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再认识
本文选题:环境影响 切入点:IPAT模型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探究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议题,从人口规模与技术水平的单因素争论拓展到文化背景、政府类型和消费观念等多因素论的讨论,在横向上从宏观社会到微观个体层次的解释,最终形成经典的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试图解释环境问题产生的复杂社会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对IPAT模型的实证研究以及理论探讨梳理发现:模型中的因变量环境影响I以及自变量人口数量P、富裕程度A和技术水平T的内涵、完备性以及分析单位的适用性等方面备受争议。为了克服变量的局限,首先通过分解IPAT模型中T变量,进一步拓展模型中可能被忽略的对环境影响的多重因素;同时为了避免模型中不同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同比例线性变化的局限性,将IPAT模型转化为非线性的STIRPAT随机模型,使各变量值随观察值的变化而变化;其次为了克服研究中忽视个体对环境影响差异性的不足,以"双重转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少数特权群体对环境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最后面对分析单位以及分析情景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基于"世界体系论"视角突破特定区域时空以国家间互动关系为分析单位对全球环境退化展开讨论。研究表明,IPAT模型的发展演变表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逐渐从悲观的"零和"冲突走向协调发展的路径,有利于探索更加有效的举措应对全球复杂而严峻的环境问题,同时对新常态下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t has become a subject of intense debate in academic circles to explore the social root of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the single factor argument of population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o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discussion of multi-factor theory, such as government type and consumption concept, explains horizontally from macro-social to micro-individual level, and finally forms the classical IPAT model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complex soci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IPAT model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we find that: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environmental impact I and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population in the model. The meaning of P, degree of affluence A and technical level 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variables, firstly, by decomposing T variables in IPAT model, we further extend the multiple factors that may be neglected in the model.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avoid the limitation of the same proportional linear varia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in the model, the IPAT model is transformed into a nonlinear STIRPAT random model, which makes the values of each variable change with the observed value. Secondl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eficiency of neglecting the difference of individual impact on environment in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proportionate influence of minority privileged groups on th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ouble transformation". Finally, facing the difference and complexity of the analysis unit and the analysis situation, Based on the view of "world system theory", a discussion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space-time and space-time of specific region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PAT model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ually moving from a pessimistic "zero-sum" conflict to a path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t is beneficial to explore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global complex and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lso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基层主体参与环境政策执行过程的社会学研究”(编号:2014BS041) 中央高校重庆大学专项项目“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的社会过程研究”(编号:2015CDJXY)
【分类号】:X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潮;道路环境影响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未名;发达国家关注药品和保健品的环境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年03期
3 刘晶茹,王如松,杨建新;两种家庭住宅类型的环境影响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4 黄波;山区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及其对策[J];公路交通技术;2003年01期
5 李亚娟,刘长兵,毛天宇;高速公路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方法初探[J];交通环保;2003年02期
6 卞琪步;《尼尔基水利枢纽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预审会专家组意见上报水利部[J];水利技术监督;2003年03期
7 田子贵,杨洪;建立新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体系的探讨[J];贵州环保科技;2004年01期
8 陈莉;建设项目中的环境影响与评价制度[J];山西交通科技;2004年01期
9 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必要性、原则及其具体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10 赵新宇;城市小区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以哈尔滨车辆厂小区开发为例[J];北方环境;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慧;张嘉勋;郝芳华;;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陈方先;张晓玉;;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卷[C];2002年
3 张立明;;自然旅游地开发中的环境影响——湖北五峰县柴埠溪案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李丛;;关于高速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的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5 刘临元;;浅析环境法治应对不良环境影响的路径[A];2012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暨能效优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曾行汇;;浅谈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金朝阳;代宁;;优化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刘鸿亮;;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浅析[A];2012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暨能效优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郑里华;;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10 郑里华;;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亚辉;群众有环境影响的知情权[N];河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解悦;规划不过“环评”关不得批准[N];南京日报;2006年
3 陈洪东;餐馆排污邻居遭罪 诉求撤销营业执照[N];法治快报;2009年
4 记者 刘莉;减少施工扬尘对环境影响 成都今年力推全域“禁现”[N];四川日报;2013年
5 门头沟区法院 付金;公益建筑应推行强制环评[N];北京日报;2013年
6 记者 辛清影;12项电建工程近期获环评批复[N];中国电力报;2013年
7 冯永强 王黎明;环评意见不落实最高罚10万[N];中国环境报;2006年
8 记者 王燕 通讯员 李爱玲 宜为华;我市成为全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城市[N];临汾日报;2007年
9 杭春燕;我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N];新华日报;2006年
10 商照荣 谭承军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设施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亟待建立[N];中国环境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光栋;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韩潇源;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高瑛;废物最小化的过程集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4 付瑶;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吉林大学;2009年
5 徐学珍;云南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张剑;基于ERP机理的产品环境影响LCA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李英顺;从铜炉渣中回收铜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1579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579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