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民勤县生态危机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0 03:11

  本文关键词: 民勤县 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建设 出处:《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不断涌现,人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已经开始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构建美丽中国,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属于石羊河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是全国及全球最干旱、沙漠化侵害最严重的区域。民勤县面积虽不大,但它在遏制河西、甘肃甚至华北、全国的生态环境恶化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关键地位。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民勤县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生存的突出因素,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现民勤县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民勤县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态的概念、要素和生态安全的价值以及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层面分析论述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了曾经水草丰盛的沙漠绿洲、民勤县生态恶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生态恶化的后果,从当地历史延续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民勤县生态恶化的过程。第三部分阐述了民勤县生态恶化的原因,分别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述。长期以来,当地人民不合理的生态行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是造成民勤县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民勤县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举措,具体通过全民生态保护教育、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并举等方面来建设加强,通过科学发展、有效治理,加强民勤绿洲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切实推进民勤县生态文明建设。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human societ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ince 1950s,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risis has been emerging,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has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It has already begun to pose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18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plicitly stated tha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to integrate in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in all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ust be placed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Minqin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Hexi Corridor in Gansu Province. It belongs to the alluvial plain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and is the driest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world. Although the area of Minqin County is small, it is containing Hexi, Gansu and even North China.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prominent factor that restrict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inqin County and even threatens the survival of the local people. Speeding up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y in Minqin Coun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Minqin County. The first part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y, the value of element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etc. In the second part, 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 process of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once abundant desert oasis and Minqin county are described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Minqin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historical continuation.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Minqin County, which are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objective factors and subjective factors. Local people's unreasonable ecological behavior, economic behavior and social behavior are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Minqin County. Part 4th focuses on the measur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construction in Minqin County, specifically through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 the whole people. Through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in Minqin oasi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Minqin county.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2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3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7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9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10 王玉芹;刘磊;胡爱荣;;浅谈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邱建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18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518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