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无人机航路规划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19:47

  本文关键词:无人机航路规划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单机航路规划 编队航路规划 协同航路规划 稀疏A星算法 航路平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日渐明显。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无人机单机航路规划,多无人机编队航路规划以及多无人机时间协同航路规划三个方面,对无人机系统中的航路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无人机单机航路规划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首先,建立了无人机航路规划环境模型,并采用稀疏A星算法进行航路规划,得到参考航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分级平滑算法,分两级对航路进行平滑,一级平滑去掉冗余航路点,使航路达到直线平滑,二级平滑通过自适应的航路调整方法,使平滑后的航路满足无人机的飞行约束。针对多无人机编队航路规划问题,建立了多无人机编队模型以及编队规划环境模型,提出了一种多无人机编队航路规划算法。在无人机单机航路规划的基础上,先规划出领队无人机航路,再根据编队模型,对领队无人机航路进行扩展,得到两翼无人机航路,最后通过对两翼无人机的速度调整进行时间协同处理,使多无人机能够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编队队形不变。针对从不同起始点出发,同时到达相同目的地的多无人机时间协同航路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无人机防撞协同规划算法。首先对多无人机进行航路长度预估,并对预估航路长度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列,然后依次对无人机进行单机航路规划。重点分析了航路规划过程中的防撞检测方法,以及平滑过程中的防撞检测方法,保证多条航路的安全性。最后通过对无人机的飞行速度控制,进行时间修正,从而满足时间协同。对无人机航路规划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以解决对应的航路规划问题,且得到的航路经过平滑处理,满足无人机的飞行要求,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单机航路规划 编队航路规划 协同航路规划 稀疏A星算法 航路平滑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7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符号对照表11-12
  • 缩略语对照表12-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研究背景15
  • 1.2 无人机单机航路规划研究现状15-22
  • 1.2.1 规划空间表示方法15-19
  • 1.2.2 航迹搜索算法19-22
  • 1.3 多无人机协同航路规划研究现状22-23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23-24
  •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24-25
  • 第二章 无人机单机航路规划25-41
  • 2.1 航路规划环境模型的建立25-27
  • 2.1.1 二维威胁分布图的建立25-26
  • 2.1.2 建立栅格地图26-27
  • 2.2 规划算法的设计27-30
  • 2.2.1 建立代价函数27-28
  • 2.2.2 栅格节点的扩展方法28-29
  • 2.2.3 航路规划步骤29-30
  • 2.3 规划结果的优化30-35
  • 2.3.1 一级平滑30-32
  • 2.3.2 二级平滑,,满足飞行约束32-35
  • 2.4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35-38
  • 2.4.1 航路平滑的可行性35-37
  • 2.4.2 稀疏A星算法与传统A星算法的比较37-38
  • 2.4.3 安全优先和效率优先的比较38
  • 2.5 本章小结38-41
  • 第三章 多无人机编队航路规划41-53
  • 3.1 多无人机编队模型的建立41
  • 3.2 编队航路规划环境模型的建立41-43
  • 3.3 编队航路规划算法的设计43-44
  • 3.4 编队航路的时间协同44-47
  • 3.5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47-52
  • 3.5.1 V型编队47-49
  • 3.5.2 十字型编队49-51
  • 3.5.3 人字型编队51-52
  • 3.6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多无人机时间协同航路规划53-67
  • 4.1 环境模型的建立53
  • 4.2 规划算法的设计53-64
  • 4.2.1 节点碰撞检测54-56
  • 4.2.2 航路段碰撞检测56-64
  • 4.3 多无人机航路的时间协同64
  • 4.4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64-66
  • 4.4.1 出发地多方向64-65
  • 4.4.2 出发地相近65-66
  • 4.5 本章小结66-6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7-69
  • 5.1 工作总结67
  • 5.2 研究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5
  • 作者简介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健成;美国海军无人机发展历程[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0年05期

2 时兆峰;以色列组建专门的无人机管理部门[J];飞航导弹;2001年10期

3 徐文;俄罗斯的无人机系统——格兰特[J];飞航导弹;2003年07期

4 何一波;各国使用的主要轻型无人机[J];飞航导弹;2003年11期

5 马晓平;系统工程学在无人机研制中的应用[J];航空科学技术;2003年04期

6 柯边;“影子200”战术无人机[J];航天电子对抗;2003年06期

7 温羡峤,李英;从美国无人机的发展来看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前景[J];现代防御技术;2003年05期

8 王永寿;日本无人机的研究开发现状与动向[J];飞航导弹;2003年08期

9 袁刚辉;徐志红;;不断壮大的俄罗斯无人机家族[J];现代兵器;2003年02期

10 徐文;俄罗斯无人机的发展现状[J];飞航导弹;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林;张庆杰;朱华勇;沈林成;;远程异地多无人机系统控制权切换技术研究[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2 谭健美;张琚;闫娟;;信息无人机系统——无人机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A];第二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3 黄爱凤;邓克绪;;民用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刘长亮;;无人机发动机气道开度自适应机构的设计与实现[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年

5 丁霖;;无人机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浅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6 刘泽坤;吕继淮;;舰载无人机系统的环境适应性[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叶烽;宋祖勋;;无人机系统电磁兼容性测试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易当祥;吕国志;沈玲玲;;多级路况下车载无人机疲劳载荷仿真[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钱正祥;金继才;杨鹭怡;;未来局部战争中反无人机作战对策研究[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10 高鹏骐;晏磊;赵红颖;何定洲;;无人机遥感控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山;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签约共同研发三国无人机系统[N];中国航空报;2007年

2 崔玺康;对抗无人机所面临的新挑战[N];中国航空报;2007年

3 林英;无人机将进入现代化农业领域[N];光明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陈永杰 马佳;中国无人机亮相:战争“零伤亡”将实现[N];北京科技报;2008年

5 祖茜枫;“综合者”:携带小导弹的小无人机[N];中国国防报;2008年

6 王磊;印度期望打造强大无人机部队[N];学习时报;2009年

7 李荔;无人机“俯瞰”黄河灾情[N];北京科技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宋斌斌;我国无人机应用高端化趋势明显[N];中国工业报;2011年

9 吴飞;反恐十年无人机扶摇直上[N];中国航空报;2011年

10 司古;美无人机遭神秘病毒入侵[N];国防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动态环境中的无人机路径规划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高九州;无人机自主着陆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杨永明;无人机遥感系统数据获取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孙小雷;基于多阶段航迹预测的无人机任务规划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张艳超;农田信息低空遥感中图像采集与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陈岩;蚁群优化理论在无人机战术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林林;基于协同机制的多无人机任务规划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刘春阳;无人机隐身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小刚;非线性滤波方法在无人机相对导航上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黄国勇;变推力轴线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分布式多类型无人机协同任务分配研究及仿真[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志花;无人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3 刘爱兵;可变形无人机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易姝姝;无人机飞行场景及数据的可视化仿真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佳璐;无人机项目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赵志鸿;某型无人机双发火箭助推发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建华;某无人机发射系统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8 戴世通;无人机飞行可视化仿真系统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9 曹攀峰;敌对与非敌对环境下无人机群的协同搜索路径与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锡宪;无人机测控中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45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845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c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