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气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本文选题:微量元素 切入点:气溶胶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11期
【摘要】:利用2012年12月在青岛采集的31个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分析其中11种微量元素的总浓度和溶解态浓度,讨论了沙尘负载、气溶胶来源、酸过程及天气条件对微量元素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e和Al的溶解度5%,Pb、Ba、Bi的为10%左右,Cu、V、Cd、Mn的为20%~30%,Zn和As的约为40%.随着沙尘负载量的增加,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度呈规律性递减.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正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显示,受人为源影响的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度明显高于受沙尘源影响的,受二次生成源和海洋源影响的的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度明显高于受土壤源影响的.大气酸过程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关性分析表明,SO_4~(2-)、NO_3~-和有机酸等酸组分均对微量元素溶解度有一定影响.霾天时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度明显低于雾天的,其原因为酸组分在较高的相对湿度下更能促进微量元素溶解度的提高.
[Abstract]:Using 31 TSPs samples collected in Qingdao in December 2012,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and dissolved concentration of 11 trace elemen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dust loading and aerosol sources were discussed.Effects of acid proces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on solubility of trace ele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lubility of Fe and Al is about 10% and the solubility of Fe and Al is about 10%.With the increase of dust load, the solubility of trace elements in aerosol decreases regularly.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and positive matrix factor analysis (PMF) showed that the solubility of trace elements in aerosols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sourc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y dust sources.The solubility of trace elements in aerosols affected by secondary and marine sourc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y soil sources.Atmospheric acid processes are the main 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cid components such as the acid components such as so _ 4, O _ 4, O _ 3- and organic acids had some influence on the solubility of trace elements.The solubility of trace elements in aerosols during haze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foggy days, which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acid components can promote the solubility of trace elements at higher relative humidity.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CB9537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10008;41176097)
【分类号】: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春;;没有气溶胶的世界[J];青海气象;2003年01期
2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3 郭艳萍;;气溶胶与人类健康[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温占波;李娜;李劲松;杨文慧;王洁;胡凌飞;董晓凯;鹿建春;;动物口鼻动态气溶胶暴露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5 陈伟;晏磊;杨尚强;;海洋气溶胶多角度偏振辐射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3期
6 黄日广;;气溶胶粒子大小测定方法概述[J];辐射防护通讯;1981年03期
7 唐继荣,蒋锦华,聂书玉;均匀气溶胶液滴流发生器[J];环境科学;1982年04期
8 魏学孟;;气溶胶取样的研究[J];冶金安全;1983年04期
9 郭诚禄,王明康,莫天麟;稀土气溶胶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J];气象科学;1986年02期
10 刘延刚,陈万奎,刘广忠;气溶胶粒子尺度谱特征探讨——一种简单的统计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成明;王自发;;气溶胶混合演变过程影响因子模拟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王启燕;马江;尹国辉;;沙子、粘土对气溶胶的过滤特性实验[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张美根;成秀虎;徐永福;;东亚春季硫酸盐气溶胶分布特征的模拟[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马新成;张蔷;嵇磊;黄梦宇;李宏宇;杨道侠;何晖;张磊;李睿劫;刘力威;韩光;吴宏议;;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董晓波;王高磊;吕峰;胡向峰;;晴空条件下河北中南部地区上空气溶胶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贺千山;杨引明;耿福海;周广强;高伟;辛跳儿;;中国东部陆地上空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白皓;齐道辉;钱文涛;苍大强;宗燕兵;;微米级气溶胶粒子在滤层中的收集效率研究[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张瑜;银燕;段英;石立新;吴志会;;晴天条件下一次气溶胶飞机探测资料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吕峰;董晓波;胡向峰;;石家庄地区气溶胶微物理结构的飞机探测个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10 石春娥;姚克亚;李子华;;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小曳;细说气溶胶[N];光明日报;2013年
2 记者 吴越;我国雾霾天频现主因是气溶胶污染[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记者 管晶晶;气溶胶增多会显著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吴越;与PM_(2.5)相关的雾和霾如何形成[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张小曳;气溶胶:让空气像雾又像霾[N];工人日报;2014年
7 记者 冯源;雾霾加剧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有关[N];经济参考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郭薇;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毅;霾从何来[N];人民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倪元锦 杨毅沉;霾的形成,,气溶胶扮演啥角色[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李军霞;山西地区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地面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房文;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许潇锋;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封彩云;城市污染大气环境下云和降水形成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王雨;APRAMVI算法及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林燕芬;大气气溶胶对能见度、云和降雨的影响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祺;黄渤海海域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观测及反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荣华;用ATOFMS测量散射光强反演气溶胶粒子折射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孙玲;中国近三十年气溶胶变化特征及与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邱明燕;青岛地区气溶胶特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苏艳新;非线性气溶胶动力方程的高阶有限体积元法[D];山东大学;2012年
6 向涛;张掖地区气溶胶光学特征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磊;兰州远郊榆中地区气溶胶吸收特征[D];兰州大学;2011年
8 鹿化文;大气辐射传输的数值模拟及气溶胶粒子辐射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小培;黄山顶大气气溶胶粒子来源和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李冬辉;中国东部海域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28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728877.html