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植物人工快渗系统污水处理效果

发布时间:2018-01-19 18:18

  本文关键词: 人工快渗系统 植物 COD 总氮 总磷 出处:《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紫背天葵菜为种植植物,研究植物人工快渗系统对生活污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植物人工快渗系统对COD、氨氮和总磷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8%、95.3%和94.8%,COD、氨氮的出水浓度均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出水中总磷的浓度能满足一级B标准。植物人工快渗系统对总氮平均去除率为67.6%。总氮、总磷较常规人工快渗系统去除率明显提高。植物的吸收和根系的截留是总氮总磷去除率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植物种植为人工快渗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能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还能增加环境美观度。
[Abstract]:The effect of plant artificial rapid osmotic system on the removal of pollutants from domestic sewage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artificial rapid osmotic system was effective on COD.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s of 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85.8% and 94.8% respectively. The effluent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can meet the pollutant discharge standard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GB18918-2002).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phosphorus in effluent can meet the first class B standard.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 of total nitrogen in plant artificial rapid osmotic system is 67.6%. The removal rate of total phosphoru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artificial rapid osmotic system. The absorption of plants and the interception of root system were the main factors to increase the removal rate of tot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ignificantly. Plant planting provided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artificial rapid osmotic system. I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pollutants, but also increase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2273602)资助
【分类号】:X703;X173
【正文快照】: 人工快渗系统是在土地处理基础上演变的污水处理技术[1],人工快渗系统对有机污染物、氨氮、S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常规的污染物去除率较高,但是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偏低,不能满足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2-5]。一些学者通过添加特殊渗滤介质以及外加碳源等方法提高了系统的脱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范远红;崔理华;林运通;高静;;不同水生植物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效果[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2 梁奇奇;沈耀良;吴鹏;陆爽君;徐乐中;;植物种类与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交互作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3 苏小东;李艳;原金海;贾云;;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吸收去除效果的试验[J];净水技术;2014年02期

4 王栎雯;刘康怀;司圣飞;张丽春;严博;龙飞;;人工快渗系统优化填料组合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年06期

5 李稹;黄娟;姜磊;徐文杰;王其东;陈曦;;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5期

6 王志帅;王成端;;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主要技术研究的国内进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丽;陆兆华;王昊;刘操;廖日红;郑凡东;;新型混合填料人工快渗系统处理污染河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爱彬;人工快渗系统除磷方法和多段处理工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鸿;黄世洋;黎庶凯;伍美炎;;绿狐尾藻人工湿地治理水污染模式及其在广西的应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6年04期

2 张汉军;;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J];现代园艺;2016年23期

3 陈佼;张建强;许文来;李佳;杨旭;;Fe~(3+)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脱氮效能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12期

4 陈罡;;水生植物净化水体作用的研究进展[J];吉林林业科技;2016年06期

5 梁武;;试分析不同植物与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J];科学中国人;2016年29期

6 李楠;范泽;董阳;乔秀亭;孙金辉;;6种植物水质氮、磷净化能力的比较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7 陈杨武;秦燕;胡爽;卢挺;谭周亮;;人工快渗工艺对冬季生活污水处理诊断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9期

8 梁奇奇;沈耀良;吴鹏;陆爽君;徐乐中;;不同配置人工湿地对分散性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年04期

9 张琼琼;黄兴如;郭逍宇;;基于T-RFLP技术的不同水位梯度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16年14期

10 宋志晓;张焕祯;王智丽;平玉焕;刘光英;赵倩;;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宋志晓;强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关键参数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赵晓鹏;人工快渗生态田系统去除农村生活污水中磷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王智聪;改进型CRI和SBR系统对含盐废水处理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谢江;CRI系统除磷机理及加强除磷型CRI系统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范兴建;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微生物特征及氮素去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王祖光;人工快渗系统复氧机理研究和水流流态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志鑫;白少元;解庆林;游少鸿;丁彦礼;何珊;;美人蕉根系对不同基质结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水力特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6期

2 程璞;张慧;陈健;;进水碳负荷浓度对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微生物动态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3 苏小东;李艳;原金海;贾云;;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吸收去除效果的试验[J];净水技术;2014年02期

4 刘燕;万福绪;王瀚起;;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J];林业科技开发;2013年03期

5 沈瑾;王三反;孙连鹏;;水生植物对铜污染废水的净化能力[J];净水技术;2013年02期

6 管策;郁达伟;郑祥;魏源送;;我国人工湿地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脱氮除磷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2期

7 杨小霞;黄晓典;赵超;彭少华;韩磊;;3种水生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磷吸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5期

8 李稹;黄娟;姜磊;徐文杰;王其东;陈曦;;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5期

9 吴建强;周训华;王敏;唐浩;吴健;沙晨燕;;水力停留时间变化对2种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10 张岩;李秀艳;徐亚同;李素娜;陶寅;黄秋雨;蒋敏芝;;8种植物床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多;总氮测定中的一点体会[J];中国环境监测;2001年03期

2 谈锦清;总氮测定中消解容器的改进[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5期

3 翟美华,刘乔芳;门楼水库总氮偏高的原因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5年04期

4 王志伟,魏海峰;总氮测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干旱环境监测;2005年01期

5 蔡裕丰;徐立生;;水质总氮测定中的有关问题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06期

6 袁静;季平扬;袁艺;;修正的凯氏法测定土壤中的总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7 丁淑萍;;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氮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7期

8 章智慧;李昆华;欧文斌;吴小兰;;影响总氮准确测定因素的探讨[J];化肥工业;2009年06期

9 李冰;牛春雷;李桂花;;总氮测定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风;2009年01期

10 张雪莲;李晓娜;武菊英;郑伟;黄倩;汤丛峰;;不同类型土壤总氮的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晓红;;改良回归方程法提高总氮测定结果准确度[A];四川省第十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斌;施槻;;热分解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的方法比对[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3 魏春燕;郑秀丽;张红艳;;总氮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A];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暨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提升清洁生产审核能力和质量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郭燕;邹孝;谭钦文;闫静;;西河水库总氮超标的原因简析[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马红波;宋金明;;渤海南部海域沉积物中吸附态氮和总氮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朱瑞芝;解聪敏;傅学起;冯建兴;;IC法测定湖泊底泥中总氮[A];天津市第六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9年

7 冯倩;刘聚涛;丁惠君;袁桂香;张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粪便污染物产生量及其氮耕地负荷[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2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C];2013年

8 洪倩;欧述俊;陈森炉;韩兆兴;刘瑞民;;白溪水库总氮总磷控制研究[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兴刚邋张建民;国内环保标准首次要求控制总氮[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杭春燕 刘烨;新标准下,13市空气都未合格[N];新华日报;2013年

3 记者 蒋丽英;阳澄湖总氮改善一个类别[N];苏州日报;2013年

4 记者 刘宇男;集中式饮用水源85.7%达标[N];四川日报;2011年

5 首钢长治钢铁公司动力厂 李小婷;影响总氮空白吸光度的若干因素分析[N];山西科技报;2012年

6 刘晓东;南水北调隐忧:水体总氮超标[N];江苏经济报;2006年

7 赵林;水质纷争,,映射瓶装水行业标准缺失[N];中国食品报;2009年

8 张兴刚;多数化企反应冷淡令人担忧[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张兴刚;农资企业反应冷淡令人担忧[N];农资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茜;短程脱氮工艺去除煤气化废水中总氮的特性及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潘国锋;水质总氮光谱检测建模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3 张怀志;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邸丽婵;基于超声氧化的总氮紫外光谱检测[D];燕山大学;2015年

2 梁康甫;水质总氮总磷在线监测装置的性能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3 王庆鹤;典型自然河道形态结构差异对水体自净作用的关系[D];贵州大学;2016年

4 郭姿珠;水体中总氮测定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何礼;投放式总氮自动测定仪的研制[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静静;影响土壤中可溶性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测定条件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7 马仁坤;污水中总氮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8 李智文;水质总磷总氮在线自动监测软件系统的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郭茹;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典型山区及平原型河流氮磷生态阈值评估[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李倩;济南南部典型河流氮素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济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4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44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e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