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8 01:18

  本文关键词: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研究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微生物絮凝剂 约氏不动杆菌 絮凝率 富营养化水体


【摘要】: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易于分离、可降解性高、应用范围广泛、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在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产絮微生物产絮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优化、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多种因素的优化以及微生物絮凝剂对各类废水、污水处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所筛选出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最佳发酵产絮时间均较长,在生产前期发酵产絮花费较大的人力及物力,不利于微生物絮凝剂的大量实际应用。专家学者们在微生物絮凝剂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方面研究较少。本实验旨在筛选出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并对该菌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进行研究。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从采自成都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菌株,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为标准,筛选出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SNUX-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实验鉴定,鉴定菌株SNUX-1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i)的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将菌株SNUX-1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命名为SNUX-MBF,对菌株SNUX-1发酵产生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的培养基的氮源、培养基碳源、培养基初始p H、菌株接种量及培养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研究,获得其优化条件为:碳源:蔗糖20.00 g/L;氮源:酵母浸出粉1.50 g/L;培养基初始p H:8.00;接种量:4.00%;培养时间:12.00 h。进一步对影响菌株SNUX-1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絮凝活性的絮凝体系温度、助凝剂种类、絮凝体系p H、发酵液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搅拌速度、搅拌时间、静置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研究,获得其优化条件为:助凝剂:Cu Cl2;絮凝体系p H:9.00;发酵液投加量:5.00 m L;助凝剂投加量:2.00 m L;搅拌速度:120.00 rpm;搅拌时间:7.00 min;静置时间:15.00 min。在最佳条件下,菌株SNUX-1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为99.10%。使用无水乙醇、氯仿-正丁醇(5:2)提取菌株SNUX-1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将提取所得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粗品与考马斯亮蓝试剂、双缩脲试剂及蒽酮试剂进行显色反应实验并结合全波长光谱扫描结果对菌株SNUX-1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菌株SNUX-1所产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与考马斯亮蓝试剂及双缩脲试剂均无显色反应,与蒽酮试剂发生显色反应,全波长光谱扫描结果进一步验证菌株SNUX-1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不含蛋白类及核酸类物质,含有糖类物质。EDTA、HCl、尿素对絮凝体系中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与高岭土悬浮颗粒结合键的检查结果显示微生物絮凝SNUX-MBF与高岭土悬浮颗粒间的结合键为离子键,结合絮凝体系电位随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的添加的变化情况推测菌株SNUX-1所产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作用机理为电中和作用及吸附架桥作用。菌株SNUX-1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对采自四川师范大学某湖的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总磷、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浊度、腐殖质类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24.77%、12.90%、0.66%、15.80%、44.96%、76.92%、62.37%。本课题筛选得到的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SNUX-1能在12.00 h内发酵产生较多的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对高岭土悬液具有较好地絮凝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能大大节约人力物力,从而减少生产成本;菌株SNUX-1所产微生物絮凝剂SNUX-MBF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浊度、腐殖质类有机物皆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此种微生物絮凝剂在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Abstract]:This experiment is aimed to screen out a high efficiency microbial flocculant producing bacteria and to optimize the flocculation rate of microbial flocculant for various kinds of wastewater and sewage treatment . The microbial flocculant produced by fermentation of strain SNUX - 1 was named SNUX - MBF .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 carbon source : sucrose 20 . 00 g / L ; nitrogen source : yeast extract powder 1 . 50 g / L ; culture medium initial pH : 8.00 ; inoculation amount : 4.00 % ; culture time : 12 . 00 h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bial flocculant SNUX - MBF produced by strain SNUX - 1 was free of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NUX - MBF produced by strain SNUX - 1 could produce more microbial flocculant SNUX - MBF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NUX - MBF produced by strain SNUX - 1 had better flocculation effect .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2;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卉,朱迟,梁慧芳,杨劭;微生物絮凝剂概况及发展前景[J];生命科学研究;2005年S1期

2 石春芳;;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应用前景[J];科技资讯;2006年33期

3 李和平,郑泽根,朱柱,郑怀礼;微生物絮凝剂[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4 成文,黄晓武,胡勇有,周康群,刘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董双石,王爱杰,任南琪,马放,由阳;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废水的研究和发展趋势[J];生物技术;2004年01期

6 陈烨,连宾;微生物絮凝剂研究和应用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1期

7 张素娟,蔡玉梅;微生物絮凝剂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J];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陶然,杨朝晖,曾光明,邓恩建;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絮凝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4期

9 吴俊森;;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白京生;王兰;;利用固定化菌半连续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曙光;高宝玉;岳钦艳;李剑;冯贵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邓述波;胡筱敏;罗茜;邵佳麟;;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四期)[C];1998年

3 黄丽芳;徐竟成;;环境友好型微生物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邓长江;相茂功;朱希强;郭学平;凌沛学;;微生物絮凝剂普鲁兰的应用进展[A];2008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磊;戚霁;孙光逊;刘荣琴;;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本兰;;新一代高效无毒水处理剂-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应用前景[A];水处理药剂研究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7 白京生;王兰;;微生物絮凝剂连续化生产及其稳定性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宫小燕;栾兆坤;;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高杰;包华影;苏永杰;;微生物絮凝剂/γ辐射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初探[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向蓉;张艳君;戴晓晴;王春晖;;剩余污泥中微生物絮凝剂的复合提取方法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仲科;海水微生物絮凝剂研制取得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邢洁;蛋白型微生物絮凝剂对卡马西平的去除效能和机制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湛雪辉;微生物絮凝剂MBFXH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婷婷;无机组合—微生物絮凝剂联用对矿坑涌水中低浓度铅的去除[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薇;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琳;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在Pb~(2+)废水中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5年

4 梁语燕;胶质芽孢杆菌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对含重金属污水的处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李丹妮;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合成条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王坤;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性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7 吴焕利;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蒋玮;产高效微生物絮凝剂固氮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刘敏;酵母基微生物絮凝剂性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姜琳琳;利用污泥残渣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38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38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9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