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固体推进剂烤燃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复合固体推进剂烤燃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热安全性 烤燃实验 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 固体火箭发动机 火焰结构 数值计算
【摘要】:本文以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热安全性为背景,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对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烤燃过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小尺度固体推进剂烤燃模拟实验装置,以AP/HTPB复合推进剂为研究对象,考虑药柱外壁包覆层的影响,采用热电偶和摄像系统分别对其快速与慢速烤燃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速烤燃条件下,烤燃响应最初发生在药柱外壁附近,而慢速烤燃条件下,烤燃响应最初发生在药柱内部中心附近。(2)针对AP/HTPB复合推进剂的烤燃过程建立了二维非稳态烤燃理论模型,分别对不同实验工况下推进剂的烤燃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数据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3)采用本文所建立的AP/HTPB推进剂烤燃模型,利用CFD软件分别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慢速烤燃行为和快速烤燃行为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慢速烤燃条件下,固体发动机的最初着火位置发生在药柱内壁纵向1mm肉厚的环形区域内,且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最初着火位置由中心区域向药柱壳体端面移动;在快速烤燃条件下,固体发动机的最初着火位置发生在靠近喷管的药柱外壁一环形区域内,且随着火焰温度的提高,着火延迟期快速缩短,着火温度逐渐增大。(4)建立了AP/HTPB复合推进剂二维稳杰微尺度燃烧模型,研究了AP/HTPB烤燃响应后的燃烧特性。分别对其在不同压力下的微观火焰结构以及燃烧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环境压力的升高,微观燃烧火焰由预混结构逐渐发展为扩散结构,热释放率对燃烧表面的热反馈逐渐增强,火焰核心逐渐贴近燃面。
【关键词】:热安全性 烤燃实验 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 固体火箭发动机 火焰结构 数值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5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主要符号表13-14
- 1 绪论14-2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5-21
- 1.2.1 烤燃实验研究15-17
- 1.2.2 烤燃数值模拟研究17-19
- 1.2.3 复合固体推进剂稳态燃烧模型研究19-21
- 1.3 本文主要工作21-22
- 2 复合固体推进剂烤燃特性实验研究22-28
- 2.1 引言22
- 2.2 实验装置设计22-23
- 2.3 测试方法与实验仪器23-24
- 2.4 样品制备24-25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25-26
- 2.6 本章小结26-28
- 3 复合固体推进剂二维非稳态烤燃理论模型与数值分析28-36
- 3.1 引言28
- 3.2 理论模型28-31
- 3.2.1 基本假设28-29
- 3.2.2 基本方程29-30
- 3.2.3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30-31
- 3.2.4 网格划分31
- 3.3 FLUENT计算软件介绍31-32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32-35
- 3.4.1 计算方法及基本参数32
- 3.4.2 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32-35
- 3.5 本章小结35-36
- 4 固体火箭发动机慢速烤燃特性的数值预测36-44
- 4.1 引言36
- 4.2 理论模型36-38
- 4.2.1 基本假设36-37
- 4.2.2 基本方程37
- 4.2.3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37-38
- 4.3 模型尺寸与网格划分38
-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38-43
- 4.4.1 计算方法与基本参数38-39
- 4.4.2 计算结果与国外实验数据对比39-40
- 4.4.3 固体火箭发动机慢烤燃特性数值结果与分析40-43
- 4.5 本章小结43-44
- 5 固体火箭发动机快速烤燃特性的数值预测44-55
- 5.1 引言44
- 5.2 理论模型44-47
- 5.2.1 基本假设44-45
- 5.2.2 基本方程45-46
- 5.2.3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46-47
- 5.3 模型尺寸与网格划分47-48
-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48-53
- 5.4.1 计算方法与基本参数48
- 5.4.2 计算结果与国外实验数据对比48
- 5.4.3 固体火箭发动机快速烤燃特性的模拟结果与分析48-53
- 5.5 本章小结53-55
- 6 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微尺度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55-68
- 6.1 引言55
- 6.2 物理模型55-56
- 6.3 数学模型56-59
- 6.3.1 化学反应动力学56-57
- 6.3.2 气相控制方程57-58
- 6.3.3 固相能量方程58
- 6.3.4 燃面耦合关系58-59
- 6.3.5 边界条件59
- 6.4 网格划分与求解参数设置59-60
- 6.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60-67
- 6.6 本章小结67-68
- 7 结论与展望68-71
- 7.1 全文总结及主要结论68-69
- 7.2 本文创新点69
- 7.3 工作展望69-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81
- 附录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学;复合固体推进剂用键合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J];含能材料;2000年03期
2 赵孝彬,张小平,郑剑,杜磊;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相(微相)分离[J];固体火箭技术;2001年02期
3 杨凤林,庞爱民,张小平;复合固体推进剂单向拉伸曲线分析[J];固体火箭技术;2001年03期
4 施冬梅,杜仕国,邓辉;火箭弹复合固体推进剂贮存安全性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2年01期
5 池旭辉,王世英;复合固体推进剂的模量调节[J];固体火箭技术;2003年01期
6 史佩;李高春;李昊;;复合固体推进剂细观力学模型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7年05期
7 刘承武;阳建红;张晖;;复合固体推进剂损伤演化的声发射检测[J];上海航天;2011年03期
8 许进升;鞠玉涛;郑健;韩波;;复合固体推进剂松弛模量的获取方法[J];火炸药学报;2011年05期
9 杨卫军;赵玖玲;樊莉;杨忠良;;复合固体推进剂颗粒的三维网格自动生成[J];航空计算技术;2012年03期
10 杨月诚;张昆鹏;王广;赵奇国;;某型复合固体推进剂-40℃条件下准静态力学性能仿真[J];四川兵工学报;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朝丰;阳建红;;复合固体推进剂Ⅰ型裂纹端部损伤场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推进剂分册)[C];2005年
2 姜爱民;于胜春;邹常青;田爱平;;复合固体推进剂药浆在捏合机中搅拌的数值模拟[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3 段军鸿;丁敦辉;张宇驰;李疏芬;;含纳米铝粉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燃烧特性及机理分析[A];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推进剂分册)[C];2005年
4 陈军;王栋;;复合固体推进剂能量特性配方设计专家系统[A];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推进剂分册)[C];2005年
5 刘子如;施震灏;阴翠梅;赵凤起;;热红联用研究RDX与AP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鲁国林;;低特征信号复合固体推进剂研究概述[A];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推进剂分册)[C];2005年
7 曲正阳;翟进贤;张晗昱;杨荣杰;;端炔基PET的合成及固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席玲;复合固体推进剂技术创新成绩斐然[N];中国航天报;2010年
2 周艳玲;石化所三个科技成果通过鉴定[N];营口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威;复合固体推进剂粘弹损伤本构模型的细观力学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2 鲍桐;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静电放电危险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海军;改进型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调节及放大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后文;复合固体推进剂烤燃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喻鸿钢;复合固体推进剂界面粘结的预估、表征及优化[D];湖南大学;2009年
4 陈浪;高能丁羟四组元复合固体推进剂用新型硼酸酯键合剂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程福银;近红外光谱在复合固体推进剂快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王庆松;新型有机硼酸酯键合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王军;从复合固体推进剂中浸取高氯酸铵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常武军;复合固体推进剂细观损伤及其数值仿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9 ,
本文编号:889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889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