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在氯代有机物污染场地的应用探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1:23

  本文关键词: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在氯代有机物污染场地的应用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氯代有机物 污染场地 MNA 自然衰减 生物降解 氯代有机物降解菌


【摘要】:氯代有机物因其高毒性、高富集性、高环境残留的特点及其“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已被美国环保局(EPA)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氯代有机物污染场地的传统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方式修复费用相对较高,对污染场地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监控自然衰减(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MNA)是一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污染场地修复和管理技术,近年来在我国正逐渐被关注,其利用污染物自身的自然衰减作用达到修复目标,从而可降低修复成本,规避工程风险。本文主要通过设置微宇宙实验,研究探讨了氯代有机物在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规律、生物降解特性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此外,将污染物1,2-二氯乙烷投加到土壤中进行了小试实验,进一步探究了氯代有机物的自然衰减规律。本研究的成果可为污染场地MNA修复的进一步研究开展与实施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对氯代有机物在3m、6m、9m深度土壤样品中的自然衰减趋势研究发现,在45天的短期培养时间内,氯代有机物呈现一定的自然衰减趋势,但是未发现显著的生物降解作用。实验过程中微宇宙环境的一些地球生物化学指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如过氧化氢酶以及脱氢酶活性、脱氯产物(C1-)、电子受体(NO3-、SO42-)、pH值、ORP等。但样品DGGE指纹图谱中优势条带的16SrD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深度土层中都存在参与氯代有机物降解的功能菌群,女Dehalococcoides、 uncultured Dehalobacter sp、uncultured betaproteobacterium等。对氯代有机物在含水层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能力研究发现,氯代有机物在120天的微宇宙实验过程中发生了自然衰减,其中生物降解起到主导作用。实验组中Cl-浓度的升高和N03-浓度的降低,都进一步验证了生物降解过程的发生。体系中过氧化氢酶以及脱氢酶活性、pH值、ORP值等指标无明显变化。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中发现,含水层土壤和地下水中均存在可参与氯代有机物降解的优势功能菌群,女uncultured deltaproteobacterium、Spirochaeta sp、 Clostridiales等。在人工污染土壤自然衰减研究中,通过140天的微宇宙实验,发现1,2-二氯乙烷有明显的自然衰减趋势,同时发生了生物降解作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实验组中的Cl-浓度都显著升高,电子受体(NO3-、SO42-)的浓度无明显的变化,可以推测1,2-二氯乙烷以其它离子(如Fe3+)为电子受体发生了生物降解或直接被微生物利用而不是发生了共代谢。不同浓度梯度实验组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脱氢酶活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高浓度实验组的酶活低于中等浓度,可能外加的1,2-二氯乙烷影响了微生物活性。另外,pH值、ORP值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小,说明微宇宙环境比较稳定。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后发现,在不同浓度梯度土壤中都存在参与氯代有机物降解的功能菌群,如Pseudomonas、 Geobacter、uncultured 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 bacterium等。
【关键词】:氯代有机物 污染场地 MNA 自然衰减 生物降解 氯代有机物降解菌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3;X5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前言11-12
  • 1.2 监控自然衰减(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MNA)简介12-14
  • 1.2.1 自然衰减12
  • 1.2.1.1 自然衰减作用12
  • 1.2.1.2 生物降解作用对污染物自然衰减的贡献12
  • 1.2.2 监控自然衰减12-14
  • 1.2.2.1 MNA定义12
  • 1.2.2.2 MNA研究进展12-13
  • 1.2.2.3 污染场地自然衰减能力评价13-14
  • 1.2.2.4 MNA实施原则14
  • 1.2.2.5 自然衰减跟踪监测系统14
  • 1.2.2.6 监测数据有效性分析方法14
  • 1.3 氯代有机物的自然衰减研究14-19
  • 1.3.1 氯代有机物的自然衰减途径14-15
  • 1.3.2 氯代有机物的生物降解途径15-17
  • 1.3.2.1 氯代有机物的氧化脱氯15-16
  • 1.3.2.2 氯代有机物的还原脱氯16-17
  • 1.3.2.3 氯代有机化合物的共代谢17
  • 1.3.3 氯代有机物生物降解研究进展17-19
  • 1.3.3.1 氯代有机物生物降解的验证17
  • 1.3.3.2 氯代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17-18
  • 1.3.3.3 氯代有机物生物降解菌18-19
  • 1.4 PCR-DGGE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19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19-22
  • 1.5.1 研究内容19-20
  • 1.5.2 技术路线20
  • 1.5.3 目的及意义20-22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测试方法22-29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22-25
  • 2.1.1 实验材料22-23
  • 2.1.2 实验试剂23-24
  • 2.1.3 实验仪器24-25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25-29
  • 2.2.1 理化性质测定25
  • 2.2.2 VOC测定25-26
  • 2.2.3 NO_3~-、SO_4~(2-)、Cl~-浓度的测定26
  • 2.2.4 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的测定26-27
  • 2.2.5 PCR-DGGE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27-29
  • 第三章 氯代有机物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自然衰减能力及生物降解性能研究29-45
  • 3.1 实验设计29
  • 3.2 实验结果29-43
  • 3.2.1 挥发性氯代有机物浓度变化29-32
  • 3.2.2 不同深度土壤中酶活性研究32-33
  • 3.2.3 不同深度土壤中(Cl~-、NO_3~-、SO_4~(2-))浓度的变化33-35
  • 3.2.4 不同深度土壤中pH、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35-36
  • 3.2.5 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深度土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36-43
  • 3.2.5.1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36-37
  • 3.2.5.2 DGGE分析37-42
  • 3.2.5.3 DGGE条带割胶回收及测序分析42-43
  • 3.3 讨论43-44
  • 3.4 小结44-45
  • 第四章 氯代有机物在含水层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能力及生物降解性能研究45-59
  • 4.1 实验设计45
  • 4.2 实验结果45-57
  • 4.2.1 挥发性氯代有机物浓度变化45-47
  • 4.2.2 含水层土壤和地下水中酶活性研究47-48
  • 4.2.3 含水层土壤和地下水中(Cl~-、NO_3~-、SO_4~(2-))浓度的变化48-50
  • 4.2.4 含水层土壤和地下水中pH、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50-51
  • 4.2.5 PCR-DGGE技术分析含水层土壤和地下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51-57
  • 4.2.5.1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52
  • 4.2.5.2 DGGE分析52-57
  • 4.2.5.3 DGGE条带割胶回收及测序分析57
  • 4.3 讨论57-58
  • 4.4 小结58-59
  • 第五章 人工污染土壤自然衰减研究59-73
  • 5.1 实验设计59
  • 5.2 实验结果59-71
  • 5.2.1 不同浓度梯度土壤中1,2-二氯乙烷的浓度变化59-60
  • 5.2.2 不同浓度梯度土壤中酶活性研究60-61
  • 5.2.3 不同浓度梯度土壤中(Cl~-、NO_3~-、SO_4~(2-))浓度的变化61-63
  • 5.2.4 不同浓度梯度土壤中pH、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63-64
  • 5.2.5 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浓度梯度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64-71
  • 5.2.5.1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64-65
  • 5.2.5.2 DGGE分析65-69
  • 5.2.5.3 DGGE条带割胶回收及测序分析69-71
  • 5.3 讨论71-72
  • 5.4 小结72-7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3-75
  • 6.1 结论73-74
  • 6.2 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80
  • 致谢80-81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娟;孙亚男;;种植不同蔬菜的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04期

2 郑丽萍;龙涛;林玉锁;于赐刚;刘燕;祝欣;;Biolog-ECO解析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3年05期

3 尹勇;戴中华;蒋鹏;张华;许石豪;;VOCs污染场地地下水监测式自然衰减法可行性评估程序研究[J];江西化工;2013年03期

4 戴濡伊;吴季荣;徐剑宏;俞明正;史建荣;;小麦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改进[J];江苏农业学报;2013年04期

5 郭琳;;上海某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中氯代烃自然降解机制及能力研究[J];环境科技;2013年03期

6 胡平;解彦平;任永红;;固相萃取-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7种有效阴离子[J];应用化工;2013年04期

7 谢云峰;曹云者;柳晓娟;孔祥斌;李发生;;地下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能力评价方法[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年02期

8 张大定;谢云峰;柳晓娟;孔祥斌;曹云者;李发生;;1,2-二氯乙烷自然衰减过程中模拟饱和含水层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12期

9 华小梅;徐建;林玉锁;;场地污染识别与诊断方法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年11期

10 贾慧;武晓峰;胡黎明;刘培斌;;石油类污染物自然衰减能力现场试验验证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1052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52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d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