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相机杂散光分析与应用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4:24

  本文关键词: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相机杂散光分析与应用技术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球同步轨道 遮光罩 光机热集成分析 杂散光 外热流 温度场 外场试验


【摘要】:地球同步轨道的三轴稳定卫星的空间环境温度复杂,其环境温度受太阳影响,不仅随季节变化而改变,而且同一天不同时刻也有很大差异,在空间外热流和内部热源影响下,外部杂散光和仪器自身背景辐射杂散光将对相机高精度和定量化产生重要影响。杂散光对光学系统的危害性在于,降低像面的信噪比和调制传递函数,使目标成像模糊,对比度下降,影响整个系统的探测或识别能力,严重时被探测的目标信号完全被杂散辐射噪声所湮没,进而致使系统探测到伪目标甚至导致整个系统失效。目前杂散光对相机探测能力的影响分析并没有融合在光机热集成分析手段中。因此,本课题通过采用集成分析的理念,将杂散光仿真分析与热学仿真分析融合起来,利用随时间变化的外热流和非均匀温度场来分析相机的外部杂散光和自身仪器背景辐射杂散光,进而分析相机的探测能力。该方法可缩短杂散光仿真时间,提高自身辐射杂散光计算精度,甚至可以将杂散光仿真分析完全融入于热学分析,从而省去传统杂散光仿真分析时间,将传统描述光学系统的外部杂散光和自身仪器背景辐射杂散光,用随时间变化的相机焦平面接收到的杂散光照度取代,并能直接输出信杂比来评光学系统性能,使分析结果更直观,使得光机热集成分析更加全面、准确、高效。以某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相机为例,首先利用传统杂光分析软件,对该相机进行杂散光分析,计算外部杂散光的PST曲线和仪器背景辐射照度,并得到观测点目标和观星的信杂比。再利用热辐射杂散光集成分析方法进行对该相机进行仿真,在现有热学分析软件基础上,增加光谱特性模块,将到达焦平面的外热流,按谱段进行数据统计与存储,直接仿真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关注波段焦面上杂散光照度。利用关注节点间的辐射传递因子以及热学的温度场分析结果,完成仪器背景辐射杂散光的仿真分析。分别得到一天内受外热流和仪器背景辐射引起的相机信杂比变化。相对传统杂散光分析方法,热辐射杂散光集成分析方法具有实时性和直观性,计算结果更趋近于实际在轨情况,仿真效率和仿真精度更高。进行外场直接测试太阳杂散光试验和仪器自身背景辐射杂散光试验。外场直接测试太阳杂散光试验中,采用百叶窗的设计,测试点源透过率PST在离轴角±15°以内和仿真曲线吻合,可测PST量级达E-5,但造价远低于实验室PST测试设备,该方法适用于大口径光学系统的杂散光测试。仪器背景辐射杂散光测试中,中波通道低温、标准、高温工况实验值的信杂比分别为0.24、0.16、0.11,热辐射杂散光集成仿真方法的信杂比分别为0.34、0.22、0.15,传统杂光软件仿真方法为0.51、0.36、0.28。集成仿真方法相对传统杂光软件仿真方法,能够模拟随时间变化的非均匀温度场,仿真结果更接近于试验实测值。针对中波通道信杂比相对较低的试验结果,提出将所有机械框面对探测器面的涂层由比辐射率较高的黑漆改为比辐射率较低的黑镍,用集成仿真的方法进行计算,信杂比提高20%。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相机杂散光的研究为推进空间光学遥感仪器的高分辨、定量化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关键词】:地球同步轨道 遮光罩 光机热集成分析 杂散光 外热流 温度场 外场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445.8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24
  • 1.1 课题目的及意义11-12
  • 1.2 现状分析12-16
  • 1.3 国内外研究背景16-22
  • 1.4 课题内容和论文创新点22-24
  • 2 热辐射分析方法的研究24-45
  • 2.1 总体方案24-25
  • 2.2 热辐射计算和杂散光计算中的蒙特卡洛法25-35
  • 2.2.1 热辐射计算的蒙特卡洛法26-30
  • 2.2.2 杂散光计算的蒙特卡洛法30-35
  • 2.3 空间相机热分析计算35-43
  • 2.3.1 几种典型轨道35-37
  • 2.3.2 轨道空间辐射外热流计算37-40
  • 2.3.3 空间相机在宇宙空间的热平衡40-43
  • 2.4 本章小结43-45
  • 3 杂散光的抑制措施分析45-61
  • 3.1 表面辐射传输方程45-46
  • 3.2 常用的杂散光抑制措施46-60
  • 3.2.1 遮光罩46-54
  • 3.2.2 光阑54-58
  • 3.2.3 涂层58-60
  • 3.3 本章小结60-61
  • 4 用传统方法进行杂散光分析61-92
  • 4.1 概述61-62
  • 4.2 杂散光分析的步骤62-64
  • 4.3 关键面、被照明面和重要面分析64-66
  • 4.4 点目标特性分析66-67
  • 4.4.1 太阳在相机入口处辐照度计算66
  • 4.4.2 点目标在相机红外探测器上辐照度计算66-67
  • 4.4.3 7等星在相机可见探测器上辐照度计算67
  • 4.5 相机点源透过率(PST)分析67-87
  • 4.5.1 短波红外通道PST计算分析68-70
  • 4.5.2 中波红外通道PST计算分析70-72
  • 4.5.3 可见光通道PST计算分析72-74
  • 4.5.4 可见光通道观星定标的分析74-87
  • 4.6 仪器背景辐射分析87-91
  • 4.7 本章小结91-92
  • 5 用热辐射杂散光集成方法进行杂散光分析92-119
  • 5.1 概述92
  • 5.2 物理模型的简化92-93
  • 5.3 节点与网格的划分93
  • 5.4 热网络模型的建立93-94
  • 5.5 空间相机热辐射杂散光集成分析的输入条件94-97
  • 5.5.1 卫星轨道及姿态94
  • 5.5.2 热设计边界条件94-95
  • 5.5.3 基本参数选取95-96
  • 5.5.4 计算工况选择96-97
  • 5.6 基于热辐射杂散光集成分析的杂散光计算97-116
  • 5.6.1 热辐射杂散光集成分析的外部杂散光计算97-101
  • 5.6.2 热辐射杂散光集成分析的仪器背景辐射计算101-116
  • 5.7 热辐射杂散光集成分析方法和传统杂散光分析方法比较116-118
  • 5.7.1 外部杂散光的比较116-117
  • 5.7.2 仪器背景辐射杂散光的比较117-118
  • 5.8 本章小结118-119
  • 6 杂散光测量方法及试验119-145
  • 6.1 杂散光测量的主要手段119-123
  • 6.1.1 点源透过率PST119-121
  • 6.1.2 杂光系数121-122
  • 6.1.3 杂光系数V和PST的关系122-123
  • 6.2 太阳杂散光测试123-139
  • 6.2.1 试验原理和方法123-125
  • 6.2.2 试验设备125-129
  • 6.2.3 试验过程129-132
  • 6.2.4 试验数据分析132-139
  • 6.3 仪器自身背景辐射杂散光测试139-143
  • 6.3.1 试验原理和方法139-140
  • 6.3.2 试验设备140
  • 6.3.3 试验过程及产品运行情况140-141
  • 6.3.4 试验数据分析141-143
  • 6.4 本章小结143-145
  • 7 总结与展望145-147
  • 7.1 总结145-146
  • 7.2 展望146-147
  • 参考文献147-154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天雄;白剑;黄治;汪凯巍;;全景环带成像系统的杂散光分析及抑制[J];光学学报;2013年05期

2 林中;;激光拉曼分光计中杂散光的测试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1981年01期

3 蔡颂仪,谢荣;激光拉曼分光计中杂散光的检测[J];计量学报;1988年01期

4 孙国新;;高性能紫外分光光度计杂散光的测定[J];分析仪器;1991年03期

5 张文芳,张黎明;浅谈分光光度法中的杂散光[J];工业计量;2002年01期

6 原育凯;李欣耀;贾伟;;风云二号扫描辐射计可见杂散光的像元间差别[J];红外技术;2006年12期

7 杨凌文;;对紫外分光光度计杂散光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08期

8 ;显微物镜杂散光测试技术研究[J];光学仪器;1988年02期

9 周少敏;鹿景荣;吴继宗;;在线测色中的杂散光修正和波长纯度分析[J];光学仪器;1988年06期

10 邢德林;王曙光;孙敏;;分光光度计杂散光的测定[J];计量技术;198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恩涛;;空间光谱仪系统的杂散光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2 王春雨;王昀;廖志波;;透射式系统杂散光分析研究[A];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叶露;;光纤在杂散光系数测试装置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赵飞;王森;;兴隆站φ1米口径天文光学望远镜杂散光效应的优化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留浩飞;岑兆丰;李晓彤;邓诗涛;朱启华;张清泉;;多程放大激光器杂散光特点及分析[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开宇;金宁;侯阳;;基于杂散光分析原理对288×4红外热像仪的光度无效性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蔡颂仪;谢荣;;SPEX1403双单色仪杂散光测定[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8 朱涵如;;喇曼光谱仪中杂散光的测试[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9 孟庆华;;基于线阵CCD的平像场光谱仪杂散光测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腾飞;水色成像光谱仪杂散光特性分析及校正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陆强;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相机杂散光分析与应用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汪洋;红外探测器组件杂散光分析及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殷可为;衍射光学系统杂散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5 李达;反射式日冕仪的设计与杂散光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正;白光日冕仪杂散光抑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2 胡慧杰;大数值孔径生物显微物镜杂散光分析及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金玉希;荧光检测器杂散光分析与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胥全春;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终端杂散光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韦琪;地基太阳望远镜光学系统的红外杂散光分析[D];云南大学;2015年

6 高郭鹏;双反射系统的杂散光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7 卜和阳;地基日冕仪杂散光抑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8 鲁天雄;全景环形透镜光学系统的杂散光分析及抑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冯聪;基于多级微反射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杂散光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於陈慧;焦平面杂散光问题和用图像复原法去除杂散光的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68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968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0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