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力矩伺服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本文关键词:被动式力矩伺服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 多余力矩 扰动观测器 鲁棒控制 混合灵敏度 ?综合
【摘要】: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作为应用于地面半实物仿真工程中重要环节,而具有被研究和开发的实际效益。在飞行设备的制造和检验过程中,对于飞行器执行机构在实际飞行条件下,承受气动力矩作用时的飞行行为检测是必不可缺的。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而提出的军事需求及相关领域的进步,飞行器设备执行效能同机动方面指标逐步提升,对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性能期望进一步提高。同时,鲁棒方法于力矩机电伺服控制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也是有待继续研究课题方向。该课题内容围绕电动式负载模拟器展开,基于鲁棒方法针对其相关控制设计问题进行探究。首先,以永磁同步电动机模型研究工作为基础,进一步研究系统的综合机理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考虑舵机特性,并分别研究由舵机和负载模拟器自身元件和参数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建立了两侧系统整体的不确定性模型。其次,对系统的控制特性加以分析,针对系统主要扰动项,多余力矩为问题进行描述。将被控对象整体建模转换为子系统间互相作用建模,得出建模中对应的前向路径和多余力作用通路。进而对被控对象的动态特征和多余力矩特征加以分析,给出了被控对象整体控制特性。再次,考虑多余力矩、力矩综合口其他干扰力矩以及系统所固而存在工作频带以外噪声,设计了改进的干扰观测器,仿真说明了该干扰观测器设计应用于被动力矩伺服系统中的有效性,并且说明加入改进的干扰观测器对系统的性能不会带来影响。最后,讨论了加权函数的选取方法,分别基于混合灵敏度和?综合两种鲁棒控制方法设计了鲁棒控制器,分析了各自的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仿真说明和对比了不同控制方法的性能。并加入经典PID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性能检测标准下,进行各控制方法的综合性能分析。
【关键词】: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 多余力矩 扰动观测器 鲁棒控制 混合灵敏度 ?综合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16.8;TP2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20
- 1.1 课题背景8-9
- 1.2 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控制问题研究现状9-15
- 1.2.1 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研究概况9-11
- 1.2.2 系统多余力矩抑制方法研究现状11-15
- 1.3 鲁棒控制方法研究现状15-18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18-20
- 第2章 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机理模型建立20-32
- 2.1 引言20
- 2.2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20-22
- 2.3 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标称对象建立22-28
- 2.3.1 电动舵机建模22-24
- 2.3.2 负载模拟器标称建模24-26
- 2.3.3 系统标称建模26-28
- 2.4 系统模型不确定性分析28-31
- 2.4.1 加载系统引起的不确定性28-30
- 2.4.2 承载系统引起的不确定性30
- 2.4.3 系统不确定性模型建立30-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特性分析32-38
- 3.1 引言32
- 3.2 子系统相互作用建模32-33
- 3.3 系统模型动态特性分析33-37
- 3.3.1 前向通道动态特性分析33-35
- 3.3.2 系统多余力矩特性分析35-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干扰观测器改进设计38-52
- 4.1 引言38
- 4.2 扰动观测器原理38-42
- 4.3 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干扰观测器设计42-51
- 4.3.1 针对力矩扰动的扰动观测器设计42-45
- 4.3.2 考虑系统高频量测噪声的干扰观测器设计45-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第5章 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鲁棒控制器设计52-82
- 5.1 引言52
- 5.2 加权函数的选取方法52-64
- 5.2.1 加权函数选定基本原则52-53
- 5.2.2 加权函数结构设计53-56
- 5.2.3 加权函数参数设计56-64
- 5.3 基于混合灵敏度方法的鲁棒控制器设计64-71
- 5.3.1 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64-67
- 5.3.2 基于混合灵敏度方法的鲁棒控制器设计67-70
- 5.3.3 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分析70-71
- 5.4 基于μ综合方法的鲁棒控制器设计71-77
- 5.4.1 μ综合设计方法71-73
- 5.4.2 基于μ综合方法的鲁棒控制器设计73-76
- 5.4.3 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分析76-77
- 5.5 综合性能分析和对比仿真77-81
- 5.5.1 多余力抑制能力77-78
- 5.5.2 静态加载精度78-80
- 5.5.3 动态力矩跟踪性能80-81
- 5.6 本章小结81-82
- 结论82-84
- 参考文献84-8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88-90
- 致谢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子利,杨国权,杨旭东,杨文平;一类具有不匹配不确定项的鲁棒控制[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杨盐生,马加法;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沈卫强,张学刚,李大中;H_∞鲁棒控制的分析方法及应用[J];电力情报;2002年01期
4 宋书中,韩英,蒋建虎;智能鲁棒控制算法的初步探讨[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王锋;李道奎;雷勇军;;振动鲁棒控制研究Ⅰ—不确定性结构动力学建模[J];振动与冲击;2009年10期
6 陶瑞超;杨亚非;;带有期望补偿的自适应鲁棒控制律设计及比较分析[J];测试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7 王宏;;连续时间自适应鲁棒控制系统的统一设计方法[J];电气传动;1988年02期
8 张显库,贾欣乐,任光,杨承恩;机车发电机鲁棒控制研究[J];内燃机车;1997年12期
9 李旭,张为公;车辆道路跟踪鲁棒控制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5年04期
10 倪茂林,王子才;最优鲁棒控制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J];宇航学报;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东;刘永清;;非线性不确定随机大系统的鲁棒控制[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马艳红;;双积分环节的H_∞鲁棒控制[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赵童;陈龙祥;蔡国平;;柔性板的时滞鲁棒控制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4 张洪华;;挠性空间结构的鲁棒控制[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叶庆凯;;鲁棒控制工具箱的研制[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6 恒庆海;鲁婧;路阳;周海;;锅炉燃烧系统μ综合鲁棒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7 顾兴源;俞向罡;;一类离散时间不确定单输入系统的鲁棒控制[A];第三届全国控制与决策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8 吴旭东;解学书;;H_∞鲁棒控制中的加权阵选择[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9 刘洁;吴宏鑫;;一类参数未知的二阶线性系统黄金分割鲁棒控制[A];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蔡灿;陈兴林;;望远镜防抖系统中的鲁棒控制[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素艳;丹青难写是精神[N];秦皇岛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小元;纯电动车驱动系统鲁棒控制与状态估计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姜旭;模型参考鲁棒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邹志强;参数时变多面体不确定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尚涛;渠道自动运行鲁棒控制的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邹新生;飞行器非线性参数辨识与鲁棒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6 姜培刚;不确定时变时延系统的鲁棒控制及其在网络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4年
7 付艳明;跳变时滞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与滤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彭瑞;区间分析在极大极小全局优化和鲁棒控制中的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9 杨盐生;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及其在船舶运动控制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10 徐松;广义Hamilton系统的鲁棒控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回转负载双缸同步液压控制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谷元备;大空/速域飞行器自抗扰及H_∞鲁棒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金琦添;基于高频反馈鲁棒控制的MAS编队与包容控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4 牟健;城轨车辆垂向振动鲁棒控制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5 齐彬蔚;一种六自由度磁悬浮平台的鲁棒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6 胡秀玲;广义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鲁棒控制[D];燕山大学;2015年
7 张舒心;萤火虫算法改进及其在燃烧系统鲁棒控制中的应用[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8 钱忠波;无轴承异步电动机悬浮子系统独立鲁棒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刘景成;鲁棒控制液压伺服系统的仿真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10 赵秋月;中立系统的稳定性与鲁棒控制[D];燕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20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92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