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论生态红线概念的界定

发布时间:2017-10-11 19:30

  本文关键词:论生态红线概念的界定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红线 概念 内涵 外延 生态文明


【摘要】:作为我国的重大制度创新,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今天,深化生态红线制度的研究适逢其时。无论是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实践探索领域,生态红线都备受关注,但是专门针对生态红线概念的研究却甚少。生态红线概念的不明对于生态红线的研究和实践带来诸多不便。生态红线制度,特别是生态红线法律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制度,从法学角度入手,剖析生态红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生态红线概念进行法学界定不仅可以明辨其内涵、明确其外延,还有助于认清其法律属性,有利于推进生态红线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关于生态红线的概念,官方和学者都有不少的解读,但是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梳理和分析,我们遗憾地发现,尽管生态红线的定义多达十几个,但是无非是三类:一类是空间说,一类是空间数值复合说,一类是风险标准说。这三类定义虽各有各的道理但也有各自的不足,绝大多数定义未能揭示生态红线的本质。因此本文试图从法学角度深入分析、细致考察,以期对生态红线的法学概念作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界定。论文的大体思路是通过对生态红线背后的理论基础进行考察、对界定方法进行探索、以及对若干关键要素加以细致分析从而揭示生态红线的本质进而对生态红线概念作出准确的界定。经过研究发现,生态红线背后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承载力理论、风险预防理论和政府环境责任理论。生态红线法律制度中的法律关系主要是行政法律关系。生态红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红线的本质属性具有多元性:从自然属性看是一套安全标准体系,从社会管理角度看是一种环境管理手段,从法律属性看其制定过程是一类抽象行政行为。承担生态红线的越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而非行政相对人。经过由远及近,抽丝剥茧的方法,论文最终得到了一个相对科学的生态红线的法学概念:生态红线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通过科学调研、谨慎论证并经法定程序而制定并通过的,由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下达的以管控生态环境风险为目标,通过空间管控、指标监察和数值控制实现监管和考核的,约束下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一系列安全标准体系。生态红线包括国家级生态红线、省级生态红线、地市级生态红线和县(区)级生态红线四个层级,分为大气生态红线、水生态红线和土壤生态红线三大类。
【关键词】:生态红线 概念 内涵 外延 生态文明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2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10-12
  • 2 生态红线的由来和研究进展12-17
  • 2.1 生态红线的由来12-13
  • 2.2 生态红线的研究进展13-15
  • 2.3 生态红线研究的不足15-17
  • 3 生态红线概念界定之必要性探讨17-20
  • 3.1 明确生态红线基本内涵和外延的需要17-18
  • 3.2 厘清生态红线法律属性的需要18
  • 3.3 深化生态红线研究和实践的需要18-20
  • 4 生态红线概念诸说及评析20-25
  • 4.1 生态红线概念诸说20-23
  • 4.1.1 生态红线概念的官方表达20-21
  • 4.1.2 生态红线概念的学者解读21-22
  • 4.1.3 生态红线概念诸说小结22-23
  • 4.2 生态红线概念诸说评析23-25
  • 4.2.1 对生态红线概念空间说的评析23-24
  • 4.2.2 对生态红线概念空间数值复合说的评析24
  • 4.2.3 对生态红线概念风险标准说的评析24-25
  • 5 生态红线概念的法学界定25-40
  • 5.1 生态红线概念界定的理论基础25-27
  • 5.1.1 承载力理论25
  • 5.1.2 风险预防理论25-26
  • 5.1.3 政府环境责任理论26-27
  • 5.2 生态红线概念法学界定的方法27-31
  • 5.2.1 生态红线的词源考察27-28
  • 5.2.2 生态红线的法律关系考察28-30
  • 5.2.3 生态红线的价值目标考察30-31
  • 5.3 生态红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剖析31-39
  • 5.3.1 生态红线的基本特征31-33
  • 5.3.2 生态红线的本质属性33-35
  • 5.3.3 生态红线涉及的主体35-37
  • 5.3.4 生态红线涉及的程序37-38
  • 5.3.5 生态红线的效力范围38
  • 5.3.6 生态红线的应然体系38-39
  • 5.4 生态红线的法学定义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长新;徐梦佳;林乃峰;徐德琳;;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辨析与统筹推进建议[J];环境保护;2015年24期

2 娄伟;潘家华;;“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概念辨析[J];人民论坛;2015年36期

3 汪自书;;城市生态红线的内涵及划定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年09期

4 蒋大林;曹晓峰;匡鸿海;蔡满堂;黄艺;尹春燕;;生态保护红线及其划定关键问题浅析[J];资源科学;2015年09期

5 苏同向;王浩;;生态红线概念辨析及其划定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5年05期

6 刘琴;;“生态红线”成了一团乱麻[J];环境教育;2015年04期

7 朱前涛;;耕地红线与生态红线概念比较[J];中国土地;2015年03期

8 万军;于雷;张培培;王成新;张南南;;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与实践[J];环境保护科学;2015年01期

9 曹明德;;生态红线责任制度探析——以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为视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10 李力;王景福;;生态红线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生态经济;2014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鞠昌华;;生态保护红线成为综合性概念[N];中国环境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宇;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红线区划定的方法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左志莉;基于生态红线区划分的土地利用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014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14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5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