的通用性设计方法。分析了对流条件下壁面温度对传热过程及热流辨识反问题计算的影响。以apollo再入飞行轨迹与平板外形为分析背景,基于“参考焓”方法计算来流参数,构建了基于有限元扩展应用的“壁温-对流热流密度”耦合方法,并将耦合计算加入测量装置设计的热分析过程及热流辨识的修正计算过程。分析了由于热流测量装置嵌入而造成的热防护结构“热短路”效应。(3)为解决测量装置嵌入防热层所引起的热防护结构“热短路”效应,将低熔点金属引入测量装置设计,利用材料相变潜热的蓄能机制,使其在熔点附近维持较长时间低温进而实现对整体结构的能量流动控制。使用泡沫铜作为导热增强骨架实现相变金属的改性,通过数值仿真分析,给出了含导热增强结构的相变材料等效热物性并经由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同载荷条件下,测量装置使用相变材料相较于增加热沉体质量的方案体积比为0.49:1,重量比为0.46:1: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4)为准确评价热流密度辨识精度,根据误差体系的传递原则,将经过绝对校准的戈登量热计作为参考标准,开展传递式校准设备研制。设计了试验量级~100kw/m2的辐射式校准设备与试验量级~270kw/m2的对流式校准设备。辐射式校准设备核心是含椭球形聚光结构的钨卤灯装置,通过光线追迹分析、戈登量热计实测评估了设备输出至参考表面热流的均匀性与稳定性。对流校准设备核心是含分级加热器、可控风源及喷管结构的高温热风设备,分析模拟了绕平头模型的亚声速流动及传热过程,通过试验手段验证了流场品质及平头模型表面热流密度的均匀性与稳定性。对设备开展不确定性分析得出:取扩展因子k=2,辐射式设备三个实验状态的扩展合成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7.98%,6.85%,6.44%,对流设备三个实验状态的扩展合成不确定度分别为11.46%,8.09%,6.95%。(5)制备了热流密度测量装置试件,通过相似外形试验件给出了接触性能估算值。对测量装置开展了辐射校准与对流校准,以戈登量热计数据作为参考标准进行了误差分析与修正。使用改进型矩形喷嘴的燃气射流设备对含测量装置的热防护结构试件进行了综合试验,验证了整体结构下热流密度辨识的有效性。制备了含相变材料测量装置试件,并通过辐射校准装置对其热响应过程进行了试验表征与分析。
【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器 热流密度测量 飞行试验测量装置 反问题 校准技术 试验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17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4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6-17
  • 1.2 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与热防护17-19
  • 1.2.1 高超声速流动特性17-18
  • 1.2.2 热防护系统及其与气动加热的耦合作用18-19
  • 1.3 国外高超声速飞行热流密度测量技术发展历史19-30
  • 1.3.1 X-15/ X-17/“Re-rentry-F”计划19-22
  • 1.3.2“FIRE”计划与“Apollo”计划22-24
  • 1.3.3“HYFLEX”计划、“ARD”计划与MSL-MISP24-27
  • 1.3.4 航天飞机与X-43A飞行器27-28
  • 1.3.5“RAFLEX”装置与“SHEFEX”计划28-30
  • 1.4 高超声速飞行热流密度测量的关键技术30-39
  • 1.4.1 热流密度测量基本方案30-34
  • 1.4.2 热流密度辨识的反问题方法34-36
  • 1.4.3 高冷壁假设与“冷壁热流”36-39
  • 1.5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39-40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40-41
  • 第2章 热流密度测量的理论基础与算法实现41-74
  • 2.1 引言41
  • 2.2 L-M方法多参数辨识与热流密度反问题计算41-46
  • 2.2.1 L-M热流密度辨识算法41-45
  • 2.2.2 一维控制体积的构造45-46
  • 2.3 L-M方法进行一维反问题计算的仿真试验46-59
  • 2.3.1 仿真试验有限元模型47-51
  • 2.3.2 表面热流密度辨识算法实现51-52
  • 2.3.3 计算结果与分析52-59
  • 2.4 非一维条件下测量方案的热匹配设计59-64
  • 2.4.1 结构间径向传导的隔阻方法59-62
  • 2.4.2 多层过渡式隔阻设计62-64
  • 2.5 结构间传导影响的修正算法及仿真试验64-72
  • 2.5.1 优化策略64-67
  • 2.5.2 修正计算结果67-68
  • 2.5.3 改进设计68-71
  • 2.5.4 结果讨论71-72
  • 2.6 本章小结72-74
  • 第3章 飞行试验热流密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研制74-107
  • 3.1 引言74
  • 3.2 飞行试验典型环境与热流测量设计分析74-85
  • 3.2.1 典型的飞行试验弹道与工况74-76
  • 3.2.2 气动热-结构响应耦合计算76-82
  • 3.2.3 测量装置及整体结构热分析82-85
  • 3.3 热流密度测量装置的制备与接触性能评估85-96
  • 3.3.1 热流密度测量装置制备85-86
  • 3.3.2 平头圆柱水冷套86-87
  • 3.3.3 热流测量接触参数的试验评估87-96
  • 3.4 金属相变材料应用于热流密度测量96-106
  • 3.4.1 金属相变材料96-98
  • 3.4.2 相变材料的等效物性试验验证98-101
  • 3.4.3 引入相变材料的测量装置设计101-104
  • 3.4.4 含相变热沉测量装置热流辨识仿真验证104-106
  • 3.5 本章小结106-107
  • 第4章 热流密度校准试验方法研究107-136
  • 4.1 引言107
  • 4.2 热流密度的校准试验方法107-113
  • 4.2.1 绝对校准法107-110
  • 4.2.2 传递校准法110-112
  • 4.2.3 校准试验方法综合评价112-113
  • 4.3 辐射式校准设备的研制113-120
  • 4.3.1 钨卤灯加热实验系统设计113-115
  • 4.3.2 辐射热流密度均匀性分析115-119
  • 4.3.3 辐射热流密度稳定性分析119-120
  • 4.4 高温空气对流校准设备的研制120-131
  • 4.4.1 60kW热风机试验系统的研制121-122
  • 4.4.2 流场品质校验122-126
  • 4.4.3 流场绕流模型表面热流密度均匀性测试126-129
  • 4.4.4 流场绕流模型表面热流密度稳定性测试129-131
  • 4.5 热流密度校准系统测量不确定度分析131-134
  • 4.5.1 辐射式热流校准设备输出不确定度分析132-133
  • 4.5.2 高温空气对流校准设备输出不确定度分析133-134
  • 4.6 本章小结134-136
  • 第5章 测量装置热流密度校准试验与综合试验136-158
  • 5.1 引言136
  • 5.2 辐射校准试验136-140
  • 5.2.1 试验状态136-137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137-140
  • 5.3 对流校准试验140-145
  • 5.3.1 试验状态140-141
  •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141-145
  • 5.4 含测量装置的热防护结构燃气射流综合试验145-153
  • 5.4.1 氧气-丙烷燃气试验系统145
  • 5.4.2 矩形喷嘴设计145-147
  • 5.4.3 试验状态147-149
  • 5.4.4 试验结果与分析149-153
  • 5.5 含金属相变材料热沉的测量装置试验评价153-156
  • 5.5.1 含金属相变材料的测量装置制备153-155
  •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155-156
  • 5.6 本章小结156-158
  • 结论158-162
  • 参考文献162-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72-174
  • 致谢174-175
  • 个人简历1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显;潘文霞;吴承康;;探针移动速度对等离子体射流热流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2 刘俊峰;陈斌;王国祥;王跃社;;水射流冷却过程中表面热流密度的预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1期

3 王涛;李飞行;;发动机外表面热流密度分析及计算[J];硅谷;2010年23期

4 裴秉科;周亚素;何侃;张根祥;许丽洁;;热流密度对垂直地埋管群周围土壤温度的影响[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2年02期

5 刘桂芬,陈宏达,陈聪,杜海涛;燃烧火球热流密度测量[J];测试技术学报;1994年S1期

6 Ф.Γ.Элъдаров;宋洁;;测量辐射热流密度的标准装置[J];国外计量;1980年06期

7 金仁喜,刘登瀛,华顺芳,张正芳;超急速温升沸腾热流密度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S1期

8 白博峰,郭烈锦,陈学俊;热流密度对汽水两相流压力波动特性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1年01期

9 吴洪潭;崔志尚;许祝安;;一种基于反问题算法的管道壁面热流密度测量技术[J];计量学报;2007年03期

10 谢舜韶;白崇功;;多面系统的辐射传热——净热流密度方程组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蓉;黄辉;张桃;庄嵘;;单管热流密度浅析[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增武;胡强;张亚竹;赵立峰;张孟昀;李云强;刘浩鹏;;连铸二冷呈角度气雾冷却过程导热反问题分析[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张会宁;张一平;周跃;彭贵芬;;城市建筑物外表面对其近旁大气间的热量传递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宋文吉;肖睿;黄冲;冯自平;;定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包络化合物浆管内湍流融化过程模拟[A];第九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春明;陈文奎;罗行;马虎根;;喷雾碰壁蒸发的实验[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程长征;程香;牛忠荣;薛伟伟;;切口尖端奇异热流密度场边界元法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程常桂;帅静;廖广府;马国军;余乐;;方坯结晶器角部弧形区热流密度测定[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胡莉敏;王继宝;金鹏;;澳斯麦特铜熔炼炉用耐火材料的选择[A];第九届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冶炼烟气治理专利技术推广及三废无害化处置研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根p,

本文编号:786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86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4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