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绿地布局与配置模式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郑州市绿地布局与配置模式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颗粒物浓度 时空分布 气象因素 绿地格局 配置模式 郑州市
【摘要】:本文基于2015年郑州市9个监测站点颗粒物数据、气象数据及遥感影像资料,运用GIS和Fragstats技术获取到以监测站点为中心3公里范围内绿地景观格局,着眼于PM2.5、PM10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及其对城市绿地景观异质性的响应,结合SPASS、Excel2007软件定量化的去描述不同尺度域不同季节绿地景观指数及绿地配置模式与PM2.5、PM10浓度的相关性及差异性,探讨相互间的耦合关系,构建以空气颗粒物缓解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景观优化布局。(1)通过研究发现,时间上,PM2.5、PM10浓度日动态基本呈现出近似“早晚间高,午后低”的变化趋势;月动态中二者日均浓度变化呈现出一定不规律性,与污染源排放及气象因素等的制约有关;年动态中二者月均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但相同月份中PM10浓度明显高于PM2.5,重污染天气集中在供暖季的12月、1~2月,秸秆燃烧的10月以及多扬尘天气的3月份,优良天气多出现在8月份,整体上二者浓度基本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2)通过对比,空间上,9个监测站点颗粒物污染水平郑纺机、烟厂、河医大、银行学校明显高于供水公司、四十七中、岗里水库,且岗李水库四季中污染水平一直最低;相应的,9个监测站点绿地景观指数LPI、IJI、AI最大值均为岗李水库(22.96、85.66、99.14),且6.0km×6.0km范围内,其城市绿地占有面积高达37.388%,而郑纺机绿地斑块占有面积最小,仅为8.397%。(3)气象方面:降水、大风天气对PM2.5、PM10的消减、清除、冲刷和扩散作用使其浓度显著降低,且无滞后性;大气能见度则随PM2.5、PM10浓度、空气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呈明显下降趋势,当PM2.5浓度从(68.00±10.66)ug/m3升高到(296.20±20.25)ug/m3,PM10浓度从(87.95±8.30)ug/m3升高到(398.21±32.90)ug/m3时,能见度则由8.499km降低到0.701km,下降率高达91.75%;相对湿度在0%~19%之间时,大气能见度为27.155 km±6.36km;当相对湿度增加到80%~89%时,大气能见度仅为3.111 km±0.24km,降低率为88.54%,下降趋势显著。而相对湿度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程度在不同湿度条件下不同,当相对湿度≥60%时,二者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PM2.5、PM10浓度对不同时空尺度域下城市绿地格局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绿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越大,大面积绿地斑块优势度越高,斑块分布越均匀、相互间耦合关系越好,其对颗粒物浓度的消减效益越高。最强相关尺度域多为4.0 km×4.0km,即以监测站点为中心,随着尺度域的增加,绿地对颗粒物浓度的消减能力增强,2公里处最高,之后慢慢减弱。(5)进一步针对绿地配置形式与颗粒物浓度相关性进行研究,得出乔灌草型滞尘效果较好,地被/草地次之,乔草型、灌草型较差,最强相关性尺度域也多为4.0 km×4.0km,且夏季PM2.5、PM10浓度与不同尺度域下的绿地景观格局及其绿地配置类型相关性及拟合度均最好。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不同尺度域下消减颗粒物污染的理想绿地布局模式,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区域缓解大气污染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颗粒物浓度 时空分布 气象因素 绿地格局 配置模式 郑州市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TU985.12
【目录】:
- 致谢4-7
- 摘要7-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7
- 1.3.1 空气颗粒物的来源及主要组分特征研究12-13
- 1.3.2 空气颗粒物的时间动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13-14
- 1.3.3 城市绿地与空气颗粒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4
- 1.3.4 城市景观异质性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14-15
- 1.3.5 研究不足与展望15-17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7-27
- 2.1 研究区概况17-21
- 2.1.1 自然环境概况17-18
- 2.1.2 社会经济状况18-19
- 2.1.3 绿地现状及分析19-21
- 2.2 研究内容21-22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2-27
- 2.3.1 研究方法22-23
- 2.3.2 技术路线23-25
- 2.3.3 论文框架结构25-27
- 3 颗粒物浓度时空动态变化特征27-33
- 3.1 颗粒物浓度时间动态变化27-30
- 3.1.1 日动态27-28
- 3.1.2 月动态28-29
- 3.1.3 年动态29-30
- 3.2 颗粒物浓度空间动态变化30-33
- 4 颗粒物浓度对不同气象条件的响应33-40
- 4.1 降水对颗粒物浓度的消减34-36
- 4.2 风速对颗粒物浓度的消减36-37
- 4.3 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的关系37-38
- 4.4 相对湿度与颗粒物浓度的关系38-40
- 5 颗粒物浓度对景观格局的响应40-52
- 5.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颗粒物浓度相关性分析40-42
- 5.2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颗粒物浓度间回归分析42-44
- 5.3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格局44-46
- 5.4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颗粒物浓度相关性分析46-48
- 5.5 绿地配置模式与颗粒物浓度相关性48-52
- 6 缓解颗粒物污染的绿地布局探析52-54
- 7 结论、讨论与创新点54-57
- 7.1 结论54-55
- 7.2 讨论55-56
- 7.3 创新点56-57
- 参考文献57-65
- ABSTRACT65-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锋;叶青徽;周扬屏;黄河清;;清扫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2 乌日图那森;马永明;丁杨;谷雨;;2009-2011年包头市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分析[J];北方环境;2013年11期
3 陈治清;林忠平;朱卫华;张昊;;两典型办公室室内颗粒物浓度监测与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4年03期
4 林杰豪;;基于交通源的自动监测站颗粒物浓度的差异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12期
5 易江,高小晋,胡伟,魏复盛;燃煤电厂锅炉排放颗粒物浓度的连续测定[J];中国环境监测;1997年01期
6 许婕;亢燕铭;钟珂;;不同污染源位置对颗粒物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8年01期
7 齐飞艳;郭会锋;赵勇;朱彦锋;;道路绿化林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河南科学;2009年06期
8 谢东海;陈楠;薛英;刘统亮;韩奇;;海口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浓度及重金属元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9 温昶;徐明厚;于敦喜;岳良;周科;占中华;姚洪;;煤焦破碎及颗粒物形成的逾渗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10 傅伟聪;董嘉莹;王茜;赖恭梯;赖钟雄;;福州市冬季若干典型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治清;林忠平;朱卫华;张昊;;办公楼室内颗粒物浓度测试与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洪盛茂;;除夕夜烟花爆竹燃放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邓启红;;室内颗粒物的健康危害与研究对策[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文远高;连之伟;;商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测试与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周文晶;汪家玮;李佳颖;应启戛;;利用振动原理实时检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研究[A];第七届工业仪表与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张小玲;刘洁;徐敬;徐晓峰;赵秀娟;孟伟;何迪;;北京机动车限行前后污染气体和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朱持则;潘荷芳;郝世锋;杨军;孙晓慧;季海冰;毛燕军;;典型天气背景下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的个例分析[A];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2年
8 刘泽常;董如鑫;张清爽;;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9 刘俊杰;徐斌;;分区计算在建筑物室内颗粒物浓度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10 刘增东;刘建国;王蓓;黄书华;韩道文;冯巍巍;陆亦怀;;北京地区颗粒物浓度垂直分布特性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朱雪娇;2017年西安细颗粒物浓度至少降10%[N];西安日报;2014年
2 记者 常慕城;2月份菏泽共有“蓝天白云”天数10天[N];菏泽日报;2014年
3 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森林成为阻滞PM2.5的精锐奇兵[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4 彭爱平 龚正;“扬尘污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时候了!”[N];人民政协报;2014年
5 记者 陈永刚;长沙PM2.5昨最高近500[N];湖南日报;2014年
6 见习记者 徐文慧 记者 汤璇;59项措施严控扬尘污染[N];广东建设报;2013年
7 记者 荣丽君 通讯员 市督办;从数字看西宁大气治污成效[N];西宁晚报;2013年
8 张淼 刘美辰;大面积雾霾为何频频“来袭”[N];光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李龙飞 贺小巍;铁腕治霾:还市民好空气[N];陕西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车辉;不要让蓝天成为公众的奢望[N];工人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包红光;城市公园绿地内空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规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田利伟;室内环境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及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王友君;典型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丹;基于Arduino平台的光散射式沙尘颗粒物浓度测量系统设计及应用[D];宁夏大学;2015年
2 李春龙;空调室内空气颗粒物浓度控制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胡泽源;地铁环境中颗粒物污染水平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4 余卫国;基于MODIS数据的京津冀地区霾及颗粒物浓度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高超;四川盆地颗粒物浓度卫星遥感反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张颖慧;有高架的城市街道峡谷内颗粒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黄诗卉;自然通风的学校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及其相关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8 毛艺颖;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特征及源解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李志远;高架下街谷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扩散的实验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10 李新龙;空调系统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影响规律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06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10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