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至兰州铁路(四川段)区域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成都至兰州铁路(四川段)区域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摘要】:论文针对2014年度新建成兰铁路,开展其与规划高速公路、地方公路、铁路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研究工作,结合成兰铁路建设情况,从累积影响源、累积过程和累积效应着手,从区域环境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对其可能产生的叠加效应进行分析。成兰铁路线路穿越的岷山山系集中分布了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和特有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通过对累积影响的研究,可以在更宽广的时空范围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活动均包括在评价范围内,并从受影响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环境角度进行评价。将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与多个项目的影响共同考虑,为合理实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完整、长远的环境影响信息和依据。针对成兰铁路敏感区域内的规划高速公路、地方公路、铁路建设,开展累积影响评价对全面、系统剖析区域环境影响特征、研究区域环境影响作用原理,是预防该区域不良累积效应发生、减缓累积影响危害的有效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认为:综合地方路网与成兰铁路(四川段)建设,对成兰铁路(四川段)沿线10公里范围内整体生态服务的累积性影响不明显。评估成兰铁路(四川段)沿线10公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保持良好。从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来看,分级后高等区域面积为593.4 km2,约占总面积的9.9%。较高等区域面积3559.6 km2,约占总面积的59.1%,生态功能保持处于较好程度。根据成兰铁路施工特点,渣场等直接施工区域在建设项目中对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大。根据对7个未填占渣场、18个已填占渣场(含临时渣场1个),1个车站的现场调查。所占地面块生态服务功能改变较大。原有生态服务功能几乎被彻底改变。茂县车站由于用地性质的改变,生态服务功能将难以恢复到以前状态,车站建成后将不可避免带动周边的建设发展,仍将对周边生态服务功能造成持续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环境管理决策者优化决策提供参考,以便集中投入环保资金,优先对一些关键地段、敏感地段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关键词】:累积影响 叠加效应 生态 环境 成兰铁路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
- 1.3 研究范围与因子12-13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5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15-25
- 2.1 成兰铁路工程概况15
- 2.2 研究区涉及的生态功能分区情况15-17
- 2.3 研究区涉及的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17-21
- 2.3.1 地理单元及特征17-19
- 2.3.2 沿线生态功能概况19-21
- 2.4 沿线敏感区分布概况21-25
- 第3章 成兰铁路沿线地方路网现状及交通规划调查与分析25-35
- 3.1 已建、在建地方路网情况调查25-26
- 3.2 地方路网规划情况调查26-28
- 3.3 累积影响生态环境因子识别28-29
- 3.4 累积影响重要研究区域识别29-30
- 3.5 成兰铁路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分析30-32
- 3.5.1 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影响分析30
- 3.5.2 安县雎水海绵生物礁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30-31
- 3.5.3 四川千佛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分析31
- 3.5.4 对宝顶沟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31
- 3.5.5 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影响分析31-32
- 3.5.6 四川安县生物礁国家地质公园影响分析32
- 3.6 路网建设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压力叠加32-35
- 3.6.1 土地与植被的占用32-33
- 3.6.2 土壤侵蚀33
- 3.6.3 生物多样性33
- 3.6.4 环境质量33
- 3.6.5 对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影响因素33-35
- 第4章 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变化趋势影响评估35-54
- 4.1 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累积影响分析及评价35-50
- 4.1.1 生境质量及其变化35-40
- 4.1.2 土壤保持功能及其变化40-46
- 4.1.3 水源涵养功能46-49
- 4.1.4 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变化评估小结49-50
- 4.2 直接施工区域遥感调查50-53
- 4.3 生态服务功能累积影响评估结论53-54
- 第5章 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累积影响研究54-70
- 5.1 生物多样性累积叠加影响研究思路54-55
- 5.1.1 累积影响源确定54
- 5.1.2 累积效应分析54
- 5.1.3 累积评价框架路线54-55
- 5.2 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研究方法——幕景分析法55-61
- 5.2.1 幕景设计55-56
- 5.2.2 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模型构建56-61
- 5.3 成兰铁路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分析61-68
- 5.3.1 幕景Ⅰ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评价(成兰铁路建设前)61-62
- 5.3.2 幕景Ⅱ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评价(成兰铁路建设后)62-68
- 5.4 成兰铁路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评价结果68-70
- 结论及建议70-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鸥志敏;谭婷莉;;跨区域环境合作概况及运行机制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
2 马中;石磊;崔格格;;关于区域环境政策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9年13期
3 任建兰;张伟;张晓青;程钰;;基于“尺度”的区域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以中观尺度区域(省域)环境管理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06期
4 陈国阶;;区域环境学刍议[J];重庆环境科学;1989年01期
5 张四维;马斌;;用系统工程管理工业区域环境[J];经济管理;1995年02期
6 李同升,马乃喜;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7 左犀;;探索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记全国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J];环境;1997年01期
8 周航;黄琳;;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环境成本及其计量探析[J];商业经济;2014年03期
9 戴明忠,王腊春,窦贻俭;区域环境问题和区际环境协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10 吕玉新;区域环境规划专家系统计算机实现方法[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薇;张世秋;邹文博;;区域环境管理机制:国际经验与借鉴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张云;;论跨区域环境成本补偿机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许奇;;改善区域环境 建设宜居宣武[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4 钟卫红;;泛珠三角区域环境合作:现状、挑战及建议[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马小玲;;大珠三角环境保护合作进展与区域环境管治分析[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6 戈华清;;论我国跨行政区域环境监管机制[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籍伟;;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探讨[A];2014年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大会报告集[C];2014年
8 杨倩;;浅论区域环境问题的法律解决机制——从区域经济的角度[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马小玲;;应用产权理论推进粤港区域环境、自然资源制度创新[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廖新O,
本文编号:1098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9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