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解
发布时间:2018-01-10 08:18
本文关键词: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解 出处:《统计与决策》201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足迹 影响因素 STIRPAT模型 生态政策
【摘要】:文章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变化的测量指标,选取30个省(市)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了三大区域和八大区域划分下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生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是高水平均衡,中部地区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过渡的趋势,西北地区是一种短暂的低水平的耦合过程将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粪、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处于临界演化类的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the measurement index of ecological change, selection of 30 provinces (city) the panel data of 1999-2009 were studied in three regions and eight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using STIRPAT model, energy efficienc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c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tween the eastern coast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high level equilibrium, the central region showing a high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trend, the northwest region is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a low level of short the area is divided into stabl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ung, critical to development, evolution is critical class southwest region and the central region is the focu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一带一路”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LZUJBWZX013)
【分类号】:X22;F124
【正文快照】: 0引言 分解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压力的影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过去20年中,环境和经济增长问题被限定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假定之上%部分研究结果支持这一假定|21,部分并不支持|M1。国外研究者逐步增加了人口、技术变化等解释变量来说明此问题。在国内,学者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2 吴志峰;胡永红;李定强;匡耀求;;城市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与模拟[J];资源科学;2006年05期
3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区域生态足迹情景预测——以吉林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7年01期
4 姜倩倩;迟美玲;周燕;闵元媛;宋志伟;;大学校园的生态足迹探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8期
5 曹辉;陈秋华;;福州市旅游生态足迹动态[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6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窦晶鑫;;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供需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7 刘建兴;王青;孙鹏;顾晓薇;李广军;;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效应的分解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1期
8 谢新源;陈悠;李振山;;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8年01期
9 王军;刘建兴;张素s,
本文编号:1404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045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