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大气主要含氮化合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本文关键词: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大气主要含氮化合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太湖地区 大气活性氮 浓度 影响因素 时空变异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氮肥施用导致大气中含氮物质的激增,排放到大气中的活性氮成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为活性氮的增加尤其是化肥氮素,为人类提供了食物保障,同时也加大了活性氮向陆地和水体的转移,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太湖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湖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攀升,能源消耗增加迅速,机动车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太湖地区大气活性氮污染水平越来越值得关注。本研究选取太湖地区典型城市、城郊和农村三个采样点,监测了 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气态和颗粒态大气活性氮浓度,分析了太湖地区大气活性氮浓度的时空变异特征,综合讨论了大气各形态活性氮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太湖地区大气NH3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1.67μgN·m-3,其中苏州、常熟、宜兴三个采样点大气NH3浓度年平均值分别为14.50、17.16、33.34μgN·m3;大气HNO3浓度月平均值为6.11 μgN·m-3,其中苏州、常熟、宜兴三个采样点大气HNO3浓度年平均值分别为6.67、6.71、4.96μgN·m-3;大气N02浓度年平均值为6.90μgN·m-3,其中苏州、常熟、宜兴三个采样点大气NO2浓度年平均值分别为7.87、8.85、3.98μgN·m-3,城市、城郊、农村气态活性氮(NH3、HNO3、NO2)浓度分别为29.05、32.72、42.28μgN·m-3,平均值为34.68μgN·m-3,表明太湖地区大气气态活性氮污染严重。(2)太湖地区大气颗粒态NH4+浓度年平均值为7.82μgN·m-3,其中苏州、常熟、宜兴三个采样点年平均值分别为6.31、8.75、8.41 μgN·m-3;大气颗粒态NO3-浓度年平均值为5.03 μgN·m-3,其中苏州、常熟、宜兴三个采样点年平均值分别为4.40、5.50、5.19μgN·m-3;通过差减法得到太湖地区大气DON浓度年平均值为2.07 μgN·m-3,其中苏州、常熟、宜兴三个采样点年平均值分别为2.21、1.92、2.09 μgN·m-3;城市、城郊、农村大气颗粒态活性总氮(TN)分别为13.47、16.17、15.58 μgN·m-3,平均值为15.07 μgN·m-3,城市、城郊、农村三个采样点之间大气颗粒态活性氮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3)太湖地区大气NH3浓度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农田施肥期间产生的氨挥发会显著提升当地大气中的NH3浓度,各采样点的降雨量、温度对大气NH3浓度有也显著影响。太湖地区农业源氨排放是该地区大气NH3浓度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源头上减少氨排放是降低大气NH3浓度的最有效措施;太湖地区大气HNO3和NO2浓度时间变异明显,城市和城郊HNO3月平均浓度相当,农村大气HNO3浓度低于城市和城郊,但不显著,城市地区NOx主要来自于公路交通和工业排放,农村地区农田施肥也会贡献一部分NOx,而城郊地区则会收到这两个来源的共同影响,因此城郊地区HNO3浓度尤为值得关注;降雨量、温度、适度等气象因子对该地区大气HNO3和NO2浓度影响不明显。(4)在太湖地区NH3浓度较高的背景下,大气中酸性气体是颗粒态NH4+的决定性因素,三个采样点颗粒态NH4+浓度与酸性气体HNO3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颗粒态NH4+浓度与温度表现为负相关,因为温度升高促进了大气中颗粒态NH4+的分解;大气颗粒态NO3-浓度均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气温升高时大气中二次气溶胶NH4NO3、Ca(NO3)2等容易分解,降低了大气中颗粒态NO3-的浓度,降雨对大气颗粒态NO3-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三个采样点大气颗粒态NO3-均与当地颗粒态NH4+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在太湖地区NH3浓度较高的情况下,NH4NO3可能是颗粒态NO3-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冬季太湖地区大气可溶性有机氮高于其它季节,因为低温条件下烟尘与NOx或NH3反应时可以产生有机氮,夏季大气DON平均浓度总体表现为农村城市城郊,农民投入到农田中的氮肥,有一部分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可能直接挥发到了大气中,因此,在太湖地区指导农民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尤为重要。(5)太湖地区大气颗粒态TN中DON所占比例在0.25%-29.71%之间,城市、城郊、农村三个采样点大气颗粒态DON占TN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异和地域性差异,夏季和冬季DON占TN比重较高,春季和秋季则相对较低,在大多数月份宜兴采样点DON占TN比重低于苏州和常熟采样点,可见在太湖地区城市和城郊有机氮排放量要大于农村,说明城市以及城乡结合处的公路交通对大气有机氮的贡献明显。运用差减法来获得大气DON浓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太湖地区发达的农业和禽畜养殖业都是大气有机氮的直接排放源,除此以外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也会产生挥发性的有机氮,因此为更清楚的了解太湖地区大气DON的污染情况,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 large quantity of fossil fuel combustion , automobile exhaust emiss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lead to the explosion of nitrogen - containing substances in the atmosphere . ( 2 ) The average annual mean concentration of NH 3 + concentration in the Tai Lake area is 7.82 渭gN 路 m - 3 . The average annual mean value of the three sampling points in Suzhou , Changzhou and Yixing is 6.31 , 8.75 and 8.41 渭gN 路 m - 3 respectively . ( 4 ) In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NH3 concentration in the Taihu area , the acid gas in the atmospher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 granular state NH4 + , and the NH4 +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the acid gas HNO3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全友,徐良才,庞淑薇;南迦巴瓦峰地区大气中汞的环境自然背景值[J];环境化学;1984年06期
2 孙庆瑞,王美蓉,邵可声;峨眉山地区大气中的硝酸和氨[J];环境科学;1989年01期
3 陈功;宁夏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对植物影响的初步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4 郑庄川;北京──热近20年来周围地区大气环境变化[J];中国环境监测;1994年01期
5 张乃弟;杨建伟;;武汉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特征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4年04期
6 赵大为;;重庆地区大气干降尘化学组分及其在中和降雨酸度中的作用[J];重庆环境科学;1991年05期
7 于淑秋 ,丁国安;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J];Annual Report of CAMS;2002年00期
8 王学琳,孙淑萍,赵迪,窦艳梅;沈阳地区大气飘尘中烃类含量的分布规律[J];环境化学;1991年06期
9 陈乐恬,刘俊华,佟玉芹,林玉环,王文华,LiuS,CarloyRJ;北京地区大气中汞污染状况的初步调查[J];环境化学;2000年04期
10 王小萍;龚平;姚檀栋;;偏远地区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董发勤;贺小春;李国武;;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大气粉尘的特征研究[A];2005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倪邦发;秦亚丽;黄东辉;张贵英;刘存兄;王平生;田伟之;;核分析技术研究北京新镇地区大气污染[A];第十二届全国活化分析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张仁芳;王聚杰;;海口地区大气无线电噪声观测[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4 罗津晶;李金兰;刘燕;;厦门地区大气汞的干湿沉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孟伟;高庆先;任阵海;;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数值模拟研究[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6 张仁健;邹捍;沈振兴;;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Pb污染特征[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建中;王玮;;华北地区大气污染对气溶胶和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介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麦博儒;邓雪娇;李菲;邓涛;谭浩波;吴兑;;广州地区大气CO、O_3及NO_x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风场的相互关系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罗沙 顾瑞珍;治霾要找对“症”更要下好“药”[N];中国建设报;2014年
2 陈晓星;空气也是民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3 本报记者 张子瑞;京津冀地区雾霾成因初步揭开[N];中国能源报;2014年
4 环境保护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武绍贵 刘传义;治霾岂能忽视农村污染源?[N];中国环境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敬;北京地区大气有机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刘书臻;环渤海西部地区大气中的PAHs污染[D];北京大学;2008年
3 李春雷;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波;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大气主要含氮化合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吴萍萍;台湾海峡近岸地区大气汞时空分布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3 王玉锁;合肥地区大气汞的形态、浓度及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赵怡凡;华北地区大气中溴代阻燃剂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来源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5 刘瑜;北京地区大气甲烷的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1995年
6 刘燕;2004年冬季珠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大气PM10单颗粒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程翠莉;大连地区大气中DDT和HCH的监测与来源解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8 田谧;京津冀地区霾污染过程大气PM_(2.5)及前体物变化特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56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35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