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卫星星座与星地链路研究与设计
本文关键词:数据采集卫星星座与星地链路研究与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卫星数据采集系统 卫星星座设计 星地链路 链路设计
【摘要】:低轨卫星数据采集系统,简称DCS(Data Collection Satellite System),由低轨道微小卫星星座、地面关口站、形式多样的开放式终端组成,以广域分散的地面传感器获得的信息为数据来源,利用微小/小卫星星座实现大地域、近实时信息感知,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转发。低轨卫星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有数据传输实时性高、地域覆盖性广、用户使用成本低等优点,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将在我国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同类系统技术体制、运营模式的研究,短数据、多用户、海量数据采集技术的突破,政府、行业用户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引导,数据采集卫星系统的工程建设时机已经成熟。本文简要介绍了卫星数据采集系统各组成部分,然后深入了解和对比了国内外卫星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卫星轨道设计和星座设计基本理论做了综述,指出了卫星轨道设计与卫星星座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和评价的方法。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外已经投入商用的卫星数据采集系统,根据提出的具体实际的任务需求和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论证和提出了基于我国用户的数据卫星星座设计方案,并建立软件仿真平台,使用卫星仿真工具软件(Satellite Tool Kit,STK)对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评估分析。最后根据提出的卫星星座设计方案,建立对应的星地通信链路,并对建立的星地链路模型进行了预算与设计。本文经研究论证后提出的数据采集卫星星座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以作为未来我国低轨数据采集卫星星座初步部署方案;在星地链路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有关部门未来设计我国数据采集卫星整个系统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卫星数据采集系统 卫星星座设计 星地链路 链路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474;TP2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数据卫星采集系统9-10
- 1.2 国内外DCS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10-13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14-15
- 第2章 卫星轨道设计基本理论15-24
- 2.1 引言15
- 2.2 地心坐标系与二体问题15-17
- 2.2.1 地心赤道惯性坐标系15-16
- 2.2.2 二体问题16-17
- 2.3 卫星轨道参数17-21
- 2.4 星下点轨迹和地面覆盖21-23
- 2.4.1 星下点轨迹21-22
- 2.4.2 地面覆盖22-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卫星星座设计基本方法24-33
- 3.1 引言24
- 3.2 几种典型的卫星星座设计24-26
- 3.2.1 圆极轨道卫星星座设计24-25
- 3.2.2 倾斜圆轨道卫星星座设计25-26
- 3.2.3 椭圆轨道卫星星座设计26
- 3.3 卫星星座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26-30
- 3.3.1 卫星轨道类型的选择27-28
- 3.3.2 卫星高度和周期的选择28-29
- 3.3.3 星座卫星总数N和轨道平面数P29
- 3.3.4 相位关系29-30
- 3.4 软件仿真平台与STK仿真软件简介30-32
- 3.4.1 STK的功能和特点30
- 3.4.2 STK主要模块和星座总体设计框架30-31
- 3.4.3 星座设计方案仿真流程31-32
- 3.5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DCS卫星星座设计33-46
- 4.1 引言33
- 4.2 DCS卫星星座设计方案33-44
- 4.2.1 8×1 星座设计方案34-39
- 4.2.2 6×2 星座设计方案39-44
- 4.3 两种DCS星座设计方案的比较44-45
- 4.4 本章小结45-46
- 第5章 DCS星座星地链路预算及设计46-54
- 5.1 引言46
- 5.2 星地链路基本传输理论46-49
- 5.3 星地链路预算49-50
- 5.4 星地链路设计50-53
- 5.5 本章小结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剑峰;卫星星座述评[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86年06期
2 陈茂良;奥德赛卫星星座计划[J];国外空间动态;1995年03期
3 魏欣群;“铱”卫星星座部署大功告成[J];国际太空;1998年08期
4 王海丽,陈磊,任萱;卫星星座全球连续覆盖的仿真分析与优化[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1年01期
5 周傲松;涉及非静止通信卫星星座的干扰计算方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1年03期
6 陈琪锋,戴金海;卫星星座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J];宇航学报;2003年05期
7 包海涛;李红;;共轨迹卫星星座的优化设计及应用探讨[J];飞行力学;2006年02期
8 曾喻江;胡修林;王贤辉;王莹;;最大访问间隔时间与成像侦察卫星星座[J];无线电工程;2007年04期
9 贺泉;韩潮;;基于自适应连续蚁群算法的卫星星座设计(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07年04期
10 王杰娟;刁华飞;董正宏;;32颗GPS卫星星座空间覆盖特性建模与仿真[J];航天控制;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杏谷;;GPS卫星星座的现状与未来[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船舶通信与导航分册)[C];1999年
2 佘明生;戴超;;卫星星座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3 姜宇;宝音贺西;;快速重访侦查卫星星座设计[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惠卫华;卢晓春;华宇;吴海涛;;卫星星座时间同步方法研究和仿真[A];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5年
5 牛学宇;乔惠杰;尹浩;张健;;卫星星座通信系统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6 周远;朱俊;文援兰;廖瑛;;中高轨卫星星座的链路研究[A];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7 何峗晟;俞杭华;池忠明;;一种新的星地一体化导航卫星星座管理模式设计[A];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8 李鹏;陈忠贵;顾亚楠;斯阳;;基于导航卫星星座的高轨导航信号设计[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2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及兼容与互操作[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顾瑞珍;八颗小卫星,将组成我国环境卫星星座[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环保航天技术大有作为[N];中国航天报;2001年
3 代文明;太空:印度“三箭齐发”开“天眼”[N];中国国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喻江;基于遗传算法的卫星星座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常辉;卫星星座协同优化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常辉;卫星星座协同优化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晏坚;低轨卫星星座网络IP路由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胜祥;数据采集卫星星座与星地链路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肖宝秋;特定构形卫星星座优化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黄凤娟;均匀时相低轨卫星星座的设计与仿真[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4 沈峰;卫星星座网络路由算法研究及可视化平台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朝瑞;卫星星座链路选择方法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6 包海涛;共轨迹卫星星座的优化设计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孙晓辰;多目标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及其在卫星星座总体设计中的应用初探[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8 黄磊;面向NEMO的卫星星座通信网络研究与仿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杨锴;卫星星座覆盖特性仿真与卫星通信核心网性能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22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82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