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初探
发布时间:2018-04-09 02:31
本文选题:生物多样性 切入点:保护 出处:《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土地整理事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以增加耕地面积为目标,为追求标准化的视觉效果,而对区域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对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承载力低,生物多样性丧失,区域贫困益突出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这种现象更是突出。因此,以生态重建为目标,以土地整理工程为载体,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贯穿始终的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土地整理技术与模式的研究是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地整理保证耕地质量和提高生态效益的有益探索必将成为解决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要求,选取贵州两种典型地貌喀斯特高原山地和喀斯特高原峡谷建立示范区,贵州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作为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的典型代表,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作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的典型代表。以景观生态学、土地整理理论、岩溶学、生物多样性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利用RTK测量和“3S”技术,以及AUTOCAD2004与ARCGISS10等工具将实地调研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相结合,以生态重建为目的,以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技术为手段,以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为依托,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针对喀斯特生态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速度加剧、区域贫困等主要生态和经济问题,开展石漠化区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土地整理技术与示范。将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及以后,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南方8个省(区、市)同类喀斯特地区全面展开土地整理提供科技支撑与示范。(1)对研究区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较详细的本底调查,发现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共有脊椎动物89种,隶4纲18目,共有植物129种,隶属3门57科,分布有国家级保护动物17种,国家级保护植物3种;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区域内共有脊椎动物51种,隶4纲16目,共有植物95种,隶属3门45科,分布国家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级保护植物2种,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动植物物种较为丰富。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进行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成为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土地整理技术的一大特点。同样,本底调查也使施工人员更加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生境与活动范围,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有的放矢,尽可能维护和重建其原生生境,保护区域生态系统。(2)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本地区土地整理应以生态保护和重建为目标。在对研究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基础之上,对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敏感度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生境敏感性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表明人为森林生态系统成为示范区内最为敏感区域,其次为草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土地整理活动应尽量避免对森林和草地的破坏,并有意识地进行保护,虽然农田生态系统较森林和草地敏感性较低,但其已成为野生动物主要觅食区域,同时农田边界的草、灌丛也成为部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样农田生态系统也应加以保护。在此评价基础上对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向进行定位,因地制宜的确定了两种不同的土地整理方式。(3)通过小流域综合因子调查,分析各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现状等,并据此研发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土地整理技术,结合地区产业结构,将土地整理技术进行优化,建立各小流域土地整理技术体系。针对撒拉溪示范区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主要通过坡改梯生态化建设和混合农林经济技术体系,形成以坡改梯生态化建设和混合农林经济为依托,融入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理念的土地整理模式。针对花江示范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植被恢复成为其土地整理的核心。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治理技术体系,有较强的石漠化治理基础,本文运用封山育林与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先锋物种的保存与恢复技术、经济林灌草配套种植技术等,形成以植被恢复为目标的融入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理念的土地整理模式。(4)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选取生物多样性胁迫因子、景观变化胁迫因子、田块建设胁迫因子等3个主要的生态风险胁迫因子,共14个指标构成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指标体系。选取石漠化面积变化、植物生态与多样性、土壤动物与多样性等三项指标进行监测,同时运用ESV方法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对石漠化面积变化和植物生态与多样性两项指标的监测分析,发现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小,同时运用ESV的方法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发现项目区的ESV总值和各项生态服务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说明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效益是积极的。监测指标较少和ESV方法自身的缺陷仍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指标,并完善ESV评价方法,增强其科学性。(5)为了发挥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的示范效应,推广“毕节撒拉溪模式”和“关岭—贞丰花江模式”,根据国家石漠化治理规划分区提出推广应用范围,对模式推广的可行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撒拉溪模式”最适宜推广区域为喀斯特高原地形区域,区域位于贵州中部长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的高原面上,包括贵州平坝-安顺-普定-六枝的34个石漠化县,土地总面积5.63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78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花江模式”最适宜推广区域为喀斯特峡谷地形区域,区域位于南盘江、北盘江、金沙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两岸,包括黔西南、滇东北、滇西南以及川南等地的35个县,区域土地总面积8.76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37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占岩溶面积的30.89%。并从自然条件、经济层面、生态层面、社会层面、技术层面、资金层面、政策层面等方面对推广适应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又从技术措施、参与式措施和政策三个方面对推广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认为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土地整理不同于传统的单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目标的土地整理,短时间经济效益无法得到迅速提高,如何得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成为此新型土地整理模式成败的又一关键措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6;X1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月臣;刘春霞;汪洋;张虹;王才军;闵婕;殷名莉;;重庆市生境敏感性评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杨庆媛;西南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J];地理研究;2003年06期
3 安晨;刘世梁;李新举;邱扬;;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6期
4 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姜凤岐,余新晓;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4期
5 严金明;农地整理要兼顾景观生态[J];中国土地;2000年05期
6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郑度,李双成;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1724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7244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