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吊小鼠感染空间诱变大肠杆菌炎症反应增强
本文关键词:尾吊小鼠感染空间诱变大肠杆菌炎症反应增强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诱变大肠杆菌 模拟失重 炎症因子 肠道组织
【摘要】:目的观察空间诱变大肠杆菌感染尾吊模拟失重小鼠后炎症反应变化。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对照染菌、尾吊及尾吊染菌组,采用ELISA和RT-q PCR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浆和肠道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及mRNA表达,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血浆炎症因子ELISA及肠道组织炎症因子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浆及肠道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均升高,且尾吊染菌组最为显著(P0.01或P0.001);小肠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肠粘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尾吊染菌组最为严重。结论空间诱变大肠杆菌感染尾吊小鼠后可显著升高血浆及肠道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导致更严重的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提示尾吊模拟失重后感染空间诱变大肠杆菌可致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辽宁医学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科;
【关键词】: 空间诱变大肠杆菌 模拟失重 炎症因子 肠道组织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CB744404)
【分类号】:R852.22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后续载人空间站任务的实施,需要航天员在太空环境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对影响航天员健康的危险因素评估及防护措施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可受到失重、辐射、超重、振动、噪声、心理紧张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杰,马进,丁兆平,张立藩;一种模拟长期失重影响的大鼠尾部悬吊模型[J];空间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2 陈超;郑成中;;致病性大肠杆菌胃肠感染小鼠模型血浆Th1、Th2、Th17淋巴细胞因子变化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1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琦;高云芳;樊小力;;尾部悬吊对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形态及mATP酶活性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7年01期
2 石磊;廉西娟;樊小力;吴苏娣;宋新爱;;运动营养补剂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mATP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黄鹏;魏宏文;叶晶;矫玮;;振动刺激对废用性肌萎缩大鼠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李天志;刘长庭;李向红;钟梅;汪德生;袁明;李志利;;模拟失重对大鼠血清及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07年12期
5 崔猛;牛银波;刘广兴;王婷梅;黄勇;梅其炳;;氯化锂对尾吊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4期
6 宿长军,暴军香,饶志仁,张立藩;模拟失重大鼠瞬间血压降低后延髓内脏带内Fos的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10期
7 曹新生,张乐宁,吴兴裕,张立藩,吴燕红,郝卫亚;间断性头高位45°对抗措施对模拟失重大鼠股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8 宿长军,饶志仁,张立藩;模拟失重大鼠下丘脑不同部位的Fos和GFAP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4期
9 刘顺利,王锦玲,林顺涨;尾部悬吊8wk对大鼠耳石及颞骨、听骨、股骨钙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高放,余志斌;去负荷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疲劳性的动态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佟海英;胡素敏;高学敏;周鹏;傅骞;杨佳;;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大鼠骨丢失的影响观察[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傅骞;胡素敏;杨佳佳;朱斌;郝喜娟;李谨;;两种方药对抗失重致骨丢失效果的研究及比较[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琳;肌钙蛋白I亚基NH_2-末端磷酸化对心肌舒张功能的调节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孟庆军;模拟失重下血管分化性改变的局部调节机制—L-RAS与收缩蛋白[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罗冬梅;运动对大鼠长骨发育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付兆君;短、中期模拟失重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钾与钙离子通道功能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暴军香;模拟失重大鼠血管、心肌与肾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孙标;不同生理系统对间断性人工重力反应性差异问题的地面模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7 郝从均;模拟失重肺动脉反应性变化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8 马进;模拟失重下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9 毛秦雯;模拟失重下动脉血管结构及其神经支配的可塑性变化[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10 鲍岚;神经肽Y的Y_1受体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定位及在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中的分布[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废用对冬眠及非冬眠动物相关肌蛋白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刘坤;达乌尔黄鼠冬眠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睿;持续与间歇1-7天振动对抗悬吊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苏晴;血管紧张素Ⅱ对废用性骨骼肌萎缩毛细血管重塑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王兵;悬吊废用和血管紧张素Ⅱ对肌纤维类型和运动终板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叶晶;振动训练对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康复效果的形态学观察[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陈小峻;通络生骨胶囊治疗废用性骨质疏松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简炼;锶盐对模拟失重大鼠骨组织中细胞凋亡的防治效应[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麦燕兴;模拟失重对大鼠承重骨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0 陈秋辉;尾吊大鼠腰椎间盘中MMP-3的表达及意义[D];桂林医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熊文虹 ,杜华 ,李柳青;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02年07期
2 杨立华;傅晓凤;潘传四;李黑大;揭羽青;;细胞炎前因子测定对感染性腹泻诊断的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3 牛文元;张镁硒;赵青;原慧云;杨探保;秦海荣;;感染性腹泻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儿血清IL-17的水平变化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党磊;印红;靳明慧;张瑞萍;庞欣;;类球红细菌空间诱变效应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0年03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薛淮;潘毅;张纯花;张文利;;植物空间诱变研究进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谢立波;郭亚华;刘录祥;王雪;邓立平;;空间诱变育成番茄新品种宇番2号[A];第五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涛;陈志强;王慧;刘永柱;蔡金洋;张建国;;灰色关联分析在空间诱变稻米品质变异综合评价上的应用[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方金梁;周永胜;曾玉华;;空间诱变 创新高蛋白质水稻新品种 提高人民营养健康水平的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任卫波;陈立波;郭慧琴;徐柱;马玉宝;李临航;;植物空间诱变及其在牧草上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于歆;魏力军;夏红梅;罗成飞;孙野青;;空间诱变水稻早期世代遗传变异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任卫波;王蜜;陈立波;徐柱;;牧草空间诱变研究进展[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郭亚华;谢立波;王雪;高永利;孟凡娟;刘录祥;;空间诱变对番茄的生物学效应分析[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易继财;庄楚雄;梅曼彤;;空间搭载诱导水稻育性突变相关基因的克隆[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李源祥;华育坚;戴迪生;蒋兴村;李金国;李富贵;;水稻空间诱变性状变异多样性与遗传多向性的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张莞昀;“神七”搭载我校微生物空间诱变结果公布[N];新清华;2008年
2 付毅飞;全国科技大会一周年回眸[N];科技日报;2006年
3 韩波 杨俊杰;21世纪的航天农业[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春阳;空间诱变辣椒的分子标记检测及蛋白组学的初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2 王小琳;分子标志鉴定空间诱变水稻原种的策略方法[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罗华程;水稻空间诱变生物学效应及分子多态性的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俊敏;水稻空间诱变机理及其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5 罗佳;空间诱变乳酸菌作为微生态制剂菌株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马学敏;空间诱变对紫花苜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5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84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