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气溶胶态生物粒子检测下限和响应时间的实验测定

发布时间:2017-12-26 17:20

  本文关键词:气溶胶态生物粒子检测下限和响应时间的实验测定 出处:《舰船科学技术》2016年2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气溶胶检测 本征荧光 浓度测量 检测下限 响应时间 动态阈值


【摘要】:气溶胶态生物粒子的检测下限和响应时间是生物气溶胶荧光检测设备的2项重要指标。介绍一种空气中生物气溶胶浓度的检测方法,利用纯净空气在缓冲瓶中稀释发生的模拟生物气溶胶粒子浓度,稀释后的气溶胶一路进入光学颗粒物粒径谱仪,测量结果作为标准计数,另一路进入气溶胶检测设备完成测定。结果表明,所设计生物气溶胶荧光检测设备对纯净空气和真实空气中浓度1 000/L的生物气溶胶粒子均具有较高检测灵敏度,响应时间1 min。这对于空气中生物气溶胶粒子或其他粒子的计数测量及仪器标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detection limit and response time of the gas soluble colloidal particles are 2 important indexes of the biological aerosol fluorescence detection equipment. Introduces a kind of biological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 detection method, using pure air in the biological aerosol concentration dilution buffer bottle simulation of aerosol dilution after a way into the optical particle size spectrometer,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as the standard count, another way into the aerosol detection equipment to complete the determi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signed bio aerosol fluorescence detection equipment had high sensitivity to clean air and 1 000/L aerosol particles in real air, and the response time was 1 min. This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ount measurement and calibration of the aerosol particles or other particles in the air.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92609部队;
【分类号】:X513
【正文快照】: 大气中的生物气溶胶可引发人类的急慢性疾病及动植物疾病,目前各国十分重视大气生物气溶胶实时探测技术与仪器开发等研究[1 4]。活性生物粒子特有的发光物质——辅酶II和核黄素在320~385 nm紫外光照射下,会在420~580 nm波段内激发出较强的本征荧光峰[5 6]。根据这一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春;;没有气溶胶的世界[J];青海气象;2003年01期

2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3 郭艳萍;;气溶胶与人类健康[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温占波;李娜;李劲松;杨文慧;王洁;胡凌飞;董晓凯;鹿建春;;动物口鼻动态气溶胶暴露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5 陈伟;晏磊;杨尚强;;海洋气溶胶多角度偏振辐射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3期

6 黄日广;;气溶胶粒子大小测定方法概述[J];辐射防护通讯;1981年03期

7 唐继荣,蒋锦华,聂书玉;均匀气溶胶液滴流发生器[J];环境科学;1982年04期

8 魏学孟;;气溶胶取样的研究[J];冶金安全;1983年04期

9 郭诚禄,王明康,莫天麟;稀土气溶胶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J];气象科学;1986年02期

10 刘延刚,陈万奎,刘广忠;气溶胶粒子尺度谱特征探讨——一种简单的统计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成明;王自发;;气溶胶混合演变过程影响因子模拟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王启燕;马江;尹国辉;;沙子、粘土对气溶胶的过滤特性实验[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张美根;成秀虎;徐永福;;东亚春季硫酸盐气溶胶分布特征的模拟[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马新成;张蔷;嵇磊;黄梦宇;李宏宇;杨道侠;何晖;张磊;李睿劫;刘力威;韩光;吴宏议;;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董晓波;王高磊;吕峰;胡向峰;;晴空条件下河北中南部地区上空气溶胶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贺千山;杨引明;耿福海;周广强;高伟;辛跳儿;;中国东部陆地上空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白皓;齐道辉;钱文涛;苍大强;宗燕兵;;微米级气溶胶粒子在滤层中的收集效率研究[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张瑜;银燕;段英;石立新;吴志会;;晴天条件下一次气溶胶飞机探测资料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吕峰;董晓波;胡向峰;;石家庄地区气溶胶微物理结构的飞机探测个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10 石春娥;姚克亚;李子华;;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小曳;细说气溶胶[N];光明日报;2013年

2 记者 吴越;我国雾霾天频现主因是气溶胶污染[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记者 管晶晶;气溶胶增多会显著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吴越;与PM_(2.5)相关的雾和霾如何形成[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张小曳;气溶胶:让空气像雾又像霾[N];工人日报;2014年

7 记者 冯源;雾霾加剧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有关[N];经济参考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郭薇;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毅;霾从何来[N];人民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倪元锦 杨毅沉;霾的形成,气溶胶扮演啥角色[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李军霞;山西地区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地面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房文;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许潇锋;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封彩云;城市污染大气环境下云和降水形成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王雨;APRAMVI算法及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林燕芬;大气气溶胶对能见度、云和降雨的影响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祺;黄渤海海域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观测及反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荣华;用ATOFMS测量散射光强反演气溶胶粒子折射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孙玲;中国近三十年气溶胶变化特征及与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邱明燕;青岛地区气溶胶特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苏艳新;非线性气溶胶动力方程的高阶有限体积元法[D];山东大学;2012年

6 向涛;张掖地区气溶胶光学特征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磊;兰州远郊榆中地区气溶胶吸收特征[D];兰州大学;2011年

8 鹿化文;大气辐射传输的数值模拟及气溶胶粒子辐射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小培;黄山顶大气气溶胶粒子来源和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李冬辉;中国东部海域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38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338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4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