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海岸带悬浮颗粒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石油与海岸带悬浮颗粒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溢油 海岸带环境 石油-矿物颗粒凝聚体 海洋石油雪 石油捕获量
【摘要】: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在海上石油的开采和运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溢油事故,导致海岸带油污染越发频繁。溢油和海洋环境中的悬浮颗粒物会生成油和悬浮颗粒物的凝聚体(Oil-Mineral Aggregates,OMA),同时,溢油也会与海洋中的颗粒物、浮游生物、细菌、生物碎屑等相互作用形成海洋石油雪(Marine Oil Snow,MOS)。OMA/MOS的形成可以促进溢油从沙滩向海水中的扩散,有利于油污染物的自然清除。溢油后通常会施加分散剂来进行应急处理,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OMA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对MOS形成的影响以及分散剂对OMA/MOS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模拟实验,选用沙滩表层沉积物以及石英砂和高岭土三种颗粒物,对不同条件下油-颗粒物凝聚体(OMA)以及加入细菌后形成的海洋石油雪(MOS)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混合能量、颗粒物浓度、盐度、是否添加分散剂等条件对OMA/MOS形成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青岛汇泉湾沙滩表层沉积物对凝聚体形成的影响在粒径为75μm以下的矿物颗粒开始凸显,筛分后的细沙中,粒径越小,越容易与油滴形成凝聚体。(2)矿物颗粒的种类对凝聚体的形成有显著影响,高岭土与油滴相互作用形成凝聚体的效果远大于石英砂和青岛汇泉湾沙滩表层沉积物;石英砂颗粒与油滴形成凝聚体需要较大的混合能量。(3)混合能量对于OMA的形成有着很强的控制作用。当低于一定的混合能量(摇床转速小于120r/min),即使有足够的矿物颗粒,凝聚体也不会在短时期内形成。沉降的凝聚体对油的捕获量随混合能量的增大不断增长,直到最后趋于某个平衡值。增大混合能量能显著缩短凝聚体形成的时间。(4)通过对OMA/MOS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OMA主要是单滴状和短杆状,而MOS则是边缘毛糙的茸状或是分叉的纤维状,OMA大小在微米级,最大的有200μm,MOS相对较大,有的纤维状的MOS能达到毫米级。(5)海水盐度对凝聚体的形成影响不大,形成OMA的最适盐度在20‰左右,形成MOS的最适盐度在35‰左右。(6)溢油分散剂对OMA/MOS的形成产生影响。溢油分散剂对油滴的表面特性产生影响,进而对OMA/MOS的形成产生影响。分散剂能促进油分散成油滴,在低浓度(DOR1:2)范围内表现为促进凝聚体的形成,分散剂投加量并不是越多越好。(7)细菌在石油的去除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沉降OMA中捕获的油相比,沉降MOS中捕获的油量更多。沉降OMA对油捕获率在10%以下,而沉降MOS对油的捕获率最高能达到95.24%。
【关键词】:溢油 海岸带环境 石油-矿物颗粒凝聚体 海洋石油雪 石油捕获量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5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3
- 1.1 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危害12-13
- 1.1.1 海洋溢油污染现状12-13
- 1.1.2 海洋溢油的危害13
- 1.2 近海溢油处理技术及发展13-16
- 1.2.1 海面溢油处理技术13-15
- 1.2.2 海岸带油污染处理技术15-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1
- 1.3.1 油-矿物颗粒凝聚体OMA及其形成机制16-17
- 1.3.2 海洋石油雪MOS的形成机制17
- 1.3.3 OMA/MOS的形成对溢油归宿的影响17-18
- 1.3.4 OMA/MOS形成的影响因素18-21
-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21-23
- 1.4.1 研究意义21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1-23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3-36
- 2.1 实验材料23-27
- 2.1.1 颗粒物的准备及其性质23-25
- 2.1.2 其他材料与试剂25-27
- 2.2 主要仪器设备27-28
- 2.3 实验方法28-30
- 2.3.1 OMA/MOS的形成28-29
- 2.3.2 沉降OMA/MOS的分离和萃取29-30
- 2.4 测试及计算方法30-36
- 2.4.1 沉降颗粒物对油的捕获量30-32
- 2.4.2 颗粒物和油滴粒径的测量32-33
- 2.4.3 OMA/MOS形态大小的仪器观察33-35
- 2.4.4 盐度与pH的测定35-36
- 第三章 OMA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6-52
- 3.1 OMA的形成36-37
- 3.2 OMA的形态及大小37-39
- 3.3 混合能量对OMA中油捕获量的影响39-44
- 3.4 颗粒物浓度对油捕获率的影响44-46
- 3.5 盐度对OMA中油捕获量的影响46-48
- 3.6 分散剂对OMA中油捕获量的影响48-51
- 3.7 小结51-52
- 第四章 MOS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52-63
- 4.1 MOS的形成52-53
- 4.2 MOS的形态及大小53-58
- 4.3 细菌量对沉降MOS中油含量的影响58-59
- 4.4 盐度对沉降MOS中油含量的影响59-60
- 4.5 分散剂对沉降MOS中油含量的影响60-62
- 4.6 小结62-63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63-65
- 5.1 主要结论63-64
- 5.2 建议与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涛,董德明,杨帆,张薇,花修艺;自然水体悬浮颗粒物吸附铅和镉的特性[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6期
2 窦维伟;任景玲;刘素美;张经;吴莹;;春季黄海及东海悬浮颗粒物中某些地球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3 沈秀娥;董德明;路永正;吕丽莎;花修艺;;水体悬浮颗粒物主要组分的萃取分离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庄川灵;胡馨月;曹建平;;长江口外冲淡水区悬浮颗粒物中总有机碳和叶绿素a的碳同位素分布[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5 林永青;吴佳鑫;郑新庆;黄凌风;;浮床栽培海马齿对海水中悬浮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张正斌,王保栋,刘莲生,郑士准;天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电泳性质的研究——Ⅱ.海洋有机物对悬浮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0年03期
7 张小燕;郭沛涌;黄金秀;;大型n灦云胀ê湍擅准缎】帕N镂降挠跋靃J];能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8 周明;;声学系统信号的量化与数字化处理[J];海洋技术;1992年03期
9 吴瑜端,陈慈美,,骆肖红;次生悬浮颗粒物与海域生命元素的内循环[J];热带海洋;1994年03期
10 丘耀文,王肇鼎,张正斌,刘莲生;珠江口水体中铜与悬浮颗粒物相互作用的研究[J];热带海洋;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炯;孙德智;王毅力;伦小秀;吕萍;;北京市典型峡谷型道路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特征分布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2 张国君;李超;;长沙市悬浮颗粒物的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巧琴;蔡传荣;李耕;;大气悬浮颗粒物的电镜观察[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胡塔峰;曹军骥;李旭祥;Shun-Cheng Lee;Judith C.Chow;John G.Watson;容波;;兵马俑博物馆冬季室内大气悬浮颗粒物与游客数量的关系[A];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高铭阳;毕永红;胡征宇;朱孔贤;袁希功;;三峡水库悬浮颗粒物的周年变化[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刘广山;黄奕普;陈敏;曹建平;;上海-南极中山站沿途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天然~(15)N[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华雪;柯常亮;李纯厚;廖秀丽;黄洪辉;;南海南部悬浮颗粒物脂肪酸组成分析[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8 孟佳;姚庆祯;于志刚;;长江口悬浮颗粒物中磷的形态与分布[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李宁;宋金明;马清霞;;黄东海悬浮颗粒物中氮与磷的季节变化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胡塔峰;曹军骥;董俊刚;沈振兴;Shun-Cheng Lee;Judith C.Chow;John G.Watson;李旭祥;容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含硫颗粒物的SEM-EDX研究[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云飞;国外如何监控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N];中国财经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王翰林;2008:北京如何现蓝天[N];科技日报;2001年
3 ;秘鲁研制出“超级树”,能净化城市空气[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实习生 宁芝;北京雾霾携1300多种微生物[N];科技日报;2014年
5 本报通讯员 李雄;浙江金华“长短拳”结合应对“十面霾伏”[N];科技日报;2014年
6 沈阳市环境保护局皇姑分局副局长 马吉军;针对复杂成因有效防治雾霾污染[N];中国环境报;2014年
7 记者 陈化宇;21世纪雅安“吃空气”[N];雅安日报;2006年
8 ;雾霾中国:彩色经济与阴云环境[N];企业家日报;2013年
9 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廖一民;如何净化室内空气[N];大众卫生报;2002年
10 日报记者 李兆林;自然有差池 创模当坚持[N];柳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娟;滨海环境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形成的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莉琼;基于辐射传输机理的鄱阳湖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刘红丽;室内悬浮颗粒物浓度与粒径分布测量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莹莹;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甜;石河子大气悬浮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张婷婷;黄河下游颗粒有机碳输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人为活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林中凌;两种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的水质调控及水中悬浮颗粒物分类[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4 肖锦蓉;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光学测量及反演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胡文烨;西北太平洋悬浮颗粒物的分布、组成及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6年
6 叶志波;石油与海岸带悬浮颗粒物的相互作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7 蔡立晨;湛江港海域悬浮颗粒物碳同位素时空分布及污染物来源示踪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波涛;自然水体悬浮颗粒物对铅、镉的吸附特性及与生物膜成分比较[D];吉林大学;2005年
9 周海洋;激光干涉测量大气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的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彭翔翼;极轨和静止轨道卫星多传感器反演长江口表层悬浮颗粒物浓度及其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42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4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