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江苏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路径与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3 21:27

  本文关键词: 低碳产业 碳排放 碳足迹 脱钩弹性 投入产出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表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环境支撑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弹性已经走到边缘,传统产业结构的包容性已经接近饱和、可塑性基本衰竭,这就提出了时代进步的新课题和历史发展的新任务——变革发展方式、创新文明形态。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高达"90%以上",产业活动更是重中之重。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低碳发展作为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导向,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国家领导及两届政府都郑重承诺,到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江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立足于自身碳减排目标,从产业结构发展角度解构江苏产业碳排放规律、特征、结构和影响因素,研判未来一段时间江苏产业碳排放情景和减排潜力,这对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实现碳减排目标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低炭经济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无论是理论构建,还是实践操作;无论是整体部署,还是行业规划;无论是方式方法,还是模型架构,都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实践活动都有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关于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更是切入问题的核心。江苏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应有系统化的思考、布局和安排。本文立足于江苏省情和产业发展基础,剖析了全产业及细分行业的排放规模及特征:一是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同步增长,两者互动性增强,协调性持续趋于优化,经济快速扩张、产业飞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投入增长加快,能源消费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工业占据碳排放的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偏重的特征短期内难以改变。二是各产业部门的隐含排放和直接排放水平差异较大。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等八大行业的直接碳排放在500万吨以上,建筑、化工、通信设备、通用设备、其他服务业、电气、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交通运输设备、纺织等九大行业的间接碳足迹规模靠前。三是重化工业导向的碳强度特征显著,碳生产率有待提高,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碳生产率约1/3。通信设备等先进制造行业碳生产率较高,电力、石油、化工等能源依赖行业的碳生产率较低。本文基于江苏统计年鉴、公报和能源年鉴数据,利用脱钩弹性、投入产出模型、LMDI分解方法、经济投入产出全生命周期法,从发展阶段脱钩效应、投入产出关联效应和全生命周期排放效应等角度分析了碳排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响应及机理。在脱钩效应方面,江苏整体工业的脱钩弹性在0.4上下浮动,处于弱脱钩状态,生态压力持续上升。能源结构、产业规模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属于正向驱动,能耗强度、产业结构为负向驱动,正向驱动大于负向抑制作用;产业规模是最主要的增长贡献因子,能耗强度下降是最主要的降碳因素。在投入产出关联效应方面,最终需求中的出口碳足迹贡献最大,约占47.2%,承担了大量转移碳排放量;投资、消费碳足迹占比分别为29.4%、23.4%。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冶炼这四大行业都贡献了较大的碳足迹。煤炭、石油、非金属制品、电力以及交通邮电通讯等五大行业,无论经济增长快与慢,都具有较强的碳足迹扩张效应。在全生命周期排放效应方面,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品、纺织等重点支柱产业,由于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不同行业基于自身产品、工序、流程和生产活动定位,对相关行业承担了碳排放负载。建立江苏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分高、中、低三种情景对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碳排放潜力和碳排放情景进行了预测。在中方案下,预计江苏经济增长的中低速增长将成为常态化,发展所需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量需求开始减少,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速将显著低于GDP增速,消费弹性逐步降低,预计未来江苏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相关性将逐步消除并反转,即由"耦合"走向"脱钩",并继续由"弱脱钩"走向"强脱钩",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技术提升是推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重要原因。因此,低碳化导向的江苏产业结构调整路径,要从生产、需求、规模和布局结构上来全面布局,抓好重点行业和园区经济载体。一是将调高调轻生产结构作为控制碳强度的首要举措,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高碳行业比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将优化需求结构作为源头减碳的重要抓手,减少国际转移碳排放,鼓励低碳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是将规模结构作为配置排放权的关键抓手,在调控产业结构的同时,关注产业、行业内部竞争和产能过剩,控制城市边界、产能规模和用地规模。四是将布局结构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补充,寻找合适的低碳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与城市分工协作、资源互补、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五是将重点排放行业调控作为核心任务,实现碳要素流向碳生产力较高的行业和碳生产力增长较快的行业,提高碳生产率。六是将园区经济作为低碳发展的关键载体,强化园区低碳考评和认证认可,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生态产业园区。
[Abstract]: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aggravated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inues to deteriorate , indicating that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 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has reached the limit , the development elasticity of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 has reached the edge , and the inclus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pproached the saturation and the plasticity basic failure . In recent years , the research on the low - 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a hot spot ,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 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s of carbon emission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decoupling elasticity , input - output model , LMDI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economy input - output full - life cycle method . This paper forecast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potential and carbon emission in Jiangsu province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22;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强;冯波;;中国省际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林涛;李灵;;天津市碳排放与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汪浩;陈操操;潘涛;刘春兰;陈龙;孙莉;;县域尺度的京津冀都市圈CO_2排放时空演变特征[J];环境科学;2014年01期

4 邹安全;罗杏玲;全春光;;基于EIO-LCA的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12期

5 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叶信岳;姜会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地理学报;2013年10期

6 吴尧萍;王远;林晓梅;谷学明;赵卉卉;赵晨;;江苏省能源需求预测及二氧化碳减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7期

7 孟彦菊;成蓉华;黑韶敏;;碳排放的结构影响与效应分解[J];统计研究;2013年04期

8 张丽峰;;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碳生产率与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9 李卓霖;董锋;;江苏低碳经济现状及现代低碳产业体系的构建[J];科技与经济;2013年01期

10 李博;;中国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人均碳排放水平——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1488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88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0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