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等离子激励器在流动分离控制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研究等离子激励器在流动分离控制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NACA0015翼型 流动分离控制 等离子激励器 主动控制
【摘要】:机翼流动分离控制是流体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由于军事或商业飞机在大攻角下都非常容易发生流动分离,从而引起升力锐减阻力陡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实验研究基于锯齿形等离子激励器在NACA0015机翼流动分离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从而得到流体再附着的机理。在失速角为16度和自由流速度为6 m/s时,本文中通过将等离子激励器应用在机翼前缘来控制机翼流动分离。对传统型和锯齿形等离子激励器的流动分离控制效果进行了测试。与传统型等离子激励器的放电比较,锯齿形等离子激励器沿上电极边缘产生间歇性放电。PIV结果显示,通过这种间歇性放电,锯齿形等离子激励器诱导产生明显地扰动,这促进了诱导流场与分离流体结构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动能传递到边界层,导致流体再附着到机翼表面。本文还研究了应用非稳态锯齿形等离子激励器对机翼流动分离控制的效果,利用测力天平测量了NCAC0015机翼的升力性能。结果表明,非稳态等离子激励器的控制效果比稳态等离子激励器更好,最大升力系数增加14%。激励频率与分离剪切层中涡的自然脱落频率相近时,其控制效果最优。最后一部分中,本文描述了一种新型等离子激励器(称为内半圆形等离子激励器)所诱导的涡结构及其发展的实验结果。该新型等离子激励器由内半圆形上电极和条形下电极组成的。通过PIV实验和油显实验对新型等离子激励器诱导流场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等离子激励器能够产生在流向方向上空间分布较为稳定的流向涡,其最大涡量能达到1000 s-1。
【关键词】:NACA0015翼型 流动分离控制 等离子激励器 主动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11.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Acknowledgements6-9
- Nomenclature9-13
- 1. Introduction13-22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tion13-14
- 1.2 DBD plasma actuator14-17
- 1.3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with dbd plasma actuator17-20
- 1.4 Research objectives20-22
- 2. Experimental setup and techniques22-31
- 2.1 Wind tunnel and airfoil model22-23
- 2.2 DBD plasma actuator23-25
- 2.3 Force measurement25-27
- 2.4 PIV measurement27-31
- 3. Results adn discussion31-59
- 3.1 Baseline flow31-33
- 3.2 The flow controlled by steady plasma actuator33-51
- 3.2.1 Characterization of plasma actuator34-36
- 3.2.2 Flow field with the straight-edge plasma actuator36-38
- 3.2.3 Flow field with the sawtooth plasma actuator38-43
- 3.2.4 Reattachment process by sawtooth plasma actuator43-45
- 3.2.5 Comparison between sawtooth plasma actuator and the straight-edge plasma actuator45-50
- 3.2.6 Mechanisms of separated airflow control by plasma actuator50-51
- 3.3 The lift performance of naca0015 airfoil controlled by unsteady plasma actuator51-54
- 3.3.1 The effect of reduced frequency (F~+)51-52
- 3.3.2 The effect of duty-cycle (DC)52-54
- 3.4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plasma actuator for flow control54-59
- 3.4.1 Geometry of the novel plasma actuator54-55
- 3.4.2 Induced flow properties55-56
- 3.4.3 Friction line visualizations56-59
- 4. Conclusions59-61
- 4.1 Conclusions59-60
- 4.2 Future research60-61
- References61-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慧敏;张明莲;贾敏;吴云;梁华;;对称布局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的放电特性与加速效应[J];高电压技术;2011年06期
2 周志刚;;性能精良成本低廉的移相激励器研制[J];火控雷达技术;1987年04期
3 邱树业,吴魏雄,,邱桂明;利用力-电类比方法研究力矩激励器[J];声学学报;1996年06期
4 苏启太,邱树业;力矩激励器振动系统设计原理[J];应用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5 邱桂明,邱树业;大型力矩激励器[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0年03期
6 邱桂明,姚若河,邱树业;力矩激励器功率输出特性[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年02期
7 罗振兵,夏智勋,方丁酉,朱伯鹏,易仕和,胡建新,赵建民;合成射流激励器实验及结果分析[J];宇航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德全;夏智勋;罗振兵;;相邻合成射流激励器低速射流矢量控制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06年05期
9 王学维;;电视机中行偏转电路的新型低功耗激励器[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2年01期
10 索科洛夫;;用于振动切削加工的机械振动激励器[J];木工机床;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本根;史志伟;;几种构型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的几何参数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刘爱兵;张攀峰;王晋军;;等离子激励诱导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罗振兵;夏智勋;胡建新;谢永高;;新型合成射流流动控制激励器的流场特征[A];第十一届全国分离流·涡运动和流动控制会议论文选集[C];2006年
4 康博奇;李宗峰;任维佳;王珂;;U型磁轭激励器的设计与参数优化[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13年空间光学与机电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罗振兵;夏智勋;;压电式合成射流激励器计算模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沈富荣;;全固态分米波电视发射机技术实践[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上)[C];2007年
7 罗振兵;夏智勋;刘冰;王林;;合成射流激励器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永强;;智能化全固态电视发射机[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年
9 屈劲;陈鑫;余川;;HE_(11)准光模式激励器研制[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赵晓娜;李天明;李浩;;紧凑型高阶回旋管模式激励器初步研究[A];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山东 郎东风;调频发射机激励器测量选择开关的代换[N];电子报;2011年
2 杨成远 新蔡县电视台;浅谈电视发射机激励器的数字化改造[N];驻马店日报;2010年
3 安徽 周峰 张华民;调频“N+1”备机激励器技术改造(上)[N];电子报;2014年
4 山东 黄光群;HPB1210型调频激励器激励封锁电路的改进[N];电子报;2001年
5 山东 郎东风 韩照训;激励器NEC-HP1210测量选择开关的替换[N];电子报;2006年
6 浙江 王仁余 胡传新;CSD-1-Ⅲ-1型发射机通道系统的技术改造[N];电子报;2012年
7 安徽 周峰 张华民;调频“N+1”备机激励器技术改造(下)[N];电子报;2014年
8 四川 何西 陈虎;全固态PDM中波发射机自动开/关机控制的改造[N];电子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林;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及其超声速流动控制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明远;某型HF通信设备SDR技术应用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毕晓丹;基于压电激励器的翼型流动分离控制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付华;毫米波模式激励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拓;低阻车体模型的主动减阻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路宗燕;研究等离子激励器在流动分离控制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李金瑞;数字立体声调频激励器设计[D];四川大学;2006年
7 朱晨_g;高性能零质量射流激励器试验研究与参数优选[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王战平;导航着陆系统内场激励器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赵晓娜;毫米波模式激励器理论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倪芳原;纳秒等离子体激励器特性以及流动控制应用的数值模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44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94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