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铌酸盐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工艺和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碱金属铌酸盐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工艺和改性研究
【摘要】:采用传统陶瓷制备工艺制备了0.94(K_(0.5)Na_(0.5))NbO_3-0.06LiNbO_3无铅压电陶瓷,探讨了制备工艺尤其是烧结温度对0.94(K_(0.5)Na_(0.5))NbO_3-0.06LiNbO_3无铅压电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XRD分析结果表明,在1060~1090℃所研究的烧结温度范围内,陶瓷为单一钙钛矿结构,当烧结温度为1060℃时,陶瓷为四方相结构,当烧结温度为1070~1090℃时,陶瓷转变为正交相和四方相共存的状态。显微形貌分析显示,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陶瓷的晶粒逐渐增大,当烧结温度为1080℃时,陶瓷具有最优的显微形貌:晶粒尺寸较为均匀,平均粒度约为10μm。研究还发现,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陶瓷的居里温度T_c逐渐升高,在1080℃达到最大值494℃后开始降低,而压电常数d_(33)、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_p和厚度机电耦合系数K_t先逐渐增大,介电损耗tanδ则先减小,当烧结温度为1080℃时,表现出最好的电学性能,d_(33)为208pC/N、K_p为0.39、K_t为0.36、tanδ为0.019。而进一步升高烧结温度,陶瓷的电学性能则开始降低。研究了K/Na比的变化对0.94(K_xNa_(1-x)NbO_3)-0.06LiNbO_3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XRD分析结果表明,在0.40≤x≤0.60范围内,陶瓷为单一钙钛矿结构,并且均同时具有正交对称性和四方对称性,随着x的增加,四方相含量逐渐减少,正交相含量逐渐增多。显微形貌分析显示,随着x的增加,陶瓷的晶粒先逐渐增大,至x=0.50时晶粒最大,之后x的增加导致晶粒逐渐减小。随着x的增加,陶瓷的居里温度T_c总体向高温方向移动,集中在465~494℃之间,而压电常数d_(33)、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_p和厚度机电耦合系数K_t均先增大后减小,当x=0.45时,具有最优的压电性能,d_(33)、K_p和K_t分别为235pC/N、0.42和0.39。研究了添加过量的Na对0.94(K_(0.5)Na_(0.5+x)NbO_3)-0.06LiNbO_3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XRD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范围内(0≤x≤0.02),陶瓷具有正交相和四方相共存的结构,随着x的增加,四方相成分减弱,正交相成分增强。显微形貌分析显示,陶瓷的晶粒随着x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着x的增加,陶瓷的居里温度T_c总体向低温方向移动,集中在477~494℃之间,而陶瓷的压电常数d_(33)、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_p、厚度机电耦合系数K_t和相对介电常数ε_r逐渐增大,当x=0.01时,陶瓷具有最佳的电学性能,d_(33)为255pC/N,K_p为0.46,K_t为0.42和ε_r为850,但随着x的进一步增加,陶瓷的电学性能开始减小。研究了烧结助剂ZnO的添加对0.94(K_(0.5)Na_(0.5)NbO_3)-0.06LiNbO_3-xZnO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XRD分析结果表明,在以质量百分比掺杂范围内(0≤x≤0.01),陶瓷均能形成单一的钙钛矿结构,当x≤0.005时,陶瓷属于正交相和四方相共存,而x≥0.0075时,陶瓷转变为单一的正交相。显微形貌分析显示,随着x的增加,陶瓷的晶粒先减小后增大。随着x的增加,陶瓷的正交-四方相转变温度To-t总体向高温方向移动,居里温度T_c总体向低温方向移动,集中在470~494℃之间,而陶瓷的压电常数d_(33)、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_p和厚度机电耦合系数K_t整体为减小的趋势。添加ZnO后,在x=0.005时,陶瓷的压电性能达到最大值,d_(33)、K_p和K_t分别为194 pC/N、0.31和0.30。
【关键词】:无铅压电陶瓷 KNN 钙钛矿 压电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27
- 1.1 压电材料概述9-13
- 1.1.1 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9-10
- 1.1.2 压电陶瓷与铁电性10-11
- 1.1.3 压电陶瓷的主要应用11-13
- 1.2 压电陶瓷的无铅化需求13-14
- 1.3 无铅压电陶瓷的分类14-20
- 1.3.1 铋层状结构无铅压电陶瓷14-15
- 1.3.2 钨青铜结构无铅压电陶瓷15
- 1.3.3 钛酸钡基无铅压电陶瓷15-17
- 1.3.4 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17
- 1.3.5 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17-20
- 1.4 KNN基无铅压电陶瓷的改性研究进展20-25
- 1.4.1 成分调控改性20-23
- 1.4.2 制备工艺改性23-25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25-27
- 第二章 实验方法27-33
- 2.1 实验原料与规格27
- 2.2 样品制备方法27-29
- 2.2.1 配料27-28
- 2.2.2 混合28
- 2.2.3 预烧28
- 2.2.4 成型28-29
- 2.2.5 排胶29
- 2.2.6 烧结29
- 2.3 样品的结构分析29
- 2.4 样品的表面形貌分析29
- 2.5 样品的电学性能测试方法29-33
- 2.5.1 介电温谱曲线29-30
- 2.5.2 压电陶瓷的极化30
- 2.5.3 压电常数d_(33)的测试30
- 2.5.4 介电常数ε_r和介电损耗tanδ 的测试30
- 2.5.5 阻抗测试30-33
- 第三章 碱金属铌酸盐无铅压电陶瓷制备工艺的研究33-41
- 3.1 烧结温度对KNN-LN陶瓷的晶体结构的影响33
- 3.2 烧结温度对KNN-LN陶瓷的介温性能的影响33-36
- 3.3 烧结温度对KNN-LN陶瓷的显微形貌的影响36
- 3.4 烧结温度对KNN-LN陶瓷的电学性能的影响36-38
- 3.5 本章小节38-41
- 第四章 碱金属铌酸盐无铅压电陶瓷的改性研究41-65
- 4.1 K/Na比对KNN-LN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1-49
- 4.1.1 K_xN_(1-x)N-LN陶瓷的显微形貌42
- 4.1.2 K_xN_(1-x)N-LN陶瓷的晶体结构42
- 4.1.3 K_xN_(1-x)N-LN陶瓷的介温性能42-46
- 4.1.4 K_xN_(1-x)N-LN陶瓷的电学性能46-49
- 4.2 Na过量对KNN-LN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9-56
- 4.2.1 KN_xN-LN陶瓷的显微形貌49-50
- 4.2.2 KN_xN-LN陶瓷的晶体结构50-52
- 4.2.3 KN_xN-LN陶瓷的介温性能52-53
- 4.2.4 KN_xN-LN陶瓷的电学性能53-56
- 4.3 ZnO对KNN-LN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56-63
- 4.3.1 KNN-LN-xZnO陶瓷的显微形貌56-57
- 4.3.2 KNN-LN-xZnO陶瓷的晶体结构57-59
- 4.3.3 KNN-LN-xZnO陶瓷的介温性能59-60
- 4.3.4 KNN-LN-xZnO陶瓷的电学性能60-63
- 4.5 本章小节63-65
- 第五章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5
- 致谢75-77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奇异,赁敦敏,肖定全,朱建国,余萍;无铅压电陶瓷及其应用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2 王震平;李国祥;;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2期
3 陆雷;肖定全;田建华;朱建国;;无铅压电陶瓷薄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功能材料;2009年05期
4 段星;;无铅压电陶瓷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江苏陶瓷;2009年04期
5 赁敦敏,肖定全,朱建国,余萍,鄢洪建;铋层状结构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与进展——无铅压电陶瓷20年发明专利分析之三[J];功能材料;2003年05期
6 马麦霞,吕忆农,卢都有,范磊,许旱峤,薛万荣;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进展[J];现代技术陶瓷;2003年01期
7 张卫珂,尹衍升,张敏,谭训彦;无铅压电陶瓷的开发及目前研究现状[J];中国陶瓷工业;2005年05期
8 朱华;江毅;;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陶瓷;2006年12期
9 伍萌佳;杨群保;李永祥;;织构化工艺在无铅压电陶瓷中的应用[J];无机材料学报;2007年06期
10 张雷;沈建兴;李传山;董金美;马元;闫春蕾;;无铅压电陶瓷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晴;李全禄;张晴;梁盛德;李晓娟;;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6年
2 张卫珂;尹衍升;张敏;谭训彦;;无铅压电陶瓷的开发及目前研究现状[A];《现代陶瓷科技进步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郑曙;肖少泉;;无铅压电陶瓷研发中的电子探针分析[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庄志强;黄浩源;莫卿具;;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代军;杜红亮;唐福生;罗发;周万城;;氧化铋掺杂对铌酸钾钠无铅压电陶瓷性能的影响[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褚祥诚;邬军飞;李龙土;钟亮;赵世玺;;熔盐法制备KNLNTS无铅压电陶瓷及其应用[A];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秋红;周桃生;徐玲芳;马海峰;;无铅压电陶瓷NBT的极化条件研究[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杜鹃;王矜奉;苏文斌;亓鹏;明保全;郑立梅;;低锂NKN基无铅压电陶瓷性能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徐祥宁;刘军;陈彩风;陈萍;;水热法制备NBBT无铅压电陶瓷粉体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新友;朱志雯;高春华;花海堂;;钡的含量对低温烧结BCTZ-0.2Li无铅压电陶瓷性能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推行电子陶瓷无铅化刻不容缓[N];中国电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媛玉;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相界构建及微观形貌调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尹奇异;新型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改性制备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亓鹏;掺杂改性对铌酸盐无铅压电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杜鹃;无铅压电陶瓷性能和温度稳定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吴玲;碱金属铌酸盐无铅压电陶瓷的物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郑立梅;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周佳骏;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相结构和性能调控[D];清华大学;2012年
8 盖志刚;钛酸铋钠无铅压电陶瓷与高温铋层无铅压电陶瓷探索[D];山东大学;2008年
9 朱立峰;高性能钛酸钡基无铅压电陶瓷的相结构调控及性能增强机理[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10 范桂芬;钛酸铋钠基多元无铅压电陶瓷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奉伟;多元素掺杂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结构与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巩雪;铈钛酸钡钙无铅压电陶瓷的介电压电性质及其制冷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3 刘奕君;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4 欧阳宇星;BCTZ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5 王青山;铁酸铋基高性能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性能调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6 傅小龙;高温铋层状无铅压电陶瓷Na_(0.5)Bi_(4.5)Ti_4O_(15)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年
7 殷佳;锆钛酸钡钙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掺杂改性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8 张书宇;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与电致应变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9 徐佩韦;织构化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其压电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马余;碱金属铌酸盐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工艺和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63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06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