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孔的四环素检测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纳米孔的四环素检测技术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rtTA TRE 四环素 纳米孔 单分子 探测
【摘要】:四环素作为抗生素家族中的一员被广泛应用在人类和动物医学中。抗生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残留在环境中的抗生素能够渗透到土壤和水源中,不仅能够引起超级细菌的发展,也能够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许多未知的影响。现在,对抗生素类物质的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液相色谱法(LC)、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但是这些方法的一些缺点,如,成本高、测试时间长以及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等阻碍了他们真正的走向应用。因此找到一种低廉、高效、的方法意义重大。人们对纳米孔传感器的研究从库尔特计数器的发明就已经开始,距今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纳米孔为基础的分子分析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纳米孔传感器能够在单分子层面对生物分子进行检测,不仅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分子标记,而且也更加直接灵敏。纳米孔传感器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生物纳米孔传感器和固态纳米孔传感器。这两种类型的传感器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如:生物纳米孔直径很小拥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纳米孔的尺寸很难调节。固态纳米孔的尺寸比较好调节,但是空间分辨率却相对较低。纳米孔通常是在氮化硅或二氧化硅薄膜上制备,通常采用聚焦离子束(FIB)、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或电介质击穿方法制得。纳米孔传感器因其独特的特性通常被用来检测核苷酸聚合物的形态、DNA序列、离子、生物小分子等。在这篇文章之中,我们用纳米孔技术与生物机制相结合的方法对四环素浓度进行了检测。反向四环素反式激活因子(rtTA)和四环素反应元件(TRE)在四环素的作用下会相互结合并生成一个复合体。当这个复合体通过纳米孔时就会产生阻塞电流信号。通过对阻塞电流信号的检测就能够分辨出rtTA、TRE和这个复合体。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分子进行检测,一个是凝胶电泳,另一个是纳米孔生物传感器。在凝胶电泳试验中,我们成功的分辨出了rtTA、TRE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弱相互作用。在纳米孔实验中,首先,我们用电击穿法在10nm氮化硅薄膜上制备了10nm以下的纳米孔,然后我们对rtTA和TRE进行了检测,并且成功的将他们区别出来。之后,我们在不同浓度的Tet下探测了rtTA和TRE的相互作用,并且成功将他们之间的结合过程表示了出来。与凝胶电泳相比,纳米孔传感器能够在单分子层面上对生物分子进行探测,更直接、更清晰、更灵敏。
【关键词】:rtTA TRE 四环素 纳米孔 单分子 探测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30;TP21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引言10
- 1.2 纳米孔生物传感器技术概述10-11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11-13
- 第二章 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四环素调控系统13-17
- 2.1 四环素抑制细菌生长的生物机制14
- 2.2 四环素调控系统(Tet-off/Tet-on system)14-16
- 2.2.1 Tet-off系统14-15
- 2.2.2 Tet-on系统15-16
- 2.3 本章小结16-17
- 第三章 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的研究17-28
- 3.1 纳米孔技术简介17
- 3.2 纳米孔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17-18
- 3.3 不同类型的纳米孔传感器18-24
- 3.3.1 生物纳米孔18-20
- 3.3.2 固态纳米孔20-23
- 3.3.3 不同类型纳米孔之间的比较23-24
- 3.4 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的应用24-27
- 3.4.1 对核苷酸聚合物结构及其动态传输过程的探测24
- 3.4.2 DNA测序24-25
- 3.4.3 研究病毒DNA包装机制25-26
- 3.4.4 研究共价键或非共价键之间的相互作用26
- 3.4.5 医学诊断26
- 3.4.6 多肽和蛋白质的探测26-27
- 3.5 本章小结27-28
- 第四章 纳米孔的制备28-54
- 4.1 聚焦粒子束溅射28-30
- 4.1.1 FIB设备简介28-29
- 4.1.2 离子束溅射形成纳米孔29-30
- 4.2 电子束溅射30-32
- 4.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简介30-31
- 4.2.2 电子束溅射形成纳米孔31-32
- 4.3 电介质击穿形成纳米孔32-35
- 4.3.1 多级电压脉冲法33-35
- 4.4 固态纳米孔的加工制备35-40
- 4.5 固态纳米孔三维结构的可控性研究40-52
- 4.6 本章小结52-54
- 第五章 以纳米孔为基础的四环素检测技术的研究54-67
- 5.1 材料准备55-56
- 5.1.1 质粒构建55
- 5.1.2 蛋白质的重组和提纯55-56
- 5.1.3 纳米孔制备56
- 5.2 实验设计56-58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58-66
- 5.4 本章小结66-67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笑弘;朱新宇;顾菁;张欣;朱志伟;邵元华;;纳米孔分析化学[J];分析化学;2013年05期
2 杨全红,郑经堂,王茂章,张碧江;微孔炭的纳米孔结构和表面微结构[J];材料研究学报;2000年02期
3 丁克俭;张海燕;胡红刚;赵红敏;关伟军;马月辉;;生物大分子纳米孔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0年02期
4 ;表面修饰有序纳米孔二氧化硅标准物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J];硅谷;2010年21期
5 李鲁曼;赵安;徐伟;;纳米孔银膜的制备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研究中的应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朱晓蕊;王卫东;秦广雍;焦浈;;单锥形纳米孔的制备和离子传导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7 武灵芝;刘伟;赵启前;陈豪;刘玉棋;;硅烷化修饰的固态纳米孔[J];生物物理学报;2014年04期
8 刘仲阳,陈剑王宣,张大忠,孙官清;二维有序纳米孔铝膜的研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柴花斗;杨晓辉;富笑男;李新建;;沉积于硅纳米孔柱阵列上的铜纳米颗粒退火行为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7期
10 朱茂电;;微孔及纳米孔发泡材料研究进展[J];塑料科技;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香;郑玉彬;曹小红;李耀群;;玻璃锥形纳米孔通道内不对称离子整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鲍信和;;纳米孔材料和催化[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裘式纶;;无机纳米孔材料的结构与功能[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赵爽;翁玉华;郑玉彬;蔡盛林;李耀群;;锥形纳米孔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罗开富;;高分子穿越纳米孔进入受限体系的输运动力学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熊绍辉;伍绍飞;刘俊灵;王雪源;喻桂朋;潘春跃;;基于1,3,5-三嗪骨架的纳米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赵爽;张利香;郑玉彬;蔡盛林;杨金雷;李耀群;;功能化修饰单个玻璃锥形纳米孔用于刺激响应仿生离子通道[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吴海臣;刘蕾;;基于超短碳纳米管的新型纳米孔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9 朱成峰;陈旭;杨志伟;崔勇;;手性纳米孔金属席夫碱框架结构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刘蕾;杨纯;吴海臣;;基于纳米孔单分子技术对二价铅和二价钡离子的高灵敏的同时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顾定槐;拜耳材料科技开发“纳米孔”[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常丽君;纳米孔可成为DNA快速阅读器[N];科技日报;2010年
3 陈丹;石墨烯纳米孔设备可探测单个DNA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宏乾;一项突破传统的技术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6年
5 记者 刘联 马巍;强强联合产学研一条龙[N];珠海特区报;2009年
6 张巍巍;单链DNA易位可激发碳纳米管出现强电流[N];科技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郭伟 周洁;2014,科技或许这样影响生活[N];河北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聪;基于金属纳米孔的光学超构材料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邓涛;硅基纳米孔阵列制造技术基础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艾斌;基于胶体刻蚀的等离子体共振膜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臻;生物膜—硅纳米孔阵列光学传感器及药物筛选系统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6年
5 陈杨;领结形纳米孔光学天线的设计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李素娟;纳米孔道材料的限域性质及其在生物分析中应用[D];南京大学;2010年
7 张爽;高分子经纳米管道输运和检测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孙玉兵;纳米孔对铀(Ⅵ)在水—矿物界面吸附和解吸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袁力;金属纳米孔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性质和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张永来;溶剂热法合成纳米孔聚合物及其吸附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儆舟;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纳米孔及带电颗粒穿孔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丁铎;DNA修饰AFM探针与若干纳米孔材料之间的摩擦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爽;任意形状纳米孔和夹杂的周边应力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邢甜甜;微纳米孔性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质[D];东南大学;2015年
5 赵文远;固态纳米孔下纳米粒子的易位及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牛肖敬;用于穿孔效应的石英毛细管和聚碳酸酯膜微纳界面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陈伟川;金纳米孔阵列对碲化镉量子点荧光增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殷营营;纳米孔阵列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D];西南大学;2016年
9 刘伟康;氮化镓/硅纳米孔柱阵列的光致/电致发光特性及其调控[D];郑州大学;2016年
10 张月川;基于纳米孔的四环素检测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99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9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