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东武水源地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16 10:01

  本文关键词:东武水源地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东武地下水源地 脆弱性 污染风险


【摘要】:地下水作为重要的资源,在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下水的污染会导致可利用资源量日渐减少,直接影响工农业的生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东武水源地是泰安市重要的城市及工农业供水水源地,近年来水源地开采量随着用水需求的增加不断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径流条件发生改变。东武水源地补给区存在化工园,地下水存在安全隐患。开展东武水源地及周边区域的地下水脆弱性风险性方面的研究,能够评价该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的潜在风险程度,可以为人们防护和治理地下水污染提供依据。为此,文章对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进行了评价,具体工作及结论如下:(1)在传统DRASTIC模型基础上建立适用于东武水源地的DRSIC模型评分体系。基于GIS软件,评价了研究区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脆弱性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大汶河区域,脆弱性较强区位于大汶河傍河,脆弱性中等区位于排污沟及南岸傍河岩溶分布区,脆弱性较弱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南部,脆弱性弱的地区主要在东武水源地开采区。(2)根据东武水源地具体实际和可获得资料的情况,构建研究区COP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平台上绘制各主控因子的分级图以及最终脆弱性的分级图,分析评价结果。(3)两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对比显示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评价指标和分级方法选取的不同会导致两种评价结果的局部差异;COP模型的评价过程更多的考虑到岩溶因素,更适用于研究区。(4)叠加研究区COP模型脆弱性指数、污染源危害评分以及地下水价值评分,得到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污染风险高的区域为化工园区和紧邻水源开采区的大汶河。基于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价,提出污染防护的建议。
【关键词】:东武地下水源地 脆弱性 污染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1.8;X824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11-12
  • 1.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12-15
  • 1.2.1 发展概况12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进展15-16
  • 1.3.1 发展概况15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6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9
  • 1.4.1 研究内容16-17
  • 1.4.2 技术路线17-19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19-29
  • 2.1 自然地理19-23
  • 2.1.1 研究区位置19-20
  • 2.1.2 研究区边界划分20-21
  • 2.1.3 水文气象21-23
  • 2.2 地质状况23-25
  • 2.2.1 地层岩性23-24
  • 2.2.2 地质构造24-25
  • 2.3 水文地质条件25-29
  • 2.3.1 水文地质分区及地下水赋存特征25-27
  • 2.3.2 地下水补径排和水位动态特征27-29
  • 第三章 基于DRASTIC模型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29-41
  • 3.1 DRASTIC模型简介29-30
  • 3.2 研究区DRASTIC模型改进30-33
  • 3.2.1 研究区脆弱性评价因子的选取30-31
  • 3.2.2 影响因子及评分31-33
  • 3.3 研究区DRSIC模型评价33-40
  • 3.3.1 单因子评价33-38
  • 3.3.2 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分析38-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基于COP模型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41-51
  • 4.1 COP模型简介41
  • 4.2 研究区COP模型二级指标的选取41-42
  • 4.3 研究区COP模型脆弱性评价42-50
  • 4.3.1 覆盖层(O)42-46
  • 4.3.2 径流特征(C)46-48
  • 4.3.3 降水条件(P)48
  • 4.3.4 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分析48-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研究区地下水风险性评价51-59
  • 5.1 两种不同模型下的脆弱性评价比较51-53
  • 5.1.1 评价过程对比51-52
  • 5.1.2 评价结果对比52-53
  • 5.2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53-58
  • 5.2.1 研究区污染源危害性评分53-55
  • 5.2.2 研究区地下水价值评分55-56
  • 5.2.3 研究区地下水风险性评价分析56-58
  • 5.3 本章小结58-59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59-63
  • 6.1 结论59-60
  • 6.2 研究区地下水保护对策60-61
  • 6.3 下一步研究建议61-63
  • 参考文献63-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桂华;地下水脆弱性研究进展[J];世界地质;2002年01期

2 严明疆,张光辉,徐卫东;石家庄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J];西北地质;2005年03期

3 严明疆,徐卫东;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必要性[J];新疆地质;2005年03期

4 刘仁涛;付强;李伟业;冯艳;李国良;;地下水脆弱性研究与探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5 范琦;王贵玲;蔺文静;陈浩;;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的探讨及实例[J];水利学报;2007年05期

6 范_";杨世瑜;;云南丽江盆地地下水脆弱性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3期

7 王宏伟;刘萍;吴美琼;;基于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的综述[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年03期

8 贝娜里.迪克森;李大秋;朱丽.艾尔思;邓春凯;刘新华;;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5期

9 许可;;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概述[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年06期

10 付强;刘仁涛;盖兆梅;;几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之比较[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厉艳君;杨木壮;;广州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尹恒;吴勇;高东东;古广华;;德阳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A];2010地下水资源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0年

3 张保祥;万力;Jade Julawong;;DRASTIC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其在泰国清迈盆地的应用[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赵雪琼;;基于MAPGIS的地下水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A];2010地下水资源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0年

5 李吉学;汪中华;舒博宁;李栋;赵晓旭;;DRAIQC在济宁地下水脆弱性研究中的应用[A];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C];2008年

6 阮俊;;GIS技术应用于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编图中的示范[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虎;梁睿;冯琳伟;邢述彦;晋华;;基于GIS的DRASTIC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综述[A];2010地下水资源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艳 钱炜;地下水污染防治:多项空白亟待填补[N];科技日报;2009年

2 李艳 钱炜;地下水污染防治:需以预防为先[N];中国矿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保祥;黄水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姚文锋;基于过程模拟的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章程;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关系[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4 Adil Balla Magboul Elkrail;[D];河海大学;2004年

5 姜桂华;关中盆地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瑶;曹妃甸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长安大学;2010年

2 张泰丽;浙江省丽水市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3 高爽;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川;呼伦贝尔高平原区潜水脆弱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奚旭;基于DRASTIC与不确定性理论的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超哲;村镇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及其验证[D];湖南大学;2016年

7 华珊珊;变化环境下基于脆弱性评价的中国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及保护措施[D];湖南大学;2016年

8 刘帅;东武水源地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价[D];济南大学;2016年

9 杨俊;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任小荣;银川平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2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42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5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