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近十年淮河流域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28 13:08

  本文关键词: 淮河流域 化学需氧量 氨氮 变化特征 出处:《节水灌溉》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2006-2015年的数据,对淮河流域近十年地表水主要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淮河干流水质优于主要支流和沂沭泗水系。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化学需氧量年均浓度呈现波动变化,氨氮年均浓度则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沂沭泗水系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浓度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淮河干流、主要支流和沂沭泗水系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年内变化和季节没有特别明显的相关性;氨氮浓度年内变化则呈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丰水期浓度低于枯水期浓度。污染物排放量的逐年递减是淮河流域近十年地表水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Abstract]:Data from the National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for 2006-2015 are use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ammonia-nitrogen concentration (NH3-N) in surface water of Huaihe River basin in recent ten yea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main stream of the Huaihe Rive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main tributaries and the Yishusi River system. The average annual concentration of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of the main stream and the main tributary of the Huaihe River fluctuates. The average annual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the average annual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and nitrogen in the Yishusi River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variation and the seas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COD in the main stream, the main tributary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Yishu River system.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 shows a similar seasonal varia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in high water period is lower than that in dry season, and the decrease of pollutant discharge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Huaihe River Basin in recent ten years.
【作者单位】: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分类号】:P343.1
【正文快照】: 淮河流域面积约为27万km2,以废黄河为界,分成淮河和沂沭泗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和8万km2。涉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5省。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75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595亿m3。流域降水分布不均,6-8月降水最多,集中了全年的40%~65%。淮河流域总面积占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鹿杰;;化学需氧量分析中氯离子干扰因素探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2 张素香;;长江口南港化学需氧量COD分布特征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毕卫红;吴国庆;;水中化学需氧量检测方法概述[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卢菊;;分光光度原理的化学需氧量(COD)测定仪的检定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A];2008年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C];2008年

5 曹柳娜;;化学需氧量(COD)测定仪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11)[C];2011年

6 梁晓荷;宋建旺;;污染源中化学需氧量COD在线监测技术及管理[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张虎山;黄玲;陈汉石;;化学需氧量快速应急监测方法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8 蔡清海;杜琦;卢振彬;钱小明;方明杰;许翠娅;;福建省主要港湾水质中化学需氧量的分布[A];中国水产学会第七届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04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蒲飚;;COD监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A];四川省第十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易容;蹇惠兰;宁小红;;消除含氯废水对COD测定影响的探讨[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程辉;去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93%[N];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

2 孙秀艳;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0.88%[N];人民日报;2007年

3 那顺;西乌旗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实现“双降”[N];锡林郭勒日报(汉);2011年

4 本报记者 徐俊华 周迎久;58个单位实现承诺目标[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冯以啸;新建项目四成违法违规[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记者 袁海洋;我市污染减排实现“双下降”[N];铁岭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卢飒;均为废水超标排放 餐饮服务业占55%[N];贵阳日报;2012年

8 记者 刘纯友;巢湖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N];安徽日报;2009年

9 记者 戴恩国;辽河污染整治取得初步成效[N];中国冶金报;2008年

10 记者 李卫中 张剑雯;一季度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持续下降[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红春;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机理及其新型COD测定方法与仪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岩;基于臭氧氧化化学发光新体系的海水化学需氧量(COD)现场测量仪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伟伟;基于ARM的水污染检测系统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高姗;化学需氧量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3 陈颖飞;不同方法测得稀土废水中COD值之间的数学模型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4 高扬;适用于化学需氧量检测仪的LED驱动模块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5 骆永莉;海水中化学需氧量自动分析方法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梁柱;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刘军礼;臭氧法海水化学需氧量测量仪的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李月霞;化工废水处理及其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9 缪培凯;水环境中锌及化学需氧量自动分析方法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赵鹏;化学需氧量在线监测网络节点及传感阵列模式识别算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0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70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d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